地理教学中的课外活动的实践

时间:2022-06-30 03:46:39

地理教学中的课外活动的实践

地理课外活动是中学地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大纲和调整后的课内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都明确指出:为了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教师应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地理课外活动是在教育大纲范围以内的,学生自愿参加,旨在培养学生智能和特长的,具有吸引力的校内外各种教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336―01

一、理论依据

1.培养目标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成为有良好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四有”人才。

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培养人,培养一代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只有在活动中把德智体美统一起来,才能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2.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开展课外活动与学校的课堂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基础,课外活动则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能获得课堂中口授笔述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同时对推进教改和发现培养热爱科学的人才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课堂教学是为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打下基础,课个活动对课堂教学起着巩固、补充等辅助作用;也起着扩展、深化、强化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特别关注这种课外活动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课堂打基础,课外出人才”。

3.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学生正外在长身体长短误报旺盛时期,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活动,可以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正常发育,课外活动以感性认识为主,这正适合青少年学生认识事物偏重感性的特点。经常为他们开展形象化的课外活动,并加以启发引导,就是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

中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经常为他们开设他们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正符合他们这一心理愿望。。

中学生还具有兴趣广泛,喜欢模仿和探索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他们的兴趣爱好得以培养和发展,就能渐渐形成技能和特长,为快出人才,多出人才打下基础。

4.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的需要

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还是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实施,都只能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标准。不能顾及学生客观存在的能力差异,抑制了学生个性发展。而地理课外活动的教学则不然。它可以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不同程度,不同智力等心理特征实行因材施教。选择适宜的课外活动方式、类型和内容,分别组织他们参加不同的活动。

二、开展原则

1.积极引导与坚持自愿相结合

由于中学生年龄、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完全自发地,独立地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有许多困难,因而中学一般采取新学期开始,由学校领导动员,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专门的某项活动;也可组织全校性或班级性的地理课外活动。前者一般为长时定期,后者为短期不定期的活动。前者为地理课外科技活动;后者为地理课外教学活动。一般前者为10多人的小型活动;后者人数可达数百人。因此,无论什么类型的课外活动,应尊重学生选择,贯彻自愿参加的原则。这是搞好各类地理课外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学生自己动手,调动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激发学生活动兴趣的可靠保证。

2.学生为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对任何地理课外活动,教师都要加强领导,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活动,发挥好主导作用。但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则应以学生为主体,大胆让他们去亲自动手动脑,去探索,去创造;不要怕出错,不要怕反复,让他们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增长才智,不断进取。教师要耐心加以启发指导;而不要包为太多,更不能包为代替。在指导过程中多一些耐心、表扬和鼓励;少一些急躁、批评和责怪,以免损害学生的积极性。要使活动真正体现学生为主、还必须在组织活动中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好可能出现的问题、方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内容有趣与富有吸引力相结合

地理课外活动应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这是搞好地理课外活动成败的关键。

选择活动内容时,要为求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三者很好结合起来,活动内容的思想性要寓于知识性之中,要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同时还应考虑中学生年龄特征、个性特征,以及活动内容与课内知识的联系。

内容的选择宜与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相适应。经过老师的点拨,或学生动脑后,只要稍为跳一跳就可做到。其中老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示范作用,往往能起到吸引同学全心投入,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这是组织好活动、扩大地理课外活动影响,使地理课外活动深深扎根在同学之中的关键。

三、实施的步骤

1.列出计划表

制订学期地理课外活动计划表(活动序列表)。每一次活动前由指导老师布置工作任务,提出目的要求方法。有材料,物品工具的准备工作。及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每次活动后要及时加以总结,要找出成功原因及失败的地方。当然有的活动内容应有老师作出必要的示范。因此,无论是短期的或长期的地理课外活动,都必须列出计划表,包括目的、任务、方法及所需的场地材料等等。活动计划是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2.组织与确定活动量

地理课外活动组织,一般由学生自愿报名、学校、玫主任与指导老师商量同意而确定,小型活动人数一般10到20人为宜,大型活动可视情况而定,分若干小组,选出组长,以后在活动中由各组长实际负责工作。师生共同配合有利活动开展。

3.活动过程中督促与指导

地理课外活动除实施方法得当以外,指导教师为了达到活动目的,完成活动任务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和途径,如在调查我市环境污染源时,强调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在参观调查时要做好笔记,要提出疑问,在宣传时提醒学生要注意科学性、严肃性、不能信口开河,否则适得其反。制作地理剪报汇编应讲究排版、文字书写、图文搭配,既要反映地理特征;又要对资料做一定的加工提炼。

四、效果

1.增进了解,加强德育效果

老师指导在带领学生共同参与的各项地理课外活动中,始终和学生打成一片,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参加了地理课外活动,师生间增进了相互了解,加深了师生情谊,老师成了同学们的知心朋友。在每次的活动中,他们的言谈举动都远比课上更容易流露,表现出他们的真实思想情绪观点和行为。

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动手动脑发展了智力和技能。通过所学到的地理知识,制图各要素应用、观察地理现象的方法步骤,制作区域地理模型及调查内容方法确立等等,在课外活动中加以应用。这样无疑对训练人们各种能力有极大好处,从活动中迎接困难挑战,必然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仔细的科学作风去收集、整理、综合、分析有关资料图表,选择和使用材料,提出见解,必然要去探索、创新不断发展自己的才能智慧,从而使使热爱科学、求实创新的精神等科学素质得以培养,科学的世界观逐步得以形成。

2.拓宽视野、增长才干,促进教改

对未知欲非常旺盛的中学生来说,课堂教学的时间,深度、广度都是有限的,地理课外活动是一个包括大自然中天文、环境、人文在内的广阔天地,让学生投入其中,既可开拓视野,又可让他们的意志得到锻炼,才干得以增长。通过一系列地理课外活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发展,才智和思想情操得以提高。

地理知识与技能是我国各项建设事业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学科知识,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是祖国现代化建设对地理教育需要,是培养后备人才需要,是教育青少年从小爱地理,学地理、懂科学、用科学报效祖国的需要。

上一篇: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下一篇:怎样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