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思考

时间:2022-06-29 08:18:06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思考

创新活动是一个全人类相互学习交流、相互促进的互动过程。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高等教育实行宏观调控,放开办学自,加强学校在管理制度、经费使用、教师评聘、招收学生、课程设置、教学评价、学业评价等方面的自。这些举措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因此,国家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必须加强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督,促使高校狠抓教育质量,努力为社会培养创新人才。

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对高等教育实行宏观调控,放开办学自,加强学校在管理制度、经费使用、教师评聘、招收学生、课程设置、教学评价、学业评价等方面的自。这些举措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社会环境对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1)社会环境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高等学校是社会经济的一个子系统,它就像一个转换器,社会环境的资源(包括学生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和要求输入高校,经过高校的培养,将这些资源转换为人才、服务等形式输出,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和个人发展的需要。社会环境通过这一输入和输出作用于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是维系社会环境资源输入和高等学校输出的核心纽带。高等教育在利用社会环境资源输入的同时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而必须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变动性和功利性与人才培养的相对稳定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当前许多普通高校为适应社会需要增设了一些新专业,如一些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但其硬件和软件建设在短时间内无法完善。所以,高等学校应提高对社会环境的开放程度,广泛利用社会资源,以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要及时掌握社会资源输入的变化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准确适时地提供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2)社会文化传统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中华文明悠久灿烂,所涵盖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知进取精神,都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必不可少的品质,可见人文素质的重要性。所以,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还要注重品德的培养。

二、高校内部系统对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1)高校的个性对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高校的个性是指高校具有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在内的精神品格,其中创新性是衡量高校的一个重要维度。之前,中国高等教育常常是共性有余,个性不足。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着模式化倾向,如相互效仿,片面追求统一,包括统一的教学大纲、学制、课程安排、学习程序和评定方式等。这种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扼杀了创新人才的成长。近年来,许多高校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在办学的多样化及个性方面有所改进,形成自己的个性和精神品格,自主定位。

(2)教育教学对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①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影响。坚实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宽广的知识面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石,离开这个基石,创新人才成长就没有了根基。现代科技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学科的高度分化和学科之间的高度融合。科学的新发展和技术的新成果,一般都出现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因此,高校培养的学生是否能进行创新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知识的“宽”和“新”以及是否具有超越原有专业范围和进入交叉学科的能力。我国高校的课程内容还普遍存在着先进科学理论、技术与陈旧教学内容、体系的矛盾。课程内容有的过于陈旧,与现代科技发展的高水平相差较远。近几年,一些高校片面理解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急功近利地增设短线专业和实用学科,致使基础学科与社会、人文学科教育进一步削弱,造成一部分学生文化功底薄弱,基本文化素养与伦理修养低下,在就业市场与工作岗位上缺乏竞争力与发展后劲。因此,要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在不同学科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基础上建构一个完善、现代化的课程体系。课程与内容既要重视基础,又要趋向前沿,并且能综合交叉。要鼓励并组织名师编、译精品教材,有针对性地引进一些国外教材,使课程内容与国际接轨。

②教学方法对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在高校教学中,作为信息“受体”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从信息“供体”教师那里接受各种信息。他们将这些外部信息与他们已形成的一定“模式”和各种知识、态度、行为和信念进行比较,并尝试将其纳入“模式”中去。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学生则会能动地改变或调整原有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时,要使学生作为自我指导的个体得到充分发展。然而,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活动强调灌输,要求学生被动接受,限制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个别高校教师惰性十足,一个讲义翻来覆去讲多年,对学术的新发展却置若罔闻;有些教师为了省事,只要求学生记笔记,背笔记,不欢迎也不鼓励学生的异议和见解。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③实践教学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实践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传统教学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实践,但它强调实践教学的验证性过程,注重对经典学说的认知和接受,创新性实践环节较少,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性。高校扩招后,这些旧问题尚未解决,新问题又接踵而至。首先是实践教学的硬件资源和经费严重匮乏,学生没有足够的实验室和实习场所,有些高校因此将课程计划中的实习时间一缩再缩,或者放任自流,甚至干脆取消;其次是实践师资队伍不足,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时,有的教师要指导三四十个学生,学生无法得到及时正确的指导。另外,目前毕业生普遍面临着就业的压力,他们花大量时间和精力穿梭在各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毕业设计(论文)往往只能草草应付,质量状况令人堪忧。现在许多高校对实践教学这一环节作了重大改革,但总体效果还不明显,主要矛盾依旧得不到解决。究其原因,一是外部环境对实践教学的资源输入不足。虽然社会需要创新人才,但是社会环境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却非常少,学校和社会之间没有形成一种良性的培养创新人才的互动关系。二是高校内部实践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改革的未知性以及其他因素使得改革迟疑和滞后,教师的主动性不能充分发挥,有时教学改革只是修修补补,无法达到较高的水平。

④师资对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要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培养创新人才的质量,必须要有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高校名师荟萃,名师在教学和科研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名师授课,视野开阔,必然能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学生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会得到进一步增强。高校教师如本着创新原则,专心致志于“知识体系”的扩大,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则学生必然受其感染、暗示和熏陶,从而形成良好的学术之风。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如果有意识地将其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教给学生,并不断挖掘学生的求异思维潜力,给他们提供创新的机会,也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可是,现在许多高校一些教师疲于应付繁重的教学任务,忽视对新信息的吸收,也就无法将创新的思想传授给学生。但有些高校目前大多数名师身兼数职,繁杂的管理工作使他们的科研时间越来越少,指导学生的人数和时间也越来越有限,这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极为不利。

(3)学术科研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高素质创新人才来说,科学素质、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个人的科学素质、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很难通过专门的课程来培养,必须通过多门课程的综合学习才能养成。许多高校通过举办学术报告、校园学术节、校园优秀论文评选等活动来营造浓厚的学术科研氛围,这样,一方面能使学生接触更多的科技信息;另一方面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因为青年学生有巨大的创新潜力,只要正确引导,他们有可能成为科研中得力的助手。事实也证明,现代高校的一些科研已不再是研究人员和教师的个人行为,高校的学术科研活动也越来越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现代高校的科研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学生在这种互动中,创造力得到了直接发挥,创新能力在一次次挑战和考验中得到增强,这有助于形成学生严谨求实、不畏艰难的科学精神。但必须承认,学生能将其创新思维付诸实践的条件还不够完善,能直接参与科研课题的机会并不多见。所以说,高校应鼓励和资助学生自选课题进行研究,建立一些学生科研基地,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科研创新,从而有效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4)学生个人因素的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教师与学生的一个互动过程,其中学生的主体作用非常重要。学生主体不仅要掌握渊博的知识,学习创新思维的方法,实践创新活动,还要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如浓厚的学习科研兴趣、坚强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无私的科学奉献精神、优良的品德等。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心理,促进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共同承担的一个长期效益工程。本文分析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高校以及学生个人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影响系统,从而为高校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也为今后建立创新人才质量保障体系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文辅相.我国本科教育应当作战略性调整[J].高等教育

研究,1996(6).

[2]徐少亚.高校合并整合管理的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

2001(21).

[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上一篇: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关注人才成长 下一篇:改进美术课作业设计促进学生早日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