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唐山大地震》中的母亲形象及其文化意蕴

时间:2022-06-29 09:14:33

电视剧《唐山大地震》中的母亲形象及其文化意蕴

摘 要:电视剧《唐山大地震》中母亲元妮的形象是整个剧情的核心,在这位母亲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伟大无私的母亲,一位特立独行、严厉苛责的母亲,一位坚强倔强、执著隐忍的母亲。元妮是一位最平凡的母亲,但她也是一位最不平凡的母亲,观众在被剧情感动得泪流满面的同时,一定也会把元妮这位母亲的形象铭记于心。

关键词:《唐山大地震》 母亲 形象 文化

电视剧《唐山大地震》为观众再现了1976年7月28日发生在唐山的那场惨痛的灾难。这场7.8级的大地震使唐山在短短的23秒里化为一片废墟,25万人被夺去生命。电视剧以这场大地震为背景,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伟大母亲——元妮的形象。

一、母亲形象

(一)特立独行、严厉苛责的母亲形象

在地震前,元妮是一位特立独行、严厉苛责的母亲。作为一位舞蹈演员,她有自己的梦想,她爱舞蹈、爱舞台,甚于爱自己的生命,但在成为了一对龙凤胎的母亲后,为了孩子和家庭,她放弃了舞蹈,却不甘心,逼女儿学舞蹈,借陪女儿学舞蹈的机会看别人跳舞,后来又在文化馆干事小林的帮助下,作为舞蹈指导回到文化馆帮助他们汇演排练。由于元妮个性直爽,对舞蹈队的演员要求严格挑剔,结果得罪了他们,他们在背后说她和小林的坏话,对此热爱舞蹈的元妮无所顾忌,她倾心投入工作,挤出时间练功,梦想有一天自己能重返舞台。

在爱情上,元妮也坚守自己的选择。虽然她和小林有相同的理想,但是在小林的大胆表白下,她还是选择了忠于自己的丈夫,她告诉小林,“自己爱万师傅,虽然他是一个粗人,他不懂舞蹈,不懂自己的痛苦和寂寞,但自己还是爱他。”

同时,元妮也像许多传统中国女性一样,想让女儿小登完成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小登不满,丈夫反对,但元妮固执己见,依然选择特立独行。于是,在小登面前,元妮变成了一个严厉苛责的母亲,小登不练舞蹈,元妮打她;在学校有人欺负小达,小登帮助弟弟打架,结果被老师罚站,回到家后,元妮严厉地教训她,惩罚她练功;元妮从小林那儿得知小登监视她和小林,回家又打了小登……后来,元妮极力劝说女儿,让她参加省艺校的选拔表演,可是,不喜欢舞蹈的小登,故意在舞台上出洋相,还崴了脚,让元妮丢脸。至此,元妮才感受到女儿的倔强,只好顺从小登,不让她再学舞蹈,同时也放弃了自己坚守的梦想,而这时,地震也要来临,一场地震改变了元妮的性格。

(二)坚强倔强、执著隐忍的母亲形象

在地震之后,元妮变成了一位坚强倔强、执著隐忍的母亲。地震使元妮的家变成一片废墟。她失去了丈夫,儿子失去了一条手臂,而女儿呢,因为在只能救一人的情况下,元妮选择了救小达,女儿因此怀恨在心,离她而去。元妮坚信女儿没有死,却找不到她的踪影。于是,元妮的后半生就在执著隐忍地寻找女儿的过程中度过,在愧疚与孤苦中度过。

地震后,元妮一个人艰难却又顽强地在废墟中撑起只剩下自己和独臂儿子的家;下岗了,她靠开缝纫店维持家里的生计;因为儿子的反对,她只好隐忍地拒绝小林的爱情。元妮凭借自己的坚强,独自把残疾的儿子养大,她能勇敢地面对一切生活中的困难,唯独不能面对自己内心对女儿的愧疚。正如方达所说,“唐山的房子倒了又重建了,但我妈心里的房子却一直没有重建起来。”或正如电视剧中的独白说的一样,“地震过去了,但是余震才刚刚开始。”三十年来,元妮始终不放弃对女儿的寻找,她到各个孤儿院去找;她给一家又一家收养孤儿的家庭写信去询问;她到给她回信的收养孤儿的家中去辨认;三十年过去了,元妮始终不愿意搬家,她怕女儿回来找不到家;因为始终不能放弃对女儿的寻找,小林最终无奈地与另一个女人结了婚;当她找到女儿,而女儿却绝情地不相认时,她选择了隐忍,选择了独自默默地流泪。

元妮说:“一个为她而不要命的男人她永远都不会抛弃,一个因为她的决定而失去生命的女儿是她一生用命也无法赎的罪。”这就是一位坚强倔强、执著隐忍的母亲对一个家庭的爱。三十年来,她忍受着内心情感的煎熬,自责和愧疚纠缠着她。当女儿终于解开了心里的疙瘩,肯与她相认时,元妮已患了老年痴呆症,再也无法清晰地认出自己的女儿。

二、母亲形象的文化意蕴

在电视剧《唐山大地震》中,母亲的形象是整个剧情的核心,这一形象负载着较深厚的中国文化意蕴。正如有论者所说,“母亲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历史与记忆的中介,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中国文化传统通过母亲得以延伸,历史和记忆通过母亲得以重建。”[1]

电视剧《唐山大地震》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能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伟大无私的母亲,一位面对苦难顽强抗争的母亲,一位坚强倔强、执著隐忍的母亲,这也恰是电视剧吸引人之所在。元妮是一位最平凡的母亲,但她也是一位最不平凡的母亲,观众在被剧情感动得泪流满面的同时,一定也会把元妮这位母亲的形象铭记于心。

在《唐山大地震》中,地震前的元妮拥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她那样喜爱舞蹈,不舍放弃,但最终为了孩子与家庭离开了舞台。当下了这个决定时,她一个人默默地抑制不住地哭了。这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宣扬的无私奉献的母亲的社会人格。正如有论者所说:“特别是在中国,母性既承担着生儿育女的本性角色,又承担着社会的伦理责任,因而,‘母爱’被视为人生的最大完满。在这样的文化积淀下,中国人心目中自然形成了鲜明的崇母倾向,尤其是对苦难中的圣母形象,人们更加顶礼膜拜,作家们也为它谱写了一首首赞美诗。但是,这些母性又被置于受支配的附属地位,她们是以丧失自我的主体性来换取天伦之乐和儿女亲情的。她们为了儿女委曲求全,克己苟安,逆来顺受,存在着人格价值判断上的倾斜与人性的贫困和简陋。”[2]在年轻时为了孩子放弃理想的元妮,直到老了,直到她得了老年痴呆症,直到她的女儿回来了,她才拿起红绸,加入到广场上老年舞蹈者们的队伍中。电视剧以年轻时在舞台上欢快起舞的元妮形象作为最后一个画面,更能引起观众内心的震撼与反思吧。

地震后,元妮彻底放下了自己的理想回归现实,她没有被巨大的灾难吓倒,而是变得坚强勇敢,为了抚养儿子,为了寻找女儿,她内心深处的母性力量彰显出来。她预感女儿还活着,就执著地去寻找,哪怕失去自己的一切幸福,哪怕承受女儿的一切怨恨。在这里,元妮又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坚强、执著、隐忍的母亲形象的象征。

总之,电视剧《唐山大地震》为我们塑造了一位颇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母亲形象,在元妮身上,我们看到了丰富的社会层面、道德层面及精神层面的文化意蕴。

注释:

[1]程爱民:《论谭恩美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及母女关系的文化内涵》,南京师大学报,2001年,第4期,第107页。

[2]闵建国:《对中国现代文学苦难母亲形象的人性审视》,名作欣赏,2005年,第16期,第78页。

(郭晶 黑龙江省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152061)

上一篇:析《我听到苍蝇的嗡嗡声》与《过沙洲》死亡主... 下一篇:高中语文作业设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