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温室茄子育苗与嫁接技术

时间:2022-06-28 07:44:10

日光温室茄子育苗与嫁接技术

茄子是世界范围内种植较广且深受人们喜爱的蔬菜,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茄子栽培打破了季节的限制。然而,多年连续种植导致茄子黄萎病、枯萎病等土传病害不断加重,连作障碍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茄子的生产。为解决以上问题,可对茄子进行嫁接栽培,达到抗病、增产的目的。

1 育苗

1.1 播期与播量

日光温室茄子冬(春)茬栽培一般于9月上旬播种育苗,11月上旬定植,翌年1月上旬可采收上市,5月份结束收获。每667 m2需种量为40~60 g。

1.2 种子处理

播前晒种6~8 h,将晒后的种子放在55~60 ℃的热水中(水量为种子体积的5倍以上),搅拌浸种15 min,然后再用25~30 ℃的温水浸种14~16 h。

1.3 催芽

搓去种子外皮上的黏液,用清水把种子洗净分离,用纱布包好,放到25~30 ℃的温度下催芽,每6~12 h用清水淘洗1次,当80%以上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

1.4 配制营养土

将肥沃田园土4份、腐熟有机肥3份、过筛细炉渣3份均匀混合,每立方米床土再加入1 kg过磷酸钙。在播种床上平铺6~10 cm厚的床土,剩余营养土装钵备用。将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10 g掺入3 kg细干土中,充分混匀制成药土。

1.5 播种

播种前给苗床浇足底水,水下渗后,每平方米苗床撒入1 kg药土。将催好芽的种子均匀撒播在苗床上,播后每平方米苗床再撒入2 kg药土和少量细潮土,厚度不超过1 cm,然后覆上薄膜保温、保湿。播种后及时扣棚膜、搭遮阳网,可起到防雨防风、保温保湿的作用。

1.6 苗期管理

当85%茄苗出土时,于傍晚揭去地膜。出苗后,苗床白天保持28~30 ℃,夜间保持20 ℃左右,9月外界气温高,要注意遮阳防晒。茄子苗期易发生猝倒病,可在苗出齐时和子叶展开后分别撒2 mm厚的干营养土,既可降低表土湿度,有效控制病害,又能起到保墒和防幼苗徒长的作用。待真叶吐心时进行间苗,保持2~3 cm的苗间距。幼苗期要少量多次浇水,以不干不浇为原则,控制幼苗生长,防止徒长。分苗前5~7 d适当控水,在幼苗2叶1心时用直径10 cm的营养钵分苗。一般不追肥,以控旺促壮。当外界气温下降时,要及时防寒保苗。在茄苗3~4片叶时,如幼苗发黄、矮小、长势差,可在晴天结合浇水追施10%腐熟人粪尿。用营养钵育苗的,于定植前10 d倒1次苗,加大营养钵间距,扩大见光面积。定植前5~7 d进行炼苗,白天温度控制在20~22 ℃,夜间15 ℃左右,地温保持在13 ℃以上。定植前2 d喷1次杀灭菊酯,以防蚜虫和红蜘蛛等虫害的发生。

2 嫁接

2.1 砧木的选择

茄子砧木选用赤茄或佛手茄(当地品种)。

2.2 劈接技术

砧木应早于接穗5~7 d播种,当砧木有5~6片真叶,接穗4~5片真叶时,为嫁接适期。劈接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先将有5~6片真叶的砧木,从第2片(或第3片)真叶着生处的茎部(距基部约5~6 cm,和接穗粗细相当的部位)切断,切口要平整,随即在切断的嫩茎上从中心切开长约1.5 cm的接口。砧木不留叶片影响成活,多留叶片则操作不便,为保证成活且操作方便,须选留1片生长充实的真叶,其余叶片及所有腋芽都要去掉。在有4~5片真叶的接穗幼苗上,保留2~3片嫩叶后切断下部,然后将茎部削成长约1.5 cm的楔形,下刀削茎时力求茎两侧的斜度相同,切削面平滑。然后将削好的接穗插入砧木的接口,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要互相对准,最后用嫁接夹固定,使两者紧密结合。

若接穗较细,和砧木的粗度不协调,应在砧木断茎的切面上,靠一侧根据接穗的粗度切出接口,接口的长度应根据接穗的粗度而定。削好的接穗插入接口时,将两者形成层靠接口外侧相接,而后用嫁接夹在切口处固定。

3 嫁接苗的管理

嫁接后的幼苗在管理上应遵循“温度、湿度由高至低,光照由弱至强”的原则,直至进入正常管理。

3.1 温度

白天温度控制在1~3 d为23~30 ℃,4~6 d为22~28 ℃,7~9 d为20~26 ℃,10 d以上为20~25 ℃,进入正常管理。

3.2 湿度

湿度控制在1~3 d为90%~95%,4~6 d为90%,7~9 d为85%~90%,10 d以上为85%以下,进入正常管理。

3.3 光照

嫁接后第1天完全不见光,2~3 d早晚短暂见光,4~6 d中午遮光,7 d后逐步进行全天见光,进入正常管理。

上一篇:青岛市大棚黄瓜―番茄周年生产技术 下一篇:瓜蒌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