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

时间:2022-06-29 12:54:45

心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

摘要:阐述心血管病疾的西医及中医治疗方法,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优势及发展趋势,认为中西医结合将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优选方法。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思路方向

中图分类号:R54 R2.0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4.09.057 文章编号:1672-1349(2014)09-1146-01

心血管疾病主要是指供应心脏本身的血管和从心脏发出的血管发生的疾病,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为主,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动脉血管变窄,心肌供血不足造成,根据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的程度轻重、临床症状、发病时间不同,分为隐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硬化和心源性猝死等多种形式。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的“胸痹”、“心痛”范畴,病位在心,心的气血阴阳不足或肝脾肾失调的基础上,兼有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等病理产物阻于心脉致心脉挛急或闭塞而发病,总属本虚标实之证。

1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心血管病的现代治疗主要包括[1],①一般治疗,通过合理的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戒烟限酒、积极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等相关疾病以及无禁忌证时酌情服用阿司匹林和降血脂药物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治疗已经存在的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发生。②血管扩张剂,常用的有硝酸异山梨酯、硝酸甘油,可以扩张冠状动脉,用于心绞痛较重发作时缓解心绞痛以及心绞痛缓解期服用预防发作,这些药物较常用且疗效显著;β受体阻滞剂,包括美托洛尔、比索洛尔,主要是阻断拟交感胺类对心率和心肌收缩力的刺激作用,减慢心率、降低血压、降低心肌收缩力度和心脏耗氧量,主要用于轻中度高血压或合并心绞痛时;钙拮抗剂,包括维拉帕米、硝苯地平等,可以减轻心肌耗氧量,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压,还有减低血黏度抗血小板的作用,适用于心绞痛合并高血压者。③调节血脂药物,主要降低胆固醇药物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主要降低三酰甘油药物如非诺贝特。④抗血小板药物,防治血栓形成,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血栓形成可用溶解血栓制剂,继而再用抗凝药。⑤介入和外科手术治疗,通过扩张冠状动脉,植入支架等方式恢复动脉供血。

心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目前以活血化瘀法和祛痰通络法最常用,临床辨证论治,把本类疾病分为[2]:心血瘀阻型,给予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痰浊内阻型,给予瓜蒌薤白半夏汤通阳泄浊,豁痰开结;阴寒凝滞型给予瓜蒌薤白白酒汤辛温通阳,开痹散寒;气阴两虚型给予生脉散合人参养阴汤益气养阴,活血通络;心肾阴虚型给予左归饮滋阴益肾,养血安神;心肾阳虚型给予参附汤合右归饮益气壮阳,温络止痛。心脉挛急的急性疼痛常给予冠心苏合丸或速效救心丸含服;心脉闭塞诱发的真心痛给予监护以及参麦注射液、参附汤等一系列急救措施。此外还包括针灸、推拿、按摩等其他方法。

2 中西医结合治疗

随着医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已经得到较快的发展,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目前以西药治疗为主,本病的治疗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西药虽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是长期用药副反应大,费用高,特别是介入手术治疗,手术费用高,存在手术失败以及术后的长期大量服药等问题。中医治疗本病有其独到之处,中药药性平和,对人体无明显毒副反应,费用低,复方制剂如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片等药物,更加提高了中医药的地位和重要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将成为首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急则治标,缓则之本,在心血管病的发作期、危急重症多以西药为主,积极控制症状和挽救生命,待病情稳定则采用中药巩固和预防发作和加重,或者对一些症状不典型、症状轻微的患者给予中医药治疗。②未病先防:本病发病原因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分不开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过食肥甘,精神紧张,压力大,缺乏运动,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大规模流行,在心血管病的预防方面,再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之处,采用西药来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疾病,进一步联合中医中药活血化瘀、益气扶正、中药的食疗养生等疗法寻找最适合个人的调治方法,进而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③心血管病的治疗上,把西医微观理论和中医的宏观认识相结合,在心血管病的治疗上,西医从局部治疗,如介入治疗,联合中医的整体观念,再从整体调治,在疏通局部血管阻塞的基础上,从整体上给以治疗,更能受到良好效果。对一些不愿接受西医手术或者手术禁忌证者,可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给予中医中药治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④药物不良反应方面:心血管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代西医治疗上存在药物的滥用、乱用现象,出现了药物不良反应、药物拮抗以及药物资源浪费,中西医结合把中药和西药结合,采用中药副反应小,费用低,可以减去或减少部分副反应大的西药,更加有利于患者的依从,提高了效果。

3 结 语

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两者结合能取长补短,中医注重宏观,西医注重微观,中医采用平衡调节,西医采用对症治疗,若应用中医理论与治疗方法和西医的诊断相结合,若在理论及治疗方法上能达到统一的认识,这将是本世纪中西医研究的方向。新的医学模式将是融中医宏观与西医微观;中医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西医生物医学模式;中医形象思维,西医逻辑思维;中医观察,直接领悟,取类比象,西医实验分析方法为一体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在未来心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也将本着因人而异,根据病情争取最佳治疗方案,宏观微观相融合,根据中医、西医的不同特点采用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现代化手段结合传统中医精髓治疗冠心病将取得更好的效果。但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药物的选择、联合、剂量等方面都有一个最佳的联合方案。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63-302.

[2] 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7-124.

[3] 崔公让.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研究思路与方向[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1:7(2):1-5.

作者简介:贾建国,男,副主任医师,现工作于山西省和顺县人民医院(邮编:032700);李廷荃(通讯作者)、化金凤,工作于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邮编:030024)

(收稿日期:2014-04-22)

上一篇:法国制箱鼻祖限量异域皮革包袋 下一篇:P13K―Akt信号通路在七氟醚预处理减轻大鼠脑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