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06-29 06:43:40

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分析

摘要:以2006年为分界点,以浙江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准则变革前后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行为方式进行细致考察,揭示出资产减值准则变革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具体影响,具体包括准则变革前后上市公司减值计提行为及减值转回行为的变化及特征。

关键词:资产减值准则;盈余管理;上市公司

一、背景分析

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基于各种利益动机会对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资产减值政策提供的选择空间成为公司管理层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准则的变化很可能影响企业盈余管理方式的变化。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原来的资产价值准备做了较大的改革。新准则扩大了资产减值计提的范围,特别是规定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长期股权投资等非流动资产的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以后年度不得转回。这种制度安排的变革会给企业管理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有什么新特点?新的资产减值政策是否对盈余管理有制约作用?这种分析,对于考察准则的预期实施效果及理解我国特定制度背景下,企业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实证分析

我们选择在沪、深两市上市,且上市时间为2005年以前的浙江省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样本公司共3g家。我们以2006年为分界点,对准则变革前后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行为方式进行细致考察,揭示出资产减值准则变革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具体影响,具体包括准则变革前后上市公司减值计提行为及减值转回行为的变化及特征。

(一)准则改革后,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司明显减少

我们对2005-2008年各年发生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公司数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见表1)。表1显示。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对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公司明显少于2005年的公司数。以各年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司数为倒,2005年有20家公司,而2006年突然下降到7家公司,而后2007年、2008年的公司数与2006年基本相当。而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公司数量在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却比2005年有所增加,这说明,由于新准则规定了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不能转回,运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功能受到抑制。因此,“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市公司改变利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的渠道,开始倾向于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来调节利润。

(二)准则改革后,上市公司对存货进行计提减值准备的幅度大幅上升,存货等短期资产的减值政策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依托

对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方式进行考察以后,我们对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准备的幅度进行细致考察。分析结果见表2,该表统计了准则改革前后上市公司不同资产减值准备占全部减值的比例及其变化趋势。

表2反映了2005、2006、2007年和2008年上市公司各项计提减值准备金额占全部减值准备的比例关系。从表中可以看出,2005年计提金额排前三位的资产减值准备分别是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它们分别占整体的30.30%、28.49%和27.92%;2006年计提金额排在前三位的资产减值准备和2005年相同,也是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分别占整体的52.28%、19.80%和17.60%,2007年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分别占整体的52.45%、35.53%和4.64%,2008分别占52.32%、35.60%和4.95%。2007年和2008年计提金额排在前三位的资产减值准备和前两年相同,同样也是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值得注意的是,表中2005-2007年计提的坏账准备占整体的比例逐年提高,由2005年的38.30%到2006年的52.28%,再到2007年的52.45%,分别提高了13.98和14.1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准则变革后,管理层强化了对坏账准备的计提利用,该手段在盈余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而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所占的比例由2005年的27.92%下降到2006年的17.60%,再到2007年的4.64%,两年时间一共下降了23.28个百分点。相较来说,2008年的数据和2007年相比没什么多大的变化,这是因为2008年是准则变化后的第二年,各上市公司对于计提坏账准备的政策不会有多大的改变。笔者认为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在新资产减值准则出台后利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等长期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将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无法转回,只会减少当期的利润。所以,企业对于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能少提就少计提。这一政策的改变,还导致了上市公司转而更倾向于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

(三)新准则实施前一年,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转回达到高峰

根据需要对减值转回时间进行安排也是资产减值政策给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机会。由于2006年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规定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变化是否会对上市公司安排资产减值金额的时间分布发生变化。我们对样本公司在准则变化前后各项资产转回的金额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见表3,从表3的资产减值辖回金额的平均值可以看出,不管是流动资产还是长期资产,其减值准备的转回数额在2006年都远远高于2005年、2007年和2008年。而且2006年短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额的平均值又明显低于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额的平均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长期资产减值准备限制转回后,上市公司充分利用短暂机会,进行盈余管理。

我们进一步分析各项资产减值转回比例的年度变化(结果见表4)。

表4反映了2005、2006、2007年和2008年转回各项减值准备金额的比例关系。从表中可以看出,2005年转回金额排在前三位的资产减值准备分别是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分别占整体的58.63%、19.18%和9.04%;2006年转回金额排在前三位的减值准备分别是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分别占整体的44.54%、38%和11.08%,转回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占整体的比例大幅度提高,由2005年的9.04%上升到2006年的38%,增长了28.96%之多,转回金额仅次于坏账准备,排在第二位。转回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占整体的比例也有所提高,从2005年的3.73%到2006年的4.33%,上升了0.6个百分点。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颁布的新资产减值准则中明确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等长期资产的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一规定意味着上市公司从准则实施日起,其以往会计年度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将不能冲回,这对上市公司的利润将产生很大影响。因此,2006年被视为资产减值准备

冲回的最后期限,如果上市公司以往年度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没有及时转回,那就会彻底沦为沉没成本,表中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转回金额所占比例的大幅度提高验证了这一点。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2007年和2008年上述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为0。同时,2006年与2005年相比,存货跌价准备转回金额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由2005年的19 18%下降到2006年的11.08%,下降了81个百分点,坏账准备2006年与2005年相比。转回金额所占的比例由58.63%下降到44.54%,降幅有14.09%之多。这主要是因为存货跌价准备和坏账准备不适用于新颁布的资产减值准则中关于资产减值准备不许转回的规定,即企业在2007年以后仍可以按照准则关于资产减值迹象的要求计提和转回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在2007年,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转回的金额又分别上升至46.18%和53.82%。而且2008年和2007年的差别不大。可见。在利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等长期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被限制后,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这也就说明了尽管新的资产减值准则关闭了利用固定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来操纵企业盈余的大门,但其仍然有其他的途径来进行盈余操控。

总之。以上分析表明在利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等长期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被限制后。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统计数据表明那些在此前年度通过计提减值准备私藏利润,或需要通过转回来满足某些经济指标要求的公司,存在赶“末班车”的行为,即在此期间寻找各种理由将资产减值准备集中冲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新资产减值准则的颁布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在某些细节之处的可操作性仍然不强,而且企业仍然有其他的选择进行利润操纵。因此新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影响程度有限。

三、对策建议

资产减值准则变革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但其影响程度还是有限。结合上述实证研究的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旨在缩小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一)完善会计准则,缩小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

新的会计准则实施后,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隐患。新的资产减值准则在资产减值准备方面规定更加具体,操作性也更强,对于禁止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规定,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上市公司利用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但是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短期资产减值准备仍然可以继续沿用减值准备来操纵利润。因此,准则制定机构可以按照商品、行业的特点,分行业分区域地制定相应的计提方法和比例,并定期修正。而且对于其转回也应该规定合理的限制性条款,以制约利用资产减值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还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根据最新得到的可靠数据进行会计估计,如果不允许对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转回,实质上就是否认了市场环境因素的变化,使资产的真正价值得不到真实的反映,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由此可见,允许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更符合理论逻辑,以降低相关性为代价的不允许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规定只能是短期内的权益之计。

(二)加强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监督

资产减值准备项目存在内容特殊、金额较大、性质敏感、情况复杂等特点,这往往容易造成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发生错报或漏报的风险很大。因此,在对该账户实施审计时,应由专业理论知识比较扎实、职业经验较为丰富的注册会计师制定合理的审计策略、执行适当的审计程序,从而客观公正地评价被审计单位减值准备提取的正确性和公允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孙铮,王跃堂资源配置与盈余操纵之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1999(4)

[3]周忠惠,罗世全,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会计研究[J]2000(9)

[4]赵春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6(3)

[5]张晓锋,中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6]王丽,基于资产减值政策的盈余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7]孙萍,张敏,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变化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09(6)

[8]王芳,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8

上一篇:浅谈国库集中支付对高校会计核算的影响 下一篇:组合预测在上市公司财务预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