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的电影如此动人

时间:2022-06-29 01:15:01

等待的电影如此动人

[摘要]张艺谋导演的《我的父亲母亲》与霍建起导演的《那山那人那狗》、《暖》都是优秀的抒情电影,其中的“等待”这一主题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闺怨”传统不谋而合,有着气质上的交融与默契;而三部电影都在改编小说的基础上利用了电影的影像手段,达到了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的境界。

[关键词]等待 闺怨 情景交融

王国维先生曾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所以唐有诗宋有词,元有曲明清有小说,然而不管是哪一代的文学,总是会有一些相同的内容,会有一些永恒的话题,比如爱情:比如亲情:比如乡愁:比如等待。

本文所要谈到的三部电影就是拍摄这样一些永恒的话题。《我的父亲母亲》讲述唯美的初恋,《那山那人那狗》讲述委婉的亲情,《暖》讲述感伤的乡愁。三部电影又都有一个共同的话题――等待。《我的父亲母亲》在经历了长久的等待之后,相守一生。《那山那人那狗》中的母亲在爱上了乡邮员父亲之后开始了一生的等待,等待常年在外,总是奔波在山区送信路途中的丈夫《暖》中的暖儿经历了两次无望的等待,那位信誓旦旦的井河在和她一起荡秋千的时候绳索绷断,导致了她的残疾,却终究还是辜负了她的等待,无奈之中美丽而残疾的暖儿嫁给了一直爱她的哑巴。

等待,成为了三部电影最美丽的背景氛围,以故事的外延形态存在,所有的情绪情感都在“等待”二字上找到了落脚点。

一、“等待”主题与“闺怨”传统的默契

若要提到等待,尤其是女子的等待,就不得不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闺怨文化。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闺怨诗词数量很多,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这些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其中王昌龄直接以《闺怨》为题,写下了“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名句。

中国最早的闺怨诗见诸于《诗经》。《诗经》305篇,其中《国风》中相当一部分是描写中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的情感的,由劳作、行役、婚姻、家庭而衍生出来的闺怨诗占了不少篇目。如写弃妇的《卫风・氓》,写思妇的《卫风・伯兮》,写怨恨的《{)风・柏舟》等。出自《诗经・王风》中的名句“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君子于役,不日不月。……君子于役,苟无饥渴!”不正印证着所有在等待的这一头苦苦盼望的痴情女子的心态吗?乐府《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也是以一位“与君生别离”的女子口吻来诉说别后的思念与忧伤:“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唐朝大诗人都写闺怨,杜甫笔下“三别”中的《新婚别》就是离愁的名篇:“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以这些闺怨诗的意境来观照这几部成功的电影作品会发现:传统的道德标准,传统的审美取向依然是这两位导演的选择。

《我的父亲母亲》中几次告别的镜头,年轻的母亲眼中流露出来的担忧与伤心,让人想起“欲别牵郎衣,问郎游何处?不恨归日迟,莫向临邛去。”的古诗。(聂夷中《古别离》)

无论是沈如筠的“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影”,还是李益笔下的“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都能让我们想到那位无数次站在桥头等待郎君的乡邮员妻子。月光下,她的身影与古人笔下那些痴情女子幻化成一体,共同吟唱着关于等待的柔情。

乡村小学教师的恋人或者乡邮员的妻子都是纯情而痴情的,为了有情郎从一而终的等待,追求生命中爱情世界的“守得云开见月明”。

烟雨小楼上,痴痴望着流水落花,梳着一头烦恼丝的暖儿,在害怕拒绝与遗忘的岁月中慢慢绝望,而这样的景象竟在八百年前就被文人收在笔下,且看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鹧鸪天》:“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当井河为自己的负心而忏悔的时候,他站在雨巷中哀伤地对暖说“暖儿,我对不起你,我忘了你……”暖倔强的抿了抿嘴巴说,“你没有,你越不回来,就越忘不了!”的确,苏轼的名篇《江城子》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暖与井河虽然不是生死相隔,却也是两个世界的人,只是那些曾经荡漾在秋千上的笑声与情话,永远都回响在心头不可能忘记。暖守在故乡,腿瘸了只是她的肉体残缺,心中两次为爱受伤,等不回有情郎才是生命中的残缺。

与批判负心郎,比如“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类闺怨诗有所不同的就是《暖》这部电影选择了一种“哀而不怨”的传统美学标准。更凸现了导演对传统审美的追求。电影开头两人十年后再次见面的时候,暖对于负心人井河有抵触的情绪以此造成了情节上的悬念,但是随着回忆的展开,两人平静而略带忧伤地在暖的家中见面,与暖的哑巴丈夫还有小女儿一起渡过一天的温暖时光之后,两个人都变得温和,这种温和的情绪更加深了落寞的感触,这就是“哀而不怨”的审美境界。暖是在等待的命运中不太幸运的一位,可是在那些寂寞的岁月里,她一如既往地在无情的河流中梳洗着自己的美丽,哀愁的情绪在她的眼波中荡漾,却极少对命运的怨恨,很显然霍建起追求着一种让人更加心生怜爱的美丽。

闺怨诗词往往以其意境动人,深婉悠长、含蓄无尽而打动人心,因此在千百年之后,许多名篇名句依然脍炙人口。在众多永恒的话题中,“等待”总是显得那么绵长而充满着忧郁的美丽,等待又往往与别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等待远方的恋人,等待迟归的子女,等待知心的朋友,等待会意的理解……等待,在千古文学长河中,留下了一个个痴情缠绵的身影,留下了一串串温暖执著的手势。

二、情景交融的拍摄感人至深

如果说三部电影都在“等待”这一主题中继承中传统审美,那么在影片拍摄中,便都成功的利用了电影的影像手段,达到了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的境界。

三部电影均改编自中短篇小说,《我的父亲母亲》改编自鲍十的小说《纪念》;《那山那人那狗》改编自彭见明的同名小说;而《暖》改编自莫言的《白狗秋千架》。三部小说都是情节比较简单的作品,但是各有一种情绪弥漫在其中,从这些作品中,张艺谋发掘出了初恋与爱情的美丽;霍建起发掘出了父子亲情的传递与乡愁的永恒话题。

散文诗一般的小说,其中的情绪在文学作品中可以用文字语言细腻的表达出来,这样的作品改编成电影往往会显得叙事性不强。但是两位导演都克服了这样的困难,张艺谋是摄影出身;霍建起是电影美工设计师出身,在如何用影像表达情绪的方面,两人不约而同的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

正如王国维先生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以我观景,景必有我之情感,在导演使用的诗情画意的镜头中,在唐宋诗词一般的意境中,清纯、或者哀愁的情绪淋漓尽致的泼洒在银幕上,让观众被简单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更被电影制造的如空气 一般的情绪与气氛所包围。

《那山那人那狗》取景在湖南西部,湘西地区风景如画,最美的就是春天生机勃勃的绿色。大山中郁郁葱葱的绿色滋养了山里人的纯朴,也滋养了电影作品中的父子亲情。绿色是代表着生命的颜色,正如走上这条路的父子,老乡邮员最后一次走上这条路,新乡邮员第一次走上这条路,父子第一次同行这条路,他们的身份在一次次的对话中转换,时而是为了工作的交接,时而是为了家中的事情谈心。穿行在山林中的乡邮员父亲,平凡真诚并且执着,与一片片让人赏心悦目的绿色结合在一起,正是一派“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似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导演用影像把古诗词的意境生动地再现了出来!

霍建起拍摄《暖》的时候,把小说中本来属于东北高密的故事搬到了夏天的安徽。烟雨笼罩中的徽派建筑一派灰黄,那是承诺被辜负的失落与寂寥,也是绵延不断的乡愁带给人的感伤与淅沥。粉墙黛瓦的江西婺源,小桥、流水、人家。不要说荡起的秋千有多么浪漫,那上面的恋人有多么美丽,即使是痴恋暖的哑巴也有一种独钓寒江雪的等待,他在等待所有人的放弃,当小武生与井河都放弃了之后。他的等待竟有了收获。

在张艺谋镜头中的《我的父亲母亲》相识在一片金色的秋天,等待在一片皑皑的白雪中,而象征着热烈情感的红棉袄,就在嫩黄的山景与雪白的山路上奔跑。那座乡村小学堂,总是用仰拍的镜头,穿过几株白桦树,小学堂显得高高在上,母亲心中的学堂就好像西方油画中的教堂,那是母亲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

整部影片在拍现实场景时全用黑白两色,拍回忆的画面时却是斑斓的彩色,当下场景中的故事以父亲的葬礼开始。过去场景以儿子从一张照片引发的回忆开始讲故事,死亡是生命最终的结束,爱情是生命中最美丽的升华,所以这一反传统的色彩基调使观众的感受在一开始就跟随着影片,走上了一位乡村小教师最后的路程,走进一段唯美青春的爱情。

三、结语:等待让人间充满温情

在《我的父亲母亲》与《那山那人那狗》中,在等待的这一头,总是有一位美丽而温柔的母亲;在等待的那一头,总是联系着一个高尚的职业――教师或者乡邮员,乡邮员为乡亲们传递着情感与亲情,乡村小学教师为乡亲们传递着知识与文化。

乡邮员的妻子站在桥头,乡村小学教师的恋人站在路口,所不同的是,乡邮员的妻子在离开山里之后,开始了一辈子的等待,她的一生都在送别、等待与盼望之中:乡村教师的妻子在殷切的等待,痛苦的盼望之后,换来的是一生的相守。

乡邮员的儿子说“出门在外的人总是有很多原因顾不上想家,倒是家里的人更牵挂他们。”乡村教师的儿子说,“在母亲最后等到父亲的那一天,又穿上了那件红棉袄,从那一天起,父亲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母亲。”

三部电影的故事都是“等待”的结束,《那山那人那狗》中的乡邮员退休了,他最后一次踏上这条路,并不是送信,而是给他的儿子带路。家中的母亲结束了对丈夫的等待,留给我们的想象是她对儿子的等待,以及将来新乡邮员的妻子的等待《我的父亲母亲》的故事因父亲的突然病逝开始,迎父亲回家的最后一段路,四十多年来的学生们从全国各地赶来山村,用最古老的方式在风雪中陪老师回家,他们走的正是母亲当年孜孜等待父亲的那条路《暖》中负心郎井河终于在十年之后回乡,乡愁在忏悔中得以释放,暖的等待也在这一天尘埃落定。

远处悠扬的笛声一次次飘来,多少次回头,多少次转身,都能有一个值得我们珍惜的身影在生命中的羊肠小道上,守候在那里朝你微笑,这是怎样的幸福与温暖。而那些出门在外的人,最终都会好像那只飞向山里的纸飞机,随风而去,顺风而回,回到大地的怀抱。古来多少良人远征,都是靠着这些痴情女子的盼望,如月亮一般守候在天边,才使得天下分离两地为相思所苦的恋人们,为忠贞而温暖的情愫安慰。

上一篇:“从自发走向自觉” 下一篇:无穷无尽的每一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