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过时了吗

时间:2022-05-05 12:07:42

【摘要】当下,有观点认为理想主义过时了,文章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理想主义”从价值观的角度,强调人的思想精神是最重要的,代表着高尚的境界,体现了至高无上的追求。理想主义没有过时,在我国它既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也是马克思主义在革命意义上的体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理想主义精神。

【关键词】理想主义 传统美德 民族精神 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A11 【文献标识码】A

如何理解理想主义

什么是理想主义?人们通常认为,理想主义是指用完满性、应然性、终极性的标准来评价客观事物和现象,乃至改造客观事物和现象的主张和行为。理想主义,是建立在基本物质需求上的强调个体在精神层面的追求,即对某种信仰的追求。理想主义历来是与坚定的信念、崇高的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想、信念和信仰是理想主义的基石,缺乏理想信念,理想主义就是无本之木,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现实中,我们把那些具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高尚追求、执着行动的人称为理想主义者。从哲学方面看,理想主义体现了对人性和世界的看法―认为人性是善的或者至少是可以改造的,并且对世界持乐观主义的态度。而心理学认为“理想”是符合事物规律或符合现实生活规律的面向未来的并有可能付诸现实的一种积极幻想,是一种不断激励人们为之奋斗和增强信心去克服一切困难从而赢得胜利的巨大动力。这就是说,理想主义是对事物和现实持坚定的信念,并把这种信念作为激发人们奋斗动力的态度。换句话说,整个现实社会理想的集合就是现实社会个体对客观事物和个人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向往并不懈努力奋斗所持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这种理想体系所构成的集合可以看作是理想主义。

因此,理想主义是基于改造事物和改变现实为目的,是高于现实的一种思想倾向,是人们追求美好事物和生活的一种动力,是一种积极的信念和价值观念体系,它使人们对世界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态度,并以至善至美作为追求的价值目标。但近年来有观点认为,理想主义过时了,认为理想主义与唯心主义(idealism)是同义词,理想主义就是空想主义。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idealism”既可以理解为唯心论或唯心主义,也可以理解为现实个体对某种价值的追求。语境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理解。人们往往从第一个方面去理解理想主义,将其与空想主义、幻想主义、超脱主义等词等同,最后得出理想主义者就是空想家或者唯心主义者。按照这个逻辑,也就无法正确理解唯物主义(materialism)这个词语了。社会上有一些人认为唯物主义与实利主义同义,唯物主义者就是追求物质利益、物质享受的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就等同于物质主义、功利主义。这种观点和认识是错误的,其理由也是站不住脚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对“materialism”做了详尽的解释,一是指相信金钱和财富比艺术、宗教和高尚道德更重要;二是指相信物质才是真正的存在,即唯物主义的。毫无疑问,部分人没有真正认识什么是唯物主义。可见,如果以西方的“理想主义”这个词带有“唯心主义”成分而主张中国人不要谈“理想主义”,否则就是崇拜“唯心主义”,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每个国家和民族的语词都有特定的涵义。在汉语中,“理想主义”这个词并不等同于唯心主义或空想主义;在西方,“理想主义”这个词从价值观的角度,强调对于人来说思想精神是最重要的,代表着高尚的境界,体现了至高无上的追求。

理想主义是一种中西结合的历史文化传统

在西方,理想主义由来已久,柏拉图是西方理想主义传统的主要创始人,他的“至善论”是以“善”为核心的“真善美”三位一体理论。他认为要想实现他的“善”的理念世界,就必须听从智者的安排,约束个人的行为和欲望,这样才能达到完整的、真实的、至善至美的理念世界。在近代康德那里,他把西方从柏拉图开始一直所遵循的主体围绕客体的认识论翻转过来,并且提出了人是自然的立法者、客体必须把主体看作中心的新理念,极大地肯定了主体理性在认识活动中的主要作用,导致把主体和理性的作用进一步夸大。而从卢梭开始,他在“自由平等博爱”理念的基础上,通过用契约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方式,着重强调人的道德自由,从而把西方传统的理想主义发展成为一种新的道德理想主义或者政治的乌托邦。而洛克提出的社会契约同样带有理想主义的性质,比较接近于柏拉图的理想国,洛克定义的社会契约是一个双重过程,即不仅存在订立契约建立政府的过程,同时,还有一个隐含的社会契约在运作,维持一种所谓的自然状态。洛克的思想对西方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建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在西方的思想和政治体制中还存在着理想主义的因素。

同样,理想主义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理想,并为之奉献了他毕生的精力。对孔子来说,天下归大众公有乃是“大道”,遵循了大道的社会,天下也就是社会是人们共有的,选举出有贤德、有才能的人来为大家服务,人与人之间诚信和睦。大同社会就是古代中国人的理想主义追求,特别是古代中国知识分子所趋向的理想价值目标。

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之所以为后人所传颂,是因为这些事件展现了持之以恒不断追求理想的人生,彰显了生命的伟大和美好。屈原也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他不敢沉沦、不想与污浊为伍,不愿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最后投江而死,作为一位理想主义者,他有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是光明和正义的化身,是中华民族不屈的灵魂。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他所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思想,历经千年已熔铸为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这种“先忧后乐”的精神已经泛化为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目中。其“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箴言,更是彰显了古代知识分子为天下苍生请命的凛然大节。

近代以来,我们向西方学习,从而也开启了理想主义在近代的中国之旅。近代中国的理想主义产生于启蒙时期,也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它以西方近代以来的理想主义作为精神气质和基本内核,擎起“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的旗帜,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强调人的解放和个性解放,主张对广大民众进行启蒙教育,告诫人民大众要相信通过自己的力量努力抗争能够改造社会。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站在时代的潮头,提出改造现实社会的设想并努力付诸实践,孙中山就是那个时期的杰出代表,他提出了“天下为公”的重要主张,并以“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作为黄埔军校的校训。在孙中山的政治思想中,“天下为公”就是“世界大同”,当然,孙中山的“大同世界”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大同,而且他的大同思想不仅仅限于国内,而是包括世界各国,强调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平等和睦共处的关系,正是这种建立一个现代的“大同世界”的理想主义支配了孙中山的抱负,并为之奋斗了一生。

也是一位理想主义者,早年就创办新民学会,进行新村试验,尝试建构理想社会,后来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革命的理想主义能够改变中国的现状,引领中国走向独立富强。当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途跋涉到达陕北的时候,人数仅剩下三万多,正是这些艰难险阻锻造了一大批坚定的革命者,其诗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正是在无尽的困境中创作出的,显示了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是一个拥有浪漫主义的坚定无比的革命理想主义者,他有那种为了实现理想而不顾一切的精神,把贫穷落后的中国改造成为一个富裕强大的新中国是他那一代人的远大理想,这种理想主义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者在坚苦卓绝的环境下努力奋斗。因此,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以革命的理想主义去建立一个独立富强民主的新中国,正是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的理想主义激励着无数革命先辈为之流血奋斗,铸就了一个崭新的中国,一个不断走向民主富强的中国。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曾经有过许多的理想主义者,他们的精神气质鼓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理想主义

马克思主义也具有理想主义的特征。这种特征是以批判性、革命性和科学性为前提的,就批判性而言,要批判一切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就革命性而言,马克思主义承认理想主义是一切具体事物对于它赖以生存的条件来说具有暂时的合理性,理想的实现是动态持续的发展过程,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所要实现的理想体系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相一致的理想体系,这样的理想体系表现在阶级性上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就科学性而言,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理想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实际,不断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纠正理想图景中不合时宜的部分。因此,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批判性、革命性和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对资本主义的揭露、批判,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向往,以及为此而做出的科学论证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没有满足于解释世界、说明世界和批判世界,而是更着重强调“改变世界”。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不能改变世界,没有坚定信念的理想主义就没有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深刻分析了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重点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政治方面的矛盾,科学地指出了“两个必然”的历史趋势。马克思主义认为,正是资本主义自身的缺陷和弊端,使“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将成为自己的“掘墓人”。正是基于这些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根本任务,也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理想主义”。

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建立没有阶级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追求。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不懈追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根本追求和最高理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批判私有制,强调个人的发展应该由片面发展转向全面发展,初步表达了作为现实个体的人全面发展的愿望。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表达了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他们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社会”①。在鸿篇巨制《资本论》中,马克思阐述了理想中的“新的社会形式”,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之后的社会形式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②。贯穿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最终在《共产党宣言》中旗帜鲜明地宣告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③马克思恩格斯的终生都是围绕着这一理想而学习和工作的,正是这种理想主义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无产者为了实现这个崇高目标而努力奋斗。

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理想,但这种理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而是把握人类社会历史规律、历史趋势、历史脉络的实想、真想和敢想。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马克思没有制造乌托邦,他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像自然科学家一样进行了严密的科学论证的,也就是说,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无产阶级可以通过暴力革命来变革现实并最终实现这一目标,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是一种符合社会历史规律的必然。

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主义精神,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批判精神,是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根本的价值目标,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作为根本目标奋斗的革命精神。这种理想主义精神是包含理想概念、理想本质、理想追求和理想境界为整体的精神体系,它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反思现实、反思历史、反思自我和反思发展的价值尺度,这种尺度是摆脱了平庸和超越了功利的标准,因此应该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理想主义精神

毫无疑问,理想主义没有过时,其内核是理想主义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理想主义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突飞猛进,发展日新月异,但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下,人们过于沉溺于物质追求,金钱至上、享乐主义蔓延、功利主义盛行,导致精神上、信念上、理想上的空虚、淡漠、萎靡,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天秤上,人们更多选择工具理性而忽略价值理性。一方面,市场经济固有的工具理性自然服从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必然而漠视人性自由、淡化精神追求;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所遵照的“物的逻辑”,较多侧重效率而忽视公平,较多关注物质利益而排斥人文精神,由此带来的关注现实、活在当下惯性思维必然会漠视未来。

久而久之,这种“物的逻辑”、“市场理性”、“效率为上”思想导致人的精神生活萎缩和枯竭,由此,人的各种需求被单一化了,道德的价值被边缘化了,精神的家园被荒芜了,崇高被卑微代替,互助被竞争同化,财富成了成功者的标志,贫穷成了无能的符号,社会主义应有的诚信友爱、团结互助、集体主义、理想信念也逐渐被淡化了。

在当前,我们的理想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特别需要用理想主义唤起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用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主义精神鼓舞人民。同志曾经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理想主义精神能够激励人们努力奋斗,不为金钱,不为一己私利,而是为国家、为社会多作贡献。没有理想主义,社会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没有理想主义,就是一个没有英雄的平庸年代;没有理想主义就不可能有朝气蓬勃的青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理想主义,需要培育和弘扬理想主义精神。特别是在学校,青年是社会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理想主义精神去塑造学生们的品格,让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主义精神薪火相传。

(作者均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教育部委托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12JD710123)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1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66页。

责编/于岩(实习)

上一篇:你不是太直,你只是自私 下一篇:女人的狮子吼何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