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在上

时间:2022-06-29 08:29:33

“许多人要像牲畜一样才勉强存活下来。在乡村,他们吃的是野生杂草根和蒲公英,嚼的是紫罗兰的花蕾、野葱、勿忘草、野菜和牲口吃的野草。在城市。母亲们则在码头晃悠,等待被丢弃的废品,还得和流浪狗抢夺。她们会一路跟随装载着蔬菜的卡车,等待着争抢掉下来的东西。无家可归的人徘徊在附近的餐馆,掀起垃圾桶盖,仔细搜寻里面腐烂的食物,这样的人,无处不在。”这就是1932年的美国。

人们可能很难将现在的美国与上文的美国联系在一起。之后在1932-1972年,美国发生的故事,让一个凋敝的美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胡佛政府对于“大萧条”的盲目乐观,使得美国遭受了立国以来最重大的打击。而之后的改革和战争,又使得美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地位。在一切都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越陷越深的越南战争,又让美国自尊丧尽。这一过程,恰恰是这个民族从摆脱经验主义,追求理想主义,再到重新服从经验主义的过程。在历史的每一个拐点,每个民族做出的选择都关系着这个民族未来的一切可能。《光荣与梦想》的作者威廉・曼彻斯特,则用一种以细节编织成时代背景的手法,为我们还原了这样一个跌宕起伏的历史。

用150万字叙述40年的历史,最大的难度不在于资料的搜集,而在于资料的取舍。从胡佛、罗斯福、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到尼克松,历次的总统竞选。到各项决议中的两党纷争、各州纷争、族裔纷争,以至于政府和民众发生的冲突,都是这个大时代独一无二的部分。在作者用纪实的手法重绘的这40年历史中,不难发现,不断的外部危机与内部消耗反而成了推动这个国家不断向前的力量。跳出大时代,重新走进小人物的生活,以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来折射这样一个时代的荣光,这样的方式成了作者最好的选择。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曾盛行过一种“即成体制”的风潮,一场将产生的问题都归咎于体制的无能和无力。无数的意见来批评体制和政府的作为,整个美国社会抱怨着僵化体制的束缚。可是抱怨最终也只是变成了一场全民的喧闹,暴力撕裂了整个社会的共识,混乱并不能解决问题,也无法为独立思考提供可能,最终解决问题的依然是谅解与协商。

在理想主义的态度下,社会的思潮和政府的行动相呼应,才能真正有利于一个国家。就像林肯纪念堂前为了黑人争取权利的马丁・路德・金和下令军队护送黑人孩子上学的艾森豪威尔。二者的呼应渐渐的改变了黑人通过暴力解决问题的习惯,也逐渐改变了整个社会对于种族问题的共识。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不再是自成一体的孤岛,对每一个种族的不公,都会令全体国民蒙羞。

当一个国家开始进入稳定与繁荣稳定,并不可以理解成一个国家可以只依靠经验主义来指导自己的方向。当它愈来愈走向经验主义的时候,在本质上其实已经走上了固化的教条主义。以理想主义态度,保持着对于未来的期待并做出改进,比抱怨和不满所需要的勇气要大得多。面对这种情况,这个国家需要勇气,这种认识自己并做出进步的勇气,并不亚于它在动荡时期走上革命道路所需要的勇气。

作者在书的结尾说:“美国有一个古老的习惯,喜欢留恋逝去的好梦,并决意下一次一定要把它追回来。”这一点,又与大洋彼岸的我们何其相似。

上一篇:浅析素描对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影响 下一篇:当代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