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6-29 09:49:56

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钦州学院升本以后,明确了学校转型发展的方向,对接地方产业发展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了融和共赢的校地校企合作关系,广泛吸纳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实验实训平台建设,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体系改革、重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路子。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学校、社会的作用,形成三方合力。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 产教融合 地方本科高校

推动学科专业战略性调整,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型大学的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更应主动适应转型发展,探索更有效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从而不断推动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一、理清思路,明确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

(一)向应用型高校转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础

钦州学院地处北部湾顶端的钦州市,其前身为始建于1973年的钦州地区师范学校。1977年设置大专班,1982年更名为钦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1991年改建为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升格为钦州学院。2007年,在广西高校中率先开设涉海专业,填补了广西有海洋而无海洋学科的历史空白。2011年,自治区政府同意在钦州学院基础上筹建北部湾大学,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推进项目。2013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理事高校,2014年成为广西新建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单位。

钦州学院作为广西的一所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自2006年专升本以后,明确确立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对接产业发展,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坚定地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路子。

目前,钦州学院也是广西沿海1595公里大陆海岸线上唯一一所公立本科院校,广西唯一一所获得国家高级海船员培养培训资质和国家一级渔业船员培训资质的高校及自治区政府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滨海校区占地2070亩。设有海洋学院、海运学院、机械与船舶海洋工程学院等18个教学单位。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有本科专业45个,有全日制在校生约1.3万人。现有教职工1020人,其中专任教师730人,高级职称人员250人、博士学位人员70人、硕士学位人员480人。有自治区特聘专家2人,外聘院士2人。有钦州市人才小高地4个,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1个,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大人才项目2个, 广西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1个,广西专家服务基地依托单位1个,广西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单位1个。

学校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6个、广西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1个、钦州市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广西高校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个、优势特色专业5个、特色优势专业群3个、硕士专业学位建设点3个,有广西院士工作站1个(海洋类)、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广西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2个、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1个。

近年来,学校专业建设成果显著,轮机工程专业被确定为教育部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钦州学院――广西嘉华钛业有限公司理科实践教育基地被确定为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轮机工程、物流管理、艺术设计、化学工程与工艺等4个本科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水产养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等5个本科专业被确定为省级优势特色专业;石油化工专业群、机械与船舶海洋工程专业群、经济管理专业群等3个专业群被确定为省级优势特色专业群;海洋科学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紧缺人才专业;获得8项自治区教学成果奖,其中“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涉海学科专业群建构的研究与实践”获得自治区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当前,学校紧紧抓住广西加快实施“双核”驱动战略、构建国际大通道、打造战略新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的重大机遇,积极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统一认识,坚定转型方向,明确办学定位

地方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显著标志,是看它是否真正融入社会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中明确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地方高校应准确把握时展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明确自身使命,发挥独特优势,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为统一认识,理清办学思路,找准办学定位,钦州学院不断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咨询和讨论:

一是多次组织处级干部和骨干教师深入广西沿海三市有关行业协会组织、重大产业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广泛调研,从产业、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需求两个维度,对学科专业的社会需求适应度进行分析,理清办学思路;

二是邀请领导、专家到校指导,明确改革方向。学校先后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德文、原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合肥学院书记蔡敬民等专家到校指导,为学校发展问诊把脉,明确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三是组织骨干教师和各级干部到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合肥学院、东莞理工学院等兄弟学院考察调研,学习和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

四是学校先后组织了“钦州学院提升服务北部湾经济区能力论坛”、“应用型人才培养大讨论”、“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讨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学校转型发展”等大讨论。

通过深入调研和反复讨论,统一和强化了师生员工对学校办学定位的认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学校编制了《钦州学院发展定位规划(2014―2020)》,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原则、发展定位与目标。确定了立足北部湾,服务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的办学定位。着力打造“地方性、海洋性、国际性”办学特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产教融合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成效

(一)建立融和共赢的校地校企合作关系

1.建立了良好的校地关系。地方高校能否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顺利实现转型发展,关键在于能否立足地方,构建与地方政府融合共赢的新型关系。学校在多年的教育事业发展中,得到了钦州市、北海市、防城港市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建立了良好的融和共赢的校地关系,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广泛吸纳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实验实训平台建设。2012年以来,先后成立了校外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各本科专业成立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起校外教学委员会、专业群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提高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适应度,有效保证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二)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强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

学校紧紧围绕服务地方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的办学宗旨,坚持“突出应用、集群发展、培育特色、提高质量”的原则,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根据《钦州学院“十二五”学科专业发展规划》、《钦州学院发展定位规划(2014―2020)》,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和广西北部湾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的要求,对全校本科专业进行整理。2012年增设3个专业,2013年增设新闻学、车辆工程、财务管理3个本科专业,2014年增设物联网工程、地理信息科学工程、城市管理3个本科专业,2015年增设船舶与海洋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能源化学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2016年增设金融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生物制药4个本科专业。学校现设置的本科专业达到45个, 涵盖工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农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其中工科专业达到14个,工程、技术、经管理类专业达到23个,占全部本科专业的48.7%。学科专业对接产业和产业链、创新链更加紧密,布局更趋合理。

2.构建特色和优势鲜明的专业集群。制定了《钦州学院转型发展工程总体实际方案》、《钦州学院学科专业集群设置方案》、《钦州学院学科专业群立项建设项目资助办法》、《钦州学院学科专业群建设评估标准》等文件。按照学科专业群对接产业和产业链的要求,确定建设十二个专业集群。其中重点建设海洋科学与渔业类、机械与船舶海洋工程类、航海类、石油与化工类、经济与管理类等5个应用性、海洋性特色鲜明的优势特色专业群,重点建设海洋科学、水产养殖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航海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油气储运工程、物流管理(港口物流)、电子信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10个优势特色专业,明确了专业群的建设目标、任务和评估标准,初步建立了与地方产业和产业链对接的学科专业体系,学科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得到进一步巩固,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

3.调整教学机构及专业设置。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全面落实自治区政府教育发展大会精神和2015年初自治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会议精神,加快学科专业集群建设,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支撑国家战略和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能力。

针对随着国家及北部湾经济区新的发展对航海技术、轮机工程、石油、化工、造船、港口经济、海洋经济、海洋开发等人才需求大幅度增加的新情况,以及我校专业设置集中度不够、办学基础薄弱、办学资源分散等问题,2015年4月,在历时近一年的广泛征询校内外专家意见后,经过校长办公会专题研究,学术委员会、教代会执委会审议等民主程序制定了《钦州学院教学机构设置及专业调整方案》。遵循服务需求、产教融合、资源共享等原则,对学校教学机构及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增设了机械与船舶海洋工程学院、食品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重组设立了人文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陶瓷与设计学院、石油与化工学院、理学院等。通过这次教学机构和专业设置调整,增强了学校与地方企业行业的融合度,提高了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企业、行业的匹配度。

(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1.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培养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学校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认真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做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优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2013年,启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和修订工作。在对地方产业、行业和用人单位全面调研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学校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的逻辑路径,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并于2014年7月颁布实施。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根据真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和流程,以能力为本位,构建课程体系,开展模块化课程改革;加强了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增设了专业认知、假期调研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比例理工类专业达到35%以上,人文社科类专业达到30%以上;加大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力度,支持基于生产与服务实际应用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材编写等方面的改革;按照专业认证基本要求,推进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适应度,有效保证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2.加强应用型课程体系改革,推进模块化课程改革。“按照应用型本科培养定位,课程体系需要做相应的调整,整合理论课程,强化实践训练,构建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模块课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课程体系建设上积极推进以工学交替、产教结合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工程、技术、经管类专业进行以提高职业岗位需要的技术与技能为目标的模块化课程改革试点,确定了油气储运工程等16个本科专业为第一批模块化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学校给予立项建设,建设周期为三年(2014年6月―2017年6月),在建设期内给予经费资助。制定了《模块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分批组织到合肥学院考察学习,提高模块化课程改革的实效,扎实推进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

3.构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产学合作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已经为国际所认可并实施”。以实现产学融通、学用互动的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为目标,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能支撑专业综合改革和模块化课程改革的实践教学体系。

引入钦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投资3000多万元,共建“钦州市食品检验检疫中心”嵌入式实验室;与钦州港口集团有限公司、香港美丽华集团、钦州嘉华钛业有限公司、广州花都全球自动变速箱公司等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与国家海洋局、钦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钦州市技术监督局、钦州力顺机械有限公司等共建学科专业课程平台、实验室;与企业、行业合作共建了校内外实验教学和实习实训基地100多个;加强校地校企战略合作联盟建设,建设校企联动的产业技术积累创新联合体,按照每个专业群和每个本科专业都有明确的行业、产业合作伙伴的要求,扎实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工作,提升专业群服务行业和产业链的能力。

三、产教融合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典型案例

(一)校企共建航海类专业

积极争取广西海事局、钦州市海事局的支持和指导,按照国际公约、国家法规、航运行业的要求和船员职业标准,开展专业建设和船员教育与培训,共同推进我校航海类专业走向产教融合。学校先后投资3000万元,建立了轮机模拟器实验室、船舶操纵模拟器实验室、电子海图显示系统实验室等仿真实验室和水上训练中心实训基地。学校先后从国内知名航运公司引进持有船长、轮机长等适任证书的船员28名来校任教,并建立了教师定期上船制度,建设了一支“双师型”教师占我校海运学院教师总数75%以上的师资队伍。学校建立了基于ISO9000族标准的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有效运行。

学校现已获得海船船员教育和培训、海洋一级渔业船员培训资质,获准开展的海船船员教育和培训项目共22个。2013年,轮机工程专业获批为教育部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立项项目。学校与钦州港口集团、桂钦船务有限公司、防城港瑞达海运有限公司等12家公司合作,联合培养航海类专业人才。2013年以来共为广西培训社会船员共4363人次。如表1。

(二)校企共建艺术设计专业(坭兴陶设计)

坭兴陶与紫砂陶、建水陶、荣昌陶同为中国四大名陶,为钦州所独有。为振兴坭兴陶产业,学校通过钦州市工信委、科技局的牵线搭桥和大力支持,与钦州市一批坭兴陶生产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坭兴陶工艺与创意文化”协同创新基地,共同研发坭兴陶产品和建设“产品设计(坭兴陶设计方向)”专业品牌,实现产教融合,取得显著效果。在“产品设计(坭兴陶设计方向)”专业建设上,引进企业智力资源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课程和教材资源开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取得显著效果。

艺术设计专业(坭兴陶设计)先后被批为广西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获得省级精品课程两门,《钦州坭兴陶设计》获得省级重点教材立项,与钦州坭兴陶艺协会共建钦州市坭兴陶人才小高地,师生共申请坭兴陶外观造型设计专利有29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3部,陶艺作品分别获国家级金奖6项、银奖4项、省级奖20多项。2011届学生廖提章的坭兴陶作品《印象・壮乡》在第十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该作品于2012年3月18日被钦州市政府选定为国礼品,由时任总理送给来钦访问的马来西亚总理吉布提。

四、深化产教融合,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合力的思考

(一)充分发挥政府、学校、社会的作用,形成三方合力

1.政府要出台政策,加强引导。政府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主要职责包括分类管理、转型指导等,要通过权力下放、政策优惠、财政扶持等大力推进产教融合,但在我们产教融合的实践中,当前觉最为急需的是政府尽快出台系列引导、管理促进产教融合的具体措施。

2.学校要转变观念,主动转型。转型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内在要求,主要涉及 发展定位、治理结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业群建设、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法改革、评价方法等方面内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合理定位,办出特色,敢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动与企业、行业对接,深化产业融合,形成长效机制。

3.行业企业要积极参与,合作发展。社会与高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行业企业与高校密切互动,要获得高技能的劳动力和提高现有劳动者的素质,必须把参与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工作,积极参与和融入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中,从学校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资源和技术力量,与学校形成合作双赢的发展格局。

(二)围绕转型发展定位,形成校内合力

学校多年来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实践表明,学校、二层单位、教师必须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动作用,形成校内合力,才能最终实现转型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目标。

1.学校层面要强化主导作用。学校要做好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完善学校章程和学校发展总体实施方案;密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争取优惠政策与资金支持;从有利于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加大改革力度,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

2.二级学院要发挥主体作用。学校转型发展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在于产教融合,而产教融合要靠二级学院来组织实施。因此,二级学院必须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大胆改革,大胆创新,大力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对接”。

3.职能教辅部门要突出服务作用。根据学校转型发展需要,职能部门和教辅单位要完善有利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各种规章制度;要提高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切实帮助二级学院解决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和课程建设、教学与科研、教职工工作与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难题。

4.教师要发挥改革创新的能动作用。教师是学校产教融合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及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都必须通过教师和课程来完成。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教师面临着繁重的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任务。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应用型本科教育新观念,充分发挥改革创新精神,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扎实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徐国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教育评论,2015(5):18- 20.

[2] 吴旭君,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 创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4(5):P34- 35,45.

[3] 钱国英 杨亚萍 崔彦群,强化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与实践――以浙江万里学院专业综合改造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5(3):29- 31.

[4] 李石柱,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1):85- 90.

上一篇:浅谈化归法如何解决经典的数学问题 下一篇:研究高中数学解题的思维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