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后中小出版社发展道路分析

时间:2022-06-29 05:33:34

改制后中小出版社发展道路分析

2010年底,按照中央的指示要求,全国除几家公益性出版机构之外,其他出版社都改制为企业,基本完成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对出版社来说,转企改制后怎样成功转型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改制后的出版社仍旧要依靠挺拔主业接受市场的考验。在改制后,全国的出版格局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各出版社之间的业内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出版社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种环境条件下,中小出版社将如何成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如何把企业做大做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开辟出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是摆在每一个出版社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中小出版社生存环境分析

所谓的中小出版社,一般指年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下的出版社。从数量上看,目前,中小出版社占据了全国出版社的绝大多数。这些中小出版社在转企改制将如何发展,出路何在,是目前出版行业比较关注的话题。我们先分析一下中小出版社在改制后所面临的生存环境。

随着出版社转企改制的基本完成,国内出版社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没并入出版集团的中小出版社,其将被大出版社及地方出版集团在管理、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不断的冲击与挤压,步履艰难。其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在作者资源及人才的竞争。当前出版社间正进行着跨地域争夺作者资源之战及人才争夺战。各中小出版社与大出版社、出版集团及数字出版商相比,中小出版社显然处于劣势地位。

其次,是地方集团地域市场壁垒的挤压。由于在改制后地方出版集团的组建,地方都尽力保护本省及本版图书的市场覆盖和销量,地方保护现象严重,地方的新华书店成了地方出版集团自己的发行部,中小出版社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最后,是数字出版的冲击。当前,随着网络的普及,阅读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数字出版与电子阅读无疑对对纸质图书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对本来就实力弱小的中小出版社来说,更是重大的打击。

二、中小出版社未来发展道路选择

第一,发挥内容及产品的优势,在某一领域做大做强。相对于竞争力强、规模大、又受地方保护的大出版社或地方出版集团,内容的专业化及塑造自己的品牌特色、产品优势是中小出版社的生存价值所在。中小出版社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出版业占有一席之地,在某一领域做大做强,形成特色产品,是其发展的必然选择。各中小出版社要想形成自己的产品特色,就要实现产品的专业化。所谓的专业化就是专业性强,在本专业范围内做得最好,从而形成特色,不可替代。这就需要有精良的品质,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及管理制度,同时还要具备创新精神,提倡原创作品,并追求前沿尖端的思想理论以及学术建树。

第二,出版形式多元化,自然延伸产业链。当前,各中小出版社在市场下滑趋势比较明显的情况下,应该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的以及获取纸制产品途径的多样化,人们购买纸制图书的途径已经不是局限于传统的实体书店。因材,中小出版社的出版发行,应尽快适应大的市场环境,尽快朝着数字化与网络化方向发展。数字出版发行是不可逆转的,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各出版社必须大胆的开拓与尝试,使中小出版社的规模与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另外,传统的出版发行业在分工上较明确,各行其责。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与发展以及转企改制的基本完成,传统产业链的格局正在被打破,中小出版社应极力促进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的联动,多方协同合作,共同维护市场秩序。上中下游产业链间逐步融合,中小出版社也应进一步采取一系列改革与发展措施,以各种有效的方式,加强与出版社或出版集团间的合作,并使这种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得以不断加强,同时加强与各书店的合作以及国有出版单位与民营出版单位的合作,出版社共同努力,把共同生存与发展的市场维护好。

第三,及时调整管理观念,积极面对各种压力与挑战。各出版社在改制前是事业或机关化的管理,出版社从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单位,每一个从业人员都面临角色转换的挑战,尤其是改制后领导层的决策程序等问题。因此,一定要从思想观念和管理操作层面加以逐步改变。从出版社领导开始要大力抓好与身份转换相适应的各项工作。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严格进行企业管理,如果不能继续沿用老套路管理企业这样必然没有出路。现在工作的重点也是关键点是极力推进改制的后续工作,在运行机制、经营理念、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市场定位等方面都要适应现在的身份。转企改制,对于中小出版社来说只有走好每一步,积极的去面对各种压力与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不至于被改革的洪流所淘汰。

总之,在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面对各种压力与挑战,中小出版社只有走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依靠专业特色创品牌,展现其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与各大出版社及出版集团争一席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第二作者单位:青岛思远化工有限公司)

上一篇:油田企业新时期统计工作研究 下一篇:有关企业存在理论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