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人居环境之美

时间:2022-06-29 07:28:16

初探人居环境之美

【摘 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引发了城市人居状况恶化、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传统消失和面貌趋同等一系列现代城市病,城市发展也愈来愈显露出它非人性的一面。本文试图从人居环境美学的角度,初探城市人居环境之美,使我们能以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城市建设与建筑设计方面的问题。并透过人居环境美学的视野,去实现对人最本质最高层次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人居环境;美学;天人和一;宜居城市

什么是人居环境?哲学认为,人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两种形态中,时间构成了人的生长过程,空间构成了人的现实情况。过程可以运用数字来表现,比较抽象。空间可以运用形态来表现,来得具体。前者构成了人所发展的历史,后者则构成了人所占有的空间情况。“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所以,“人居环境美学”的概念应该是,我们在建筑和城市以及自然环境的营造中,以人的审美和心理感受为研究的出发点,并以人对建筑、城市、自然环境的审美情趣和心理感受为最终关怀对象的哲学。

人居环境美学是人对生存环境更高层次的追求,不仅仅体现在人居环境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还体现在人居环境的艺术美,其重点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人和动物之不同就在于他不是消极地依赖环境,而是有着适应和改变环境的能力,使之美起来,从而才可能满足人类越来越高的精神生活的需要。高尔基曾说过,无论自觉与不自觉,每个人都力图把美带到自己生活的环境中,所以人居环境之美的真正意义就在于能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的情趣,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美的环境不仅使人生活的舒适、愉快,而且对人的优良气质的形成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城市作为人居环境的主要载体,其生命主要表现在空间上。不同时代的建筑能够构成一座城市历史的空间表现,形成一座城市的表情。

环境诚然是空间的存在,但也是时间的存在;它是现实的,又是非现实的。任何环境总是历史上存在过的环境的延续,同时又在不断地通向未来。环境是动态的,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发展着,人与环境的和谐其实是一种历史性的动态的和谐。一座古老的建筑,一棵古老的大树,它作为现实的环境其实是联系着过去与未来的,联系着许多代人的生活与命运,联系着时代的变迁。城市人居环境之美必然涉及到该城市历史底蕴,优秀的历史建筑乃是无价之宝。

如果城市是新兴城市,那么也该思考:如何在世界的民族之林表现出中国新的创造力,反映出中国现代高品质的环境审美思想。当在中国城市到处盗立起欧式风格的建筑和城镇,同时世界级的设计大师在中国纷纷登场,中国成为世界建筑新的探索的实验场之际,在感叹世界级的最前卫的创造力所表现出的新的审美体验的同时,这种以新的创造为美的审美范式更应该是我们当代中国环境美学的核心课题。虽然个别案例已经表现出了这种可贵的中国创造之美,但是要想变成一个广泛的当代中国城市环境的普遍现象就目前来看似乎还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总之,对于人居环境美来说,没有比和谐更为重要的了。和谐既是环境美的基础,也是环境美的灵魂。环境美学讲究的和谐是多元的,也就是说,它包涵有诸多的和谐,其中主要有体现在四对关系上,一是生态与文化的和谐;二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三是人文诸要素的和谐;四是人与环境的和谐。在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美学传统中,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一种审美理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天人合一”思想的挖掘,可以使我们认识到,我国传统的审美意识中包含有强烈的人居环境美学的观念。

天人合一主要指天(即大自然)与人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相应相合的统一整体,在思维方式上,强调整体性、和谐性、统一性。它是我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我国传统美学的审美标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

早在唐代,就有契合于自然,寄情于山水的文人居士、造园匠师。在白居易《草堂记》、计成《园冶》、等大量的园记与记游文学中,生动地体现了文人哲匠的审美情趣和体宜因借的环境意向以及丰富的人居环境美学思想。具体来看,

其一,人居环境以崇尚自然和追求真趣为最高目标。白居易曾在《草堂记》中说:“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李渔提出“不能现身岩下,与木石居。

其二,人居环境设计以得体合宜为根本原则。环境设计应做到因地制宜,灵活处理,即计成所讲的“妙于得体合宜,未可拘率”,以达于宛若天开之境。为此,分析和把握不同地段环境特点是前提和关键。只有“相地合宜”,方能“构园得体”。

其三,人居环境的景观创造以巧于因借为至法。计成在《园冶》中提出了“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技巧。任何建筑物都是与环境分不开的。借景实质上是一种审美选择,是造园构思、环境创造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要取得借景之最佳效果,借景巧而得宜,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上述传统的环境美学观对于我们今天的建筑设计和建筑实践的启发意义不可低估,特别是蕴含其中的辩证思维以及人与环境的整体和合观值得我们在进行城市住区设计时加以借鉴。人口密集、绿地减少、污染加重是当今城市的共同处境,如何处理人和环境之间的矛盾,设计出以人为本、回归自然、回归环境、回归人性的城市住区,以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筑师们必须具有和合观念与辩证思维,必须具有超前意识,善于吸取前人的智慧、他人的经验,科学分析和正确处理城市住区与城市景观、城市住区与周边环境、城市住区内部环境等关系问题。

另外还有一点,城市人居环境是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的复合体,既有其物质实用的功能性,又有其精神审美的人文性。人居环境所具有的物质功利价值和精神审美价值的双重性,前者表现为人类从外界环境中获取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自己的物质功利需求;后者表现为人们寄情于环境,从外界环境中吸取美感,增进生活情趣,求得情感的愉悦。从精神情感层面来看,人居环境应满足人们人际往来、情感交流、邻里沟通的要求,尊重人们的民族习俗、,符合人们的文化心理、传统习惯,表达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社会的时代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情感需求日益细化、多元化和丰富化,人居环境的人文个性必将会更加突出。

人文个性具体的讲,就是指在人居环境所具有实用功能的基础上满足人们情感需要的审美价值。这一个性在实践中可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一方面,城市住区环境设计要考虑并符合人们的起居生活和情感心理。他们是这一环境的主人,与之朝夕相处。人们希望有一个合乎其价值观、审美观,能寄托其情思的住区环境。并且,美感具有共同性和差异性双重品格。因此,我们在设计创造住区环境时,不仅要看到美感的共同性,善于借鉴同行成功经验,同时亦需注意美感的个别性和差异性,强化住区环境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另一方面,住区环境创造乃艺术实践活动,必然受制于并表现出作者的价值取向、审美理想、艺术修养、文化素质,反映作者的艺术个性和风格特点。这是因人制宜的又一层面。从这个意义上讲,住区环境美的创造有赖于高素质的建筑师。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凭借建筑师们不断进取、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温馨、怡人、美丽的住区环境将不断展现于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1] 《美眼看建筑》 祁嘉华著

[2] 《环境美学》 陈望衡著

[3] 《中国环境美学》 侯幼彬著

上一篇:环保需求下的通信基站建设一体化浅谈 下一篇:北方建筑工程雨季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