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谈汉语使用混乱现象

时间:2022-06-29 03:21:18

小谈汉语使用混乱现象

摘 要 汉字是用来记录汉语言的文字,汉语是汉民族共同语言的简称。本文通过笔者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一点积累与思考和在教学第一线的切身体验,阐述在生活中的汉语使用混乱现象。

关键词 汉字 汉语 普通话 汉字形体 社会用字

我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自本世纪初大专毕业后,就走上了工作岗位。我这人不怎么爱读书,如果没什么事的话,很少会主动去翻一翻书本,根本没有主动阅读的意识;再者,学历不高,孤陋寡闻,让我自惭形秽;外加上天资本就不聪颖。所以,虽有二三十年的生活经历,十五年的学校学习,几年的语文教学锻炼,但也很少发表自己的见解,更不用说写下些什么东西,感觉自己有些愧对老师这个称呼。但这并不代表我没有自己的思考,我的双眼依旧关注着生活,我的心依然感受着社会的神经。今天我以我有限的水平,写下我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一点积累与思考,写写我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通过学习和对生活的热心,在教学第一线的切身体验所了解到的生活中的汉语使用混乱现象。

汉字是用来记录汉语言的文字,汉语是汉民族共同语言的简称。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语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言。可见普通话就是汉语。之所以叫普通话,是取“普通”的“普遍、共通”之意,不是“平常”或“普普通通”的意思。全国的语言交流是靠这一种共同语言来达到目的,在国际上说,这是代表“中国话”的一种语言。

普通话选取流传久远、为大众熟悉的声调系统较简单的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又以在汉语各方言中分布地域最广的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删除地方性强的只有较少地区的人才能听懂的词,再用现代著名作家的优秀白话文作品作为语法规范。应该说,避免了艰深难懂,其可行性很强。普通话这一名称早在晚清以后就产生了,用他它来代替了“官话”、“国语”。可见,汉字的创造也是从普通话为准绳,特别是晚清以后的新创字。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初中语文教学目的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总之,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准确运用语言文字。从这些看来,国家已经动用了一切资源和可用力量,力求达到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但是,汉字的使用情况究竟如何呢?对其他地区,我不能妄下断语,在我们当地,从我的耳闻目睹,我觉得情况并不那么尽如人意。

首先,从影响最为广泛的电台、电视台说起,汉字读写错误屡见不鲜。作为传播媒体,即使有,那也应该是百里挑一呀。可事实呢?

你可以看看电视剧播出时,电视屏幕下打的字幕,“的”“得”二字通用的情况还少吗“我会想尽办法的到她。”“谁说得?”“的”、“地”听说可以通用了,统一用“的”,但我查找了2003年10月修订完毕,2004年1月印刷出版的《新华字典》第10版,关于“的”“地”都读“de”时的用法:地;助词,用在状语后,主要修饰动词、形容词。“的”;用在形容词后。①主要修饰名词。②表示所属的关系,旧时也写作“底”。用在词或词组后,表示人活事物。③用在句末,表示肯定的语气,常跟“是”相应。这说明,“的”“地” 通用不是规范用字,那么,“的”“得”可混用就不可能,它不像“他、她、它”混用那么好找理由。出现这种情形,不会是因为写剧本的人或是编排字幕的人连这些都弄不清楚吧?以上是汉字编排,书写错误。那些面向全国观众活听众的播音员或节目主持人,经过层层选拔,终于坐上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位置,他们那一口纯正、标准的普通话让人羡慕不已,自叹弗如。

其次,我们又看看校园的情况。

国家教育部门为提高教师素质,增强规范用字和普通话水平,对语文教师未达到二级甲等的、其它学科教师未达到二级乙等的,专门组织了培训,然后进行了水平测试,百分之九十的教师都达到所要求的水平,获得了等级证书,教委也组织了教师书法等级评定,没过关的教师基本没有。那么,所谓培训那么实效吗,一两天的课就可以让不合格的考合格了吗?有了等级证书就说明真的具有相应水平和能力吗?暂且不说不认真对待的,就是那些想趁此机会提高自己的人,几天、几节课能解决些什么问题?应该提倡终身学习的态度,用心去学习,时时从生活中学,从书本上学,这样方能有所提高。

全国从中央到地方,为规范使用汉字,在各种场合推广使用普通话,各级机关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都大力提倡使用普通话。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甚至在每间教室或办公室的门上,都贴着“请用普通话”的字样。但宣传归宣传,真正实施起来总有些流于形式,成了一个幌子,形同虚设。试问:如果不是外地人,两位老师在上班时间交流工作问题,他们会使用普通话吗?如此一来,普通话仅是老师课堂上的语言,又由于平时生活中少用,所以难免会出现有些老师在课上会自然地甚至是不觉有丝毫不妥地说出“同学们,请看这一tuó”、“你suó这是为sá子?”、“又该lǎng个zù呢?”这一类的话。如此,也难怪会听到学生们私下谈论:“××老师上课,不用普通话我还听得清楚些,一说普通话让我头都大了,别说认真听讲了。”这样的课堂绝对不是我夸大其词。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场所,与其推广这样的让人头疼的普通话,不如不推广,不仅没达到“普遍、共通”的目的,反而弄得更加艰涩难懂。这不是因为老师们工作不认真,而是前几十年的疏忽酿成的恶果,改变现状那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这样的普通话,方言不像方言,普通话不像普通话,连普通话的骨架都没有了。

教师教,学生学,在广泛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究竟需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素质?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我作为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真的有些茫然,现在的中小学生,可以说个个都聪明,你给他讲任何一个道理,他都会说:“这个道理我懂,真啰嗦!”学生眼里,他们已经什么都会了,觉得自己会听,会说,也会写,学习显得无足轻重。成绩的好坏,分数的高低,不会影响到他们养尊处优的生活。每位学生都是家长的心肝宝贝。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很大,即使料理好孩子的一切,心里也还总是牵挂着:孩子读书苦,才十几岁的孩子呀,承受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其实他们哪里知道:学生可以因为别人多看了他一眼,而大打出手;却不能在老师的再三提醒和亲自督促下,认真地听一节课,完成一次作业。这也许是我的工作能力差,不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但我可以保证:没有哪一位老师,不希望把学生教好,会嫉妒有一天学生比自己行!教师的言语和行为,都只有一个目的:教给学生知识,让学生学会生活、做人。

(1)汉字本身的复杂性影响了汉字的规范化。汉字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内容丰富。迄今,汉字已有七种形体,随时代变迁,变字、造字又总是不断。武则天不是为自己的名字专门造了一个“曌”字吗?有的有史可据,有的因年代久远,已无法左证。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为赶时髦,创造了“嘢”,又把“孃孃”从繁体字中挑出来以区别“娘”,还被广泛使用了。

(2)中国的国情:少数民族较多,人口分布不集中影响了汉字规范化。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文化不可能完全被消融,所以少数民族地区使用汉语,就会烙上各民族的印记。中国人口城市化不高,不同的人口分布区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形成了各自的有地方特色的语言。一个郭村人说“天há(黑)了”、“bié(白)菜”、“wā zuā(脏的意思)”,这些,万州主城区的人听了,会觉得新鲜。相对而言,农村地区的汉语方言特色要浓些,城区所面对的人群要复杂一些,语言要大众化些。

(3)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决定了汉字的规范化难以迅速实现。孩子获得的第一手语言资料,是父母、家庭、社会给的,后天的教育要负责纠正他们习惯性的错误,给他们新的信息。显然:改掉坏毛病比养成好习惯更难。学校的教育局限于课堂,课堂不等同于社会、生活。学生始终在不断地从生活中学习,接触各种良莠不齐的东西,学校教育就很难赶上。所以,要达到汉字的规范使用更是如此。

以上三方面的原因,可以说是历史的、客观的原因造成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只能依靠社会的共同努力,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逐步改进。

上一篇:跨过世纪的《霍比特人》 下一篇:红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