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高职日语教学面临困境的分析与对策

时间:2022-06-30 03:25:10

对当前高职日语教学面临困境的分析与对策

[摘要]当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日语专业学生在就业上面临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找不到单位。而企业尽管需要大量的日语人才,却苦于招不到人。这不是学生与企业间没有桥梁,而是很大程度上高职日语专业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无法跨过这条就业之桥。正因为毕业后的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所以必然影响学生报考这个专业,有些高职院校招不满指标,有的甚至停招了这个专业。为此,作为一名日语教育工作者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寻找问题的根源,找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实用性教学 实用性课程 岗位需求

一、高职日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

极大多数学生在高考中因没能考出好成绩而进入高职,与此同时,心理上也遭受了很大的打击;还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自身感觉到在高考中不可能获得很高的成绩,因此直接参加了高职的自主招生考试。实事求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这一层面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学生还没能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或者根本没有形成自觉学习的意识,所以,如何迅速摆脱“打击”的阴影,如何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何激起学习热情,是这些刚进入高职的学生所面临的第一道坎。

(二)高职教师

由于高职是个年轻的教育层面,尤其那些新成立的高职院校没有多少历史,因此其教师队伍有相当数量是来自普通高校退休下来的日语教师和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老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及管理经验,有着坚实的教学根基。新教师有着强烈的教学热情和系统的教学理论。可是,不可否认,有这些优势,如果在普通本科类高校中一定能得心应手,大展宏图。但是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如果不及时转变观念,不深入了解自己教学的对象的话,就注定会遇上难以想象的麻烦,为不久将来的失败、失利埋下了伏笔。

(三)教学模式和方法

高职日语教学就模式而言基本采用普通高校日语专业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性、系统性,在教学中注重单词、语法等其纯理论的讲解,以及仅仅为应付考试而进行的应试教与学。在课堂上,老师或是把精力放在课本的宣读上,或是花大量的时间把每一个知识点讲透、讲深。而学生则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背诵单词、句型上。学生毕业后听、说等实用能力欠缺,“哑巴日语”“死板套话”现象极为普遍,进入企业后不能胜任其专业工作的毕业生更是屡见不鲜。

(四)教材选用

高职日语专业大多数选用的是通用性教材,也就是,普通高等院校可以用,高职类学校也可以用,甚至有的连中职类学校也在使用的教材,很难体现出以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尤其作为主干课程的“精读”、“泛读”、“日语听力”“日语会话”等与普通高校日语专业的教材没有多大的区别,这样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高职日语的教学和实用性人才的培养。

二、提高高职日语教学效果的对策

应对以上情况,如何提高高职日语教学的质量,如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人才,是我们每个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高职日语教学的目标所在。通过社会调查,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因材施教”与教学大纲

由于这类学生中大多数人对高中或中专的教学模式、方法有一定的抵触心理,渴望进入高职后能有个崭新的教学与学习氛围,而作为高职教师在顾及教学大纲的同时,更有必要用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去吸引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模式上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入“对话”式教学。在方法上注重“成功”教学,每当看到学生的进步,就应当给予肯定,使这些听惯批评的学生也能听到表扬,也能感受到自己有“成功”的潜力。

(二)课堂教育与现场应用

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务必注重社会实践,以“就业需求”、“岗位需求”作为第一要素,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及时应用于现场,在应用中得到巩固与提高。作为“现场应用”,可以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请资深的现场日语翻译或从事与日语有关的技师进教室给学生进行讲课、辅导,同时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在现场直接进行与相关的情景对话和辅助日语翻译等社会实践活动,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学习实用性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当然,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与生产现场的紧密相连,“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最有效,也是唯一的途径。在培养方式上采取订单式的培养,企业需要怎么的日语人才,学校就培养怎么的日语人才,企业发挥生产、贸易一线的优势,学校发挥教学基础之优势,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必将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企业能接受到适合岗位的人才。

(三)双师建设与实用性教学

高职教学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其教学的重点是注重于“实用性”。身为教师,就必须对实用性知识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与掌握,教师既是合格的“讲师”又是在现场能独当一面的“技师”,为此教师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企业,走进现场,及时了解新知识、新动态,尤其日语是一门善于并迅疾吸收外来文化的语言,几乎每月甚至每周多有新词汇,从迅速更新和添加外来语上也能看出来,因此通过现场直接与日方工作人员,前沿科技资料接触,在武装自己的同时,也为培养合格人才奠定了一定的新知识基础。

(四)传统课程与实用课程

大胆裁减理论性强实用性差的课程。高职日语专业培养的人才一般充实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实用日语翻译,兼带文员、管理的工作,因此理论以够用为限,所以,商务日语会话、商务日语听说、经贸日语翻译与写作等课程反而有着极大的实用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就必须大力增加实训、实习课程,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能及时巩固知识,更新知识。因此,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设在现场,设在生产、贸易第一线。

(五)毕业证书与能力证书

作为企业不仅仅看学生手上的那张毕业证书,更为看重的是否具备某个岗位所需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在学好专业课程,完成毕业所需学分的同时,务必注意职业能力的学习,在学习中考证,在考证中再学习。为了及时适应社会的需求,学生必须在拥有一张毕业证书的基础上还需多张能力证书。

以上仅仅是个人初略的想法,有不妥之处恭请指导,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教育原理与教学研究》2009年9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2007.4徐国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单位:上海新侨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合租时代背景下工业设计可行性分析研究 下一篇:浅析摄影中的“决定性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