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反家庭暴力之公益诉讼

时间:2022-06-29 05:26:39

论反家庭暴力之公益诉讼

摘 要:近年来,我国反家庭暴力立法工作正逐步深入和加强,但是由于仍缺乏与之相匹配的可操作的具体办法,家庭暴力难以得到有效的遏制。受虐妇女因救济无门而最终选择以暴制暴的案例也时有发生,李某杀夫案就是其中一例。本文结合这一案例,分析现有救济措施的不足,提出通过公益诉讼的方式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并对相关制度的构建提出建议。

关键词:家庭暴力;妇女权益;公益诉讼

四川A市女子李某嫁于谭某为妻,婚后谭某经常对其无故打骂,并阻止李某与他人正常交往。长期家庭暴力下,李某身心饱受摧残,其间,曾向妇联求助,到派出所寻求救济,但是都未能使其免受家庭暴力的侵害。2010年11月3日,当谭某再次施暴时,李某最终选择了以暴制暴,用气枪的枪管打死了谭某分尸烹煮,并通知他人报警,后被警方抓捕。A市中级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李某死刑,四川省高级法院二审驳回李某上诉,维持原判。

虽说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是应当看到,李某案并非个例,全国饱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妇女还有很多,由家庭暴力而引发的不幸还有很多。据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进行的第三次全国妇女地位调查显示,有24.7%的女性在整个婚姻生活中遭受过配偶侮辱谩骂、殴打、限制人身自由、经济控制和强迫性生活等不同形式的家庭暴力。惩治家庭暴力,不仅有利于保护妇女合法权益,更有利于维护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一、现有反家庭暴力法律制度的不足

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主要是夫妻之间,一方通过暴力或胁迫、侮辱、经济控制等手段实施侵害另一方的身体、性、精神等方面的人身权利,以达到控制另一方的目的的行为。1家庭暴力包括身体暴力、性暴力、精神暴力和经济控制四种类型,其与一般夫妻偶尔发生的轻微暴力以及构成犯罪的暴力行为的区别在于家庭暴力的加害人的主观目的是为了控制受害方、暴力行为是否周期性、暴力给受害人造成的损害尚未达到严重伤害的刑事立案标准。我国《宪法》、《婚姻法》、《刑法》、《妇女权益保护法》以及各地方制定的相关实施办法等关于家庭暴力的惩治都有相关的条款规定,但是仍缺乏与之相匹配的可操作的具体办法,是以家庭暴力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遏制。

以李某杀夫案为例,案中李某曾向妇联、居委会以及公安机关寻求救济。虽然《婚姻法》规定:“对于正在实施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有权提出请求,居委会、村委会应当予以劝阻,公安机关应予以制止。同时对于公安机关应当按照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规定予以行政处罚。”2但是由于基层组织及基层公安机关工作人员人权意思缺乏,加之传统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以及家庭私人领域的不干涉主义的影响,当受害者到居委会、村委会反映情况时,得到的帮助微乎其微。而到派出所反映情况,民警也往往认为这是家事,正所谓“天上下雨地上流,小两口打架不记仇。”关乎隐私,因而拒绝干预并告知李某若是无法维系婚姻关系可以离婚。最终,李某未能在妇联、居委会以及公安机关得到法律赋予其应得的保护,笔者认为,这与最终惨剧的发生不无关系。

二、以公益诉讼反对家庭暴力

关于以诉讼方式对遭受家庭暴力妇女的权益救济,我国法律仅将其规定在离婚诉讼中,而对于基于子女等原因不愿提起离婚之诉的受虐妇女,则以不能诉讼的途径获得救济。退一步讲,由于受其法律意识、文化水平的限制以及基于对施暴者的恐惧,即使赋予其提起针对家庭暴力之诉的权利,受虐妇女也难以主张3。美国检察总长、妇女联合组织甚至无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个人,对于其有一定证据证明的家庭暴力行为均有权提起公益诉讼,以此来保护被侵害者的身心健康以及妇女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我国可予以借鉴,以提起公益诉讼的方式反对家庭暴力。公益诉讼通常被理解为以个人、组织或者机关为原告,以损害国家、社会或者不特定多数人利益的行为为对象,以制止损害公益行为并追究公益加害人相应的法律责任为目的,向法院提出的特殊的诉讼活动。公益是私益的对称,公益诉讼是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组成社会的不同群体的权益为根本宗旨的。妇女占人口的半数,以维护妇女群体权益为内容的法律诉求,在公益诉讼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内,提起反对家庭暴力的公益诉讼是保护人权、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

三、反家庭暴力公益诉讼的具体实施

(一)赋予公益组织适格的原告资格

在公益诉讼领域,原告主体适格与否不同于普通诉讼的直接利害关系原则,它是以是否具有法律拟制人格为标准的。所谓公益权利主体的拟制人格,就是通过法律的形式,以国家的名义,赋予公益权利主体以法律的人格,将其赋予一定的主体,由该主体作为具有拟制人格的公益权利主体的代表,以国家或自己的名义提起公益诉讼,诉讼的结果由公益权利主体来承担。世界各国常见的公益诉讼的适格原告主要有检察机关、公益组织和公民个人。4笔者认为,在反对家庭暴力的公益诉讼领域,赋予公益组织原告资格更有利于被害人合法权益的维护,理由如下:首先,公益组织,如妇女权益保护组织、人权保护组织,其本身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公益,保护相关群体的合法权益。其次,组织内部有专门从事相关权益保护工作的人员,其对该领域具体事宜及权益保护的相关措施有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及处理办法。第三,公益诉讼有一定的专项经费,有能力负担诉讼费及相关费用。

(二)完善公益诉讼对受暴力侵害妇女的司法保护制度

借鉴美国等国家的经验,由法院对受虐妇女签发“保护令”,对实施家庭暴力者开具“禁止令”,最高人民法院《涉及家庭暴力婚姻案件审理指南》中,作出了关于人身保护令的规定。2008年8月6日,我国第一份“人身保护令”由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人民法院签发。根据这份民事裁定,被保护人的人身安全将受到法律保护,未来3个月内,其丈夫不能继续对她实施暴力。

人民法院做出的人身安全保护裁定,可以包括下列内容中的一项或多项:禁止被申请人殴打、威胁申请人或申请人的亲友;禁止被申请人骚扰、跟踪申请人,或者与申请人或者可能受到伤害的未成年子女进行不受欢迎的接触;人身安全保护裁定生效期间,一方不得擅自处理价值较大的夫妻共同财产;有必要的并且具备条件的,可以责令被申请人暂时搬出双方共同的住处;禁止被申请人在距离下列场所200米内活动:申请人的住处、学校、工作单位或其他申请人经常出入的场所;必要时,责令被申请人自费接受心理治疗;其他。

四、总结

公益诉讼制度设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那些人权收到侵犯而又不能亲自诉诸于法院获得司法救济饿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司法援助。无疑,遭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妇女,正是出于对加害人侵害行为及恐吓、威胁的畏惧而不敢,或者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薄弱而不知等原因不能亲自诉诸法院寻求救济的群体。提起反对家庭暴力之公益诉讼,对于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保障基本人权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 《涉及家庭暴力婚姻案件审理指南》,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 2008年3月

[2] 王丽君:《试论家庭暴力及其对策》,苏州大学2005,硕士学位论文

[3] 郭建梅,李莹《妇女权益与公益诉讼》,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4] 别涛 《环境公益诉讼》,法律出版社,2007

上一篇:区域性商业银行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下一篇:中国古代法之身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