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敦煌写本看唐代性文化

时间:2022-06-29 03:50:13

从敦煌写本看唐代性文化

研究我国性文化,唐代性文化不容忽视,而敦煌写本则为此提供了大量可信的佐证。自1900年6月22日敦煌文书重见天日起,对敦煌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已经历了百年历史;特别是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在千佛洞土地庙发现的一批文书更丰富了敦煌文献的内容。目前,敦煌遗书写本总数约五万卷,还有少量木刻本。它们多为汉文文献,也有一些西域文字。内容主要包括佛经、世俗文书等等,世俗文书中则有大量的有关唐代性文化—婚姻文化的描述。

敦煌写本中关于性文化—婚姻文化的内容,为我们了解唐代礼仪文化、社会思潮及风俗习惯的嬗变,打开了一扇五彩斑斓而又真率翔实的窗口。

一、唐人的婚龄

由敦煌写本可知,唐人的男子适婚年龄有十五、二十之说;对于女子,有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之谓。产生这些不同婚龄说法的原因,应当是由唐代各个时期不同的政治、经济形势所决定,尤其与政治—军事形势的张弛关系密切。

如开元年间乃唐王朝政治—军事与经济发展的全盛时期。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唐玄宗下诏:“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听婚嫁。”这里明确了男子十五岁便可娶,女子十三便可嫁。到了唐代宗时期,由于安史之乱,社会动荡,男子大量被征兵上前线,致使婚嫁多有推迟。这就是中唐诗人白居易《赠女诗》所描述的:“三十男有室,二十女有归。”

二、唐人的媒妁婚

媒妁婚就是包办婚姻,即奉父母之命,靠媒妁之言,这在敦煌写本《云谣集杂曲子·倾杯乐》中能找到依据。

唐代的媒妁婚应是其婚姻文化的主流形式。这是因为,无论唐代文明再开放开明,它仍是封建社会的文明,必然具有封建主流伦理的特质。而封建家长制则是封建主流伦理的基本内容。其次,由于唐文明属于封建社会文明,其阶级等级观念仍是社会思潮的核心观念。在婚姻问题上,则表现出“门当户对”的等级理念。如敦煌写本《不知名变文》道:“娘子空来我空手,奈何为媒人所秤量。娘娘既言百匹锦,娘娘呼我作上马郎。彼此赤身相奉侍,门当户对恰相当。”变文反映出包括敦煌地区在内的整个大唐帝国治下的主流婚姻形态——以等级观念为内核的包办婚姻。变文吟唱出的是那一时期(不仅限于唐代,而是数千年的奴隶—封建制下的传统社会)的青年男女面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向往自由、渴望婚姻自主的愿景。

三、唐人的聘礼

敦煌写本还为我们描绘出旧时“纳彩礼”的一般形态。例如写本伯二三四四卷《祇园因由记》写道:“其友保曰:舍卫长者大丞闻君有女,故来求婚。长者护勒弥答曰:此则门当户对,要马百匹,黄金千两,青衣百口,物百车。”这表明,如要娶君臣之女,则要百匹马、千两黄金、百口青衣等彩礼。官宦人家如此,百姓人家也如此。即如清道光《敦煌县志》所记:“送跟帖后,行纳彩礼,厚则送梭布二十四对,次则送十二对、八对不等”。

从敦煌写本可以看出,敦煌民间聘礼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一般都有马、黄金、玉璧、彩绸、布匹、被褥、猪、羊、果子、野味、油、盐、酱、醋、椒、葱、姜、蒜等等,大多属于生活必须品。这也是敦煌唐人聘礼的特点之一,反映出唐代社会经济生活的丰裕富庶,连边远的敦煌娶亲也出手阔绰,但也讲究实用。

四、唐人的择偶条件

尽管媒妁婚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主流婚姻模式,但在相对开明、开放的唐代,有不少男女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择偶。在敦煌地区,由于远离中原政权中心,这种现象更为常见。研究者普遍认为,唐朝时期,女子地位比之前后的时期,相对较高。这在敦煌写本《下女夫词》中也能找到依据,这就是新娘要在婚礼中提出包括政治立场、人品、学识在内的诸多问题问难新郎,只有在获得满意的答案后,新娘才会应肯正式结婚。

五、唐人的性教育

汉唐之际民间流行一种性知识(古人谓“房中术”)普及本——《素女经》。素女或玄女(按:素女、玄女疑为一人;玄、素合称,则始于魏晋)是上古典籍中记载的女神,说她和黄帝经常讨论课题。《素女经》就是素女回答黄帝问的记录。它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性心理学著作,距今有两千多年(据考,可能成书于战国至两汉之间或云在公元1-3世纪)。两汉魏晋南北朝之时,《素女经》在民间起到了普及性知识的作用。东汉张衡《同声歌》描述男女新婚同房时的情景写道:“衣解巾粉御,列图陈枕张。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众夫所希见,天老教轩皇。”这说的是新婚夫妇新婚之夜,将载有素女传授性知识的春宫图铺设在枕头上观摩学习。另一篇张衡赋文《七弁》则写道:“于是红华曼理,遗芳酷烈。侍夕先生,同兹宴衾。假明兰灯,指图观列。蝉绵宜愧,夭绍纡折。”这说明古代性知识多源于《素女经》及相关附图。唐人李贤注汉末边让《章华赋》云:“黄帝轩辕氏得房中之术于玄(素)女。握固吸气,还精补脑,可以长生。”唐人的叙述也告诉我们《素女经》在唐代广为人知,是民间常见的性教育书;唐人是通过《素女经》等来获取性知识的。

敦煌写本中,有一篇反映学习并实践《素女经》的《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抄本残卷(即伯二五三九卷,现存法国巴黎的敦煌藏品处)。该赋作者系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通过对此件清刊本的分析,这是一篇最能反映唐代性文化广度及深度的文学作品,也是一份颇能说明唐人性心理活动的历史资料。比如展现鳏夫动情的段落:

有幸花貌,每恳交欢,睹马上之玉颜,常思匹耦,羡委禽于庭弊,愿掷果于春陌。念刚肠之欲断,往往颠狂;觉精神之散飞,看看瘦瘠。是即寝食俱废,行止无操,梦中独见,暗处相招,信息稠于百度,顾眄希于一朝。想美质,念纤腰,有时暗合,魄散魂销。

又如关于合欢男女达到时的反应:

纵嘤嘤之声,每闻气促;举摇摇之足,时觉香风。然更纵枕上之淫,用房中之术,行九浅而一深,待十候而方毕,既恣情而乍疾乍徐,亦下顾而看出看入。女乃色变声颤,钗垂髻乱,漫眼而横波入鬓,梳低而半月临肩。男亦弥茫两自,摊垂四肢,精透子宫之内,津流丹穴之池。

这两段关于性心理的描写,即便今人来看,大概多会脸红心跳,觉得太直露太大胆了;可是在唐人,当然也包括

上一篇:电力工程施工成本动态控制与管理研究 下一篇:勾画生态养殖转型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