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墨脱之路

时间:2022-06-29 11:21:21

“路与人”

不同的道路,如同通向隐秘莲心的条条脉络。不同的道路,也带来不同的人生。有拼将一醉,快意人生的派镇-多雄拉-背崩之路;也有勃勃跳动着生机和希冀的扎-墨公路;还有虎啸熊吼和马帮铜铃混响山谷的格当-金珠拉-波密古路。

墨脱之路,即是人生之路。条条远路,都指向内心。

2012年5月22日,我坐进一辆三菱越野,从波密汹涌的帕隆藏布江上驶过,沿着即将贯通的扎(木)—墨(脱)公路向墨脱前进。

车上同行的,是林芝旅游局前往墨脱加拉萨乡的驻村工作组。我们中午12点44分出发,天气阴沉,但没有下雨。

脚下的这条道路,以波密扎木为起点,翻越海拔4352米的嘎隆拉垭口,直抵墨脱。然而在墨脱的历史上,这几乎是一条崭新的道路,1974年方由公路勘察设计院确定为通向墨脱的主要道路。

墨脱古道,或越雪山绝壁,或沿江缘壁而行。前人出入墨脱的古道有4条(进出墨脱的路也有6条之说,这里谨以古道作为前提),无不艰险:一由米林县派区翻多雄拉至墨脱背崩,可称“多雄拉线”;二由波密县越金珠拉至墨脱,可称“金珠拉线”;三由波密县翻索瓦拉至墨脱,可称“索瓦拉线”;四沿帕隆藏布、雅鲁藏布江至墨脱,可称“沿江线”。

前三条古道都要翻越4000多米的高山隘口,冰冻封雪,每年只能通行2、3个月。而沿江一线,虽不翻雪山,但要通过大峡谷,道路更加险要。全线不通骡马,全凭人力背负,艰难万端。

这几条古道,究竟哪一条适合作为通向墨脱的公路,抑或墨脱之路尚未被人发现?

选线之辩

1961年,军区就有意打通墨脱之路。他们初选的路线是多雄拉线,然而当他们翻越多雄拉,走至易工伯山顶时,却发现下山无路,军人们只能用望远镜远眺墨脱县城,无奈折返。

多雄拉山背面岩壁破碎,裂缝纵横;南面则绝壁千仞,汉密河咆哮而下,修建马行道只有从工布拉山绕行,这里河流直泻,极易发生泥石流。战士们利用墨脱的夏季翻越多雄拉山,抢修道路。据他们统计,当年8月4日至10月24日,仅有6天未下雨。眼看大雪封山在即,战士们于10月31日在齐胸深的积雪中冒死翻越多雄拉山回到派区。“多雄拉线”的最初尝试失败。

1965年,墨脱已经归拉萨市直辖,拉萨市试图不经过雪山,而是尝试“沿江线”,即打通自帕隆老虎嘴,沿帕隆藏布江和雅鲁藏布江通往墨脱。副市长亲自指挥,动员民工700人,在帕隆藏布江上修建了一座长80米的简易悬索吊桥。因工程太艰难而停工,“沿江线”初次尝试失败。

1973年至1974年,公路勘察设计院胡万兴带队,对墨脱各条道路进行了深入考察,最后确定“扎墨线路”:从扎木出发,循人行背运的古道,翻越嘎隆拉山,沿嘎隆藏布江至墨脱。道路全长141.2公里,概算总投资额3296万元。1975年5月,道路修建正式开始。

2012年我们所行驶的路线,正是这条道路的路线,只不过是2009年重新开始修建的扎—墨公路,两条重叠的道路,1975年的路肩负34年后的新路。

我抬眼望去,道路的两侧是阴暗的森林,山坡上还残存着雪崩的痕迹,道路两边堆积着大如牛马的落石。脆弱的山体中夹杂着巨石,虎视眈眈。

在10K处,我们遇见了一群修路的人。他们属于交通实业有限公司,该公司在整个扎墨公路上共投入了800人,在这一段,负责10K一段500米距离的,则是一个13人的班组,有男有女。

这些四川人并不年轻,也绝不高大,极其普通,裹着灰扑扑的工作服,穿着胶靴或解放鞋。他们的工作,就是将滚落下来的巨石使用炸药、风镐、铁锤等各种工具弄碎,填满公路两端的边栏,铸成水泥墙,以防山体滑坡。每天早上8点上班,晚上8点收工,就是走回拐角处的帐篷。

他们似乎进度缓慢,遥不可及,500米的距离要修筑一个月。然而扎墨公路正是这样一米一米的延伸至嘎隆拉山顶。我们的越野车驶过一辆挖掘机,可以看见挖掘机的驾驶室里塞满了被子、干粮和柴油,修到哪里就住到哪里。

走过10K,开始嘎隆拉山的翻山之路。道路两侧是平缓的山坡,然而浩大的雪崩正是从这里涌向道路,雪的河流推挤着巨大的石块,在冬季完全覆盖了道路。如今,推土机已经开拓出道路,我们的车辆在高达三米的雪墙夹峙中前进,这条暂时静止的雪河似乎随时可以将道路淹没。

我下车拍照,突然听见远方轰隆隆如闷雷的声音,果然是雪崩,山顶上有一溜雪像瀑布一样滑下。车上有人说,你也算是见过雪崩的人了,上次在52K遇见过一次超大雪崩,一时地动山摇,仿佛地震袭击。

再向前行,嘎隆拉山口在望。这是扎墨公路上最险恶的关口之一。1978年夏季,来自昌都的泽仁扎西所面对的,正是这座让人胆战心惊的山峰。当时年轻的泽仁扎西将见证第一次扎墨公路修建中最艰险的一段:翻越嘎隆拉山。

嘎隆拉山——从翻越到穿透

1978年,施工路线并没有沿着古道直接翻越嘎隆拉山,而是向东移3公里多、翻越较为低矮的多热拉山垭口,道路共设置了11道回头弯,在山的背面阴坡里前进,雪崩严重。

泽仁扎西到来时,墨脱公路建设指挥部下面有部队的一个工兵营,还有公路工程一队,此外还有一支特殊的生力军,即知青一大队、二大队。总人数共计2000多人。

翻越嘎隆拉山的道路,其粮食、建材,全靠人力背运。这是一条被上千青年硬是背上嘎隆拉山的公路。男的每周必须完成500斤的运输任务,女的也有300斤,往返30公里。不管你用什么时间都得完成背运任务。为了躲避雪崩及泥石流,泽仁扎西和他的同伴在凌晨3、4点就要背着物资出发,回到工地上时已是半夜。

他们在冰雪交加的高山陡坡上,艰辛地跋涉,一旦翻不过雪山,就会被冻死。年岁较小的女孩子,到山上体力不支,痛哭不已,靠男青年连推带拉翻过山。他们背负的粮食和建材,浸透了汗水、泪水和雨水,再加上山南麓潮湿气候带来的霉味和苦味,五味俱全。

“当时和我同一辆大卡车进去的工人和知青,为修通24k到114k,死了20多个人。”在后来的采访中,如今54岁的泽仁扎西双眼湿润。

上一篇:攻城记 第9期 下一篇:谁动了我的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