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沙耆?画坛传奇

时间:2022-06-29 04:42:23

我国有一位独步画坛的艺术大家,他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传奇生平。他创作了几千幅难以磨灭的美术作品,他的作品单幅的价格如今已达数百万元。他就是出生在宁波市鄞州区塘溪沙村的沙耆。

今年五月,西子湖畔繁花锦簇,纪念百岁沙翁的“志愿无倦―沙耆早年油画艺术展”在杭州西湖美术馆举行。

沙耆坎坷而又波澜迭起的人生,因为艺术而光彩照人。

沙耆,原名引年,又名贤菖,与我国书法泰斗沙孟海同族。生前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他早年在上海昌明艺专、上海美专、杭州艺专和中央大学艺术系等专业院校学习绘画九载,奠定了其扎实的绘画艺术功底。

沙耆学画期间,师从徐悲鸿先生,并在1937年由徐悲鸿介绍赴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深造,师从该院院长―新写实派画家白思天(ABastien),由此进入了他艺术生涯的第一个鼎盛时期。旅欧期间,沙耆凭借其非凡的绘画禀赋和深厚的艺术功底,获得“优秀美术金质奖”,成为颇具影响力的著名画家。

家乡的怀念

2014年是宁波鄞州籍著名油画家沙耆诞辰100周年,为纪念沙耆在美术领域的卓越成就,充分展示沙耆的艺术风采,由宁波市鄞州区委、区政府主办,鄞州区委宣传部和宁波美术馆联合承办的“百年沙耆”纪念活动,2014年7月在沙耆的故乡宁波举行。活动包括在宁波美术馆举行“独行心画间―百年沙耆作品展”、“重识沙耆―百年沙耆艺术研究”学术研讨会、参观沙耆故居等。这是沙耆家乡首次为这位艺术天才举办盛大活动。浙江省博物馆也专供了一批珍藏的沙耆作品展出。

7月8日在宁波美术馆举行的百年沙耆作品展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美术工作者、观众以及沙耆故乡的父老乡亲,把宁波美术馆大厅挤得水泄不通。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田宇原宣布“独行心画间―百年沙耆作品展”开幕。鄞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剑波在致辞中说:沙耆的人生旅程跨越了民国和新中国,足迹走过中国和西欧,在战火中孤独求艺,在运动和变革中隐居乡间,为世人留下诸多传世作品。本次活动期间,还推出了《百年沙耆》电视专题片,举办“重识沙耆―百年沙耆艺术研究”活动等,这些都是故乡鄞州向她所爱护、滋养的艺术家表达致敬的方式,也是鄞州打造名人乡贤文化品牌、推进文化建设的一项举措。

此次作品展,展出了代表沙耆各时期创作风格的作品112幅,有出国留学前的油画作品《杭州小河》《小河风景》等,有留学比利时期间创作的《美惠三女神》《人体习作》等代表作,还有他创作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系列静物和风景画,此外还有反映他中期创作特色的系列作品如《耕田》《乘凉》《狩猎》等。这些画作,展现了沙耆独特的个性与创作,也展现出在中西方艺术融合中的中国现当代油画的创新和丰富。

中国的“梵高”

沙耆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把东方神韵和西洋油画有机结合,被称为中国的“梵高”,在中国现代油画史上占有独特一席。

沙耆是徐悲鸿的得意门生。1937年,经恩师推荐,他远赴比利时皇家美院学画。在欧洲的10来年是沙耆一生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生乐章。他两度获比利时皇家美术金奖。他的作品,曾与毕加索等西方艺术大师的作品共同展出。

1991年比利时出版的《比利时艺术名人录》中,对沙耆有如下记载:“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尤以室内写生见长,人物、人像、、静物、动物无比精妙。他的画法以大胆而写实见称。”

“中国的梵高”这样的称谓,绝不是后人的过度美誉。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者,其野兽派与表现主义艺术表现风格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已是全球广为人知与珍贵的艺术作品。

旅欧十年,沙耆作品中留下了对表现主义、野兽派等西方近现代艺术流派鲜明而独特的印记。他曾在西欧多次举办个人作品展览,著名艺术评论家史蒂凡,画家、雕塑家巴尔杜泽等,都是他的伯乐。追寻沙耆的足迹,一定要远到地球的另一边,这十年西方求学与创作生涯,在他的生命中、在他的艺术创作上,留下了熠熠闪光的篇章。

1941年2月,在布鲁塞尔的沙耆画展上,史蒂凡如此介绍:“无论发生什么,在我们眼中,沙耆始终是一个不会因为到了欧洲而放弃自己传统艺术风格的画家。我们感叹沙耆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才能,同时也被他灵巧熟练的技艺所折服。我们可以通过那些静物看出沙耆的才能,在绘画方面,他将热情和谨慎、粗糙和精细都融于其中;在色彩方面,他将明亮和空灵融于其中。”

1942年,沙耆举办几次画展,他那幅著名的《吹笛女》画作被比利时皇太后伊丽莎白所收藏。当时,巴尔杜泽如此评论:“对于沙耆来说,大自然是一切神奇的源泉。他花了许多时间细致地观察,也陷入了沉思。沙耆独创的、精细的着色令人惊奇,极富想象力和表达力的沙耆,把我们带入一个充满东方梦的世界。”

1945年,沙耆回国的前一年,参加了比利时皇家美术院院长特卡尼主办的一次盛大的展览,展品中有巴黎罗佛美术馆所藏的已故比利时大画家和日本旅欧近代著名画家的作品,沙耆的作品也在这样重要的展览中亮相。那一年,他举办过几次个展,年底他还到英国、荷兰旅行和画画。当时,史蒂凡评论他:“这位青年中国画家早已被大家所承认。他的作品的艺术价值,他横溢的才华,他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出来的顽强和超凡的气质,被人们一致器重并获好感。”

当年鄞县展览馆编辑李立中曾经到过沙耆的家里,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家里到处都是沙耆的画”,墙上、报纸上、门板上、线装书上,甚至于他从国外带来的《圣经》上,“哪里都是他的画布。”当时,李立中还见过在宁波坊间流传极广的板壁上的裸女像。画中的女性极富韵味,以坐、卧、跪、站等不同姿势呈现。后来,这10幅裸女像被台湾画商重金收购,漂洋过海去了台湾。如今,在沙耆故居二楼依然能看到这些裸女像,但都只是复制品。

沙耆和他的作品震撼了中国艺术界。早在1983年,沙耆国内的首展在杭州开幕。李立中就是其中一位策展人,另外两位是沙孟海和沙天行(沙耆的儿子)。

当时展出的38幅作品,全部来自浙江省博物馆。据说,早在1960年,沙孟海以沙耆母亲的名义,向浙江省文管会捐赠了一批沙耆的早期作品,后来文管会转藏于浙江省博物馆。从此,这些作品一直保存在浙江省博物馆。

那次画展将被遗忘了的沙耆重又推向了世人的视野。香港《文汇报》曾用一个整版报道了此次画展。这个展览更带给当时中国画坛一次“地震”,那时就有专家惊呼:“《中国美术史》应该改写了。”

塘溪的岁月

1946年10月,沙耆因精神疾病再次发作回到了故乡鄞州塘溪休养隐居,并带回了他在旅欧期间的上百幅画作。他长期隐居沙村,绘画让他找到了人生慰藉,也造就了独特的沙耆及其艺术面貌。这是他人生中创作最丰硕的时期,共创作了数百幅油画和数以千计的中国画。

欧洲的一个代表团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曾来北京,和总理说起沙耆,就问在场的徐悲鸿,徐悲鸿说这是我的一个出色的学生,现在浙江养病。就通过统战部,转告浙江方面要照顾好沙耆的生活。

沙天行回忆起父亲沙耆总是饱含深情:“我父亲习惯每天去学校看书看报,学校的老师们总是热忱相待。他还喜欢到乡政府和村办公室里串门,那里有更多的报刊可供翻阅,有纸张可给涂画,家乡基层干部都亲热地称他叔叔或公公。”

如果你到塘溪参观沙耆故居,在村里寻找沙耆的痕迹,很多热心的沙村人都会跟你说上一段沙耆的往事:村里有哪家办婚丧喜事,都乐意叫上沙耆一起入席,他会顺手送一幅他的画表示谢意。

沙天行眼中的父亲,是把全部生命都献给艺术的人。同时,沙耆又是一个充满爱国情怀的人。沙天行说起那些更加久远的往事:“他在出国前因为参加抗日进步运动,曾被捕判刑,后来被保释出来。1940年,他和毕加索等艺术家一起参展时,在会场上挂了一张他画的孙中山的油画像,还写了一句话‘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沟通奋斗’。1944年,盟军反攻胜利击退德国占领军后,各大报纸庆祝胜利,报上遍印各胜利国国旗,因为中国外交人员尚未到达,我父亲就亲自画好国旗,给报社送去。”

1983年5月18日,在杭州武林广场浙江文化会堂举办了一次沙耆画展。开幕式当天名流、名家云集,来了200多位嘉宾。吴作人为画展题字,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来了,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来了,还有东海舰队的司令员,美术界、文化界的名人汇聚一堂。

这次画展展出了沙耆的38幅作品,因有多幅画,考虑到当时老百姓的观念,画展变成了内部观摩。在画展现场,70岁的沙耆穿着中山装,精神矍铄。回国近40年,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人来看自己的画,他异常激动。

画展办了6天,浙江美术学院的教授和上海高等院校、研究部门的油画家、学者都来观摩交流。在研讨会上,专家们连连称赞他的作品,高度评价沙耆是中国美术史上不可遗漏的巨匠。

当年6月,浙江省委统战部聘请沙耆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7月,沙耆画展在上海举办。9月,沙耆画作又在北京展出。沙耆一时名重艺术界。

从那年起,很多画商及收藏家慕名来到宁波,收购沙耆的油画。有人追捧他、关注他,有人炒作他的画作。70岁的沙耆迎来了他创作生涯的又一个春天。

这次画展是沙耆创作生涯的转折。2001年,“沙耆70年作品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台北历史博物馆展出。沙耆作为一代画坛大家,已经成为中国美术界绕不开的名字。

1997年,沙耆因身体原因移居上海治疗,因脑梗阻,就此放下了手中画笔。纪念沙耆九十寿辰的“沙耆画展”在浙江博物馆展出后的两个月,2005年2月15日,沙耆在上海田林医院病逝,享年91岁。

中国油画学会原会长詹建俊曾经说过:他是一位几乎被人们遗忘的画家,然而,这又是一位将永远留在我们美术史上、并激发我们去对艺术的意义不断思考的画家。詹建俊还为沙耆撰写了墓志铭。

当人们以崇敬的心情欣赏着沙耆的一幅幅令人难以忘怀的油画时,不禁情思萌生―画家沙耆如果在天有灵,他一定会在歌唱:“那就是我!”

上一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初中英语语法教学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中国的具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