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某小学青少年超重及肥胖现况调查分析

时间:2022-06-29 09:36:08

深圳市某小学青少年超重及肥胖现况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 了解深圳市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和影响因素。为青少年肥胖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深圳市某小学311名7~13岁青少年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和体格检查资料,计算体重指数(BMI),利用WGOC 标准(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标准)对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的BMI、超重率和肥胖率进行分析。结果: 按WGOC标准分析,本次调查的青少年总体超重率为17.68%,肥胖率为9.32%。男生超重率为21.71%,肥胖率为12.00%;女生超重率为12.50%,肥胖率为5.88%。结论:本次调查显示深圳市青少年总体超重和肥胖率较其他地区高,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现象男生比女生严重。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和长时间静坐是主要的危险因素,学校、家长等有关方面应该对此引起注意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关键词 肥胖;超重;青少年

青少年肥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不仅发达国家儿童肥胖的现象普遍存在,发展中国家儿童肥胖的患病率也在逐年增加。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肥胖的发生率呈日益增加的趋势,7~22岁城市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男生由1995年的10.15%上升到2005年的24.64%,女生由8.03%上升到13.74%[1] 。为了解深圳市青少年肥胖的基线资料及深圳市青少年的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同时进一步探讨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利用WGOC 标准(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标准)对深圳市某小学311名青少年的生理发育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深圳市某小学311名7~13 岁青少年进行调查, 其中男生175名, 女生136名。

1.2 资料来源

1.3评价标准

BMI=体重/身高2,单位为kg/m2。采用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肥胖工作组(WGOC)制定的标准作为评价标准。WGOC 标准是季成叶等[2]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在2003 年制定推出的适于中国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以“肥胖率%”、“超重率%”和“超重+肥胖率%”为统一指标,动态反映肥胖流行趋势;参照欧洲学者建议,将青少儿按现状分级评价,反映本地区流行严重程度:I级,“超重+肥胖”率≤15%,肥胖率≤4%;II级,“超重+肥胖”率16~24%,肥胖率5%~9%;III级,超重+肥胖率≥25%,肥胖率≥10%。其中,III级中“超重+肥胖”率≥30%或/和肥胖率≥15%称“高度警戒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9.1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年龄、身高、体重和BMI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同性别、的肥胖率、超重率组间比较采用比较。

2.结果

2.1调查人群总体特征

2.3与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的比较

按WGOC 标准分析,本次调查的青少年总体超重率为17.68 %,肥胖率为9.32 %,男生超重率为21.71%,肥胖率为12.00%;女生超重率为12.50%,肥胖率为5.88%。与教育部颁布的2005 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3](7~22岁城市男生超重率为13.25% ,肥胖率为11.39 %;城市女生超重率为8.72%,肥胖率为5.01 %) 相比,本次调查青少年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较高。

2.4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现象成不断上升的趋势,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的重要原因[4]。有研究表明青少年肥胖是导致青少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的诱因[5]。

对311名深圳市罗湖区某小学7~13岁的青少年进行调查,利用WGOC标准,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17.68%和9.32%,其中男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21.71%和12.00%,女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2.50%和5.88%。本次调查显示深圳市青少年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东莞市青少年[6](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6.2%、2.3%)。也高于2005年广州市区中小学男、女生超重率和肥胖率[7](分别为16.56%和10.79%)。与其他省相比高于苏州市青少年的肥胖率和超重率[8](分别为3.2%和7.2%)。提示深圳市少年的超重率、肥胖率均较高,必须要重点加大对处于超重范围的青少年进行健康教育与健康干预。调查分析中发现,超重、肥胖现象在男生中更易发生,这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9]。提示青少年中的男生是超重、肥胖的高发人群,在实行健康教育与健康干预的时可作为重点人群。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超重和肥胖主要的行为危险因素为喜吃甜食和油炸食品,缺少水果摄入,缺乏课外锻炼和看电视或玩电脑的时间较长。上述分析表明深圳市青少年肥胖发生情况已经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对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控制其肥胖应从鼓励其多进行体育锻炼,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入手,家长、教师等要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学生养成均衡饮食、经常运动的良好生活习惯,避免超重、肥胖的发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减少其成年后发生各种由肥胖引起的慢性病的可能[10]。

参考文献:

[1] 马骁.健康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1.

[2]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 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 ,25(2):97-10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 4 (1):5-7.

[4] 季成叶,孙军玲,陈天娇.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1985 -2000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动态分析[ J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 , 25 (2) : 103-108.

[5] 罗飞密,沈水仙,屠月珍,等.上海市6~18岁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的分布特征[ 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4,20(6):506-509.

[6] 王跃新,李月欢,陈绍丽等.东莞市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情况调查分析[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8,3(2):22-24.

[7] 赵广才,何卫龙,李远强,等.广州市区8-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情况调查与分析[A].体质研究与健康促进论文集[C].2006,334-339.

[8] 戴荣明,沈蕙,腾臣刚,等.苏州市青少年肥胖状况调查[J].医学动物防制,2007,23(3):227-228.

[9] 陈敏,李磊.北京城区学龄前儿童肥胖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2,18 (2):161.

[10] 吴春玲,戚世钦,等.218例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的心电图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1,29(4):435-436.

上一篇: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治疗终末期肾病的临床观... 下一篇:医院投诉管理的新方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