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16例治疗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6-28 07:15:28

【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2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16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传统药物联合蓝光治疗。结果:16例患儿经过药物治疗及药物联合蓝光治疗1周后进行随访调查,观察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总有效率6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新生儿; 黄疸; 治疗; 疗效

新生儿黄疸指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85~119 μmol/L,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严重者病死率高,存活者多留有后遗症[1]。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5月-2012年6月对8例新生儿黄疸患者进行药物联合蓝光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5月-2012年6月本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入院日龄18 h~27 d,其中以4~8 d 最多,早产儿4例,足月儿12例。所有患儿均经临床血象、肝功能、胆红素定量、胆红素定性、血尿培养等检查结果确诊,均符合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合并内科疾病严重程度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采用喂养、保暖、补液、纠酸、吸氧等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药物治疗,包括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每次按体重5~8 mg/kg,口服,2次/d。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每次按体重0.5~1.0 g/kg,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蓝光治疗。对患儿进行蓝光治疗时要给予抗生素以免受到感染。

1.3 疗效评定标准 患儿黄疸消退,血胆红素降至220 μmol/L以下为治愈;患儿黄疸逐渐消退,血胆红素趋于正常为好转;患儿黄疸不消退,血胆红素无下降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通过药物治疗和蓝光照射1个疗程,随机进行回访,观察两组的疗效。观察组8例中,治愈5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87.5%。对照组8例,治愈3例,好转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6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指婴儿出生后全身皮肤、黏膜、巩膜发黄。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两大类,以生理性黄疸居多[2-3]。凡婴儿出生后2~3 d出现皮肤、黏膜、巩膜黄染,足月儿于出生10~14 d自行消退,早产儿持续较长,一般情况良好,食欲尚可,二便正常,且无其他临床症状者为生理性黄疸[4-5]。若于出生后24 h内出现黄疸,2~3周后仍不消退,甚至继续加深,或黄疸退而复现,或于出生后一周甚至数周后始出现黄疸,临床症状较重,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者,为病理性黄疸,此病属中医“胎黄”的范畴[6]。如有感染可伴发热,精神萎靡,纳乳减少,可有肝脾肿大,溶血性黄疸还可见面色苍白的贫血貌,呼吸急促。先天性或后天性胆道阻塞,则见大便呈灰泥土样[7]。病理性黄疸的主要并发症为核黄疸,表现为嗜睡、拒乳、呕吐、尖叫,重则双目凝视,两手握拳,肌肉强直,呼吸不规则,抽搐。其死亡率高达50%~75%,幸存者往往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新生儿普遍会出现黄疸现象,其中绝大部分为生理性黄疸,极少数为病理性黄疸。产生黄疸的原因是,新生儿的肝功能还没有发育成熟,肝脏无法完全分解从红细胞中产生的胆红素,以致血液中胆红素的浓度过高,漫染皮肤,使皮肤与眼巩膜等处发黄[8-9]。黄疸多发生在出生后2~3 d,4~5 d达到高峰,从出生后第7天起就会自行消退,不会留下后遗症,且在此过程中不用停止哺乳[10]。病理性黄疸的发生概率极小,是由于血型不合或者感染等因素引起。假如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出现黄疸、嗜睡、食欲下降、抽搐,并且胆红素数值>205~239.2 μmol/L(12~14 mg/ml)时,应立即接受治疗。还有一种是母乳性黄疸,一般出现在用母乳喂养的新生儿身上。发生黄疸的时间较长,往往是7~8 d达到高峰,20 d后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消退[11-12]。只要中断哺乳3 d左右,黄疸症状就会有所好转,可以继续母乳喂养了。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胆红素测定血清胆红素测定血清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从而计算出间接胆红素。经皮胆红素测定仪测定胸部皮肤胆红素值为无创性,方便简单,可以用作胆红素的动态监测,但与实际有一定差异,仅只能测定总胆红素,临床使用一定要注意。间接胆红素增高见于围产期因素,如溶血、感染、母乳性黄疸等,直接胆红素增高,见于败血症、TORCH感染、肝炎综合征、胆道闭锁、胆汁淤积等。(2)血型血清学检查,以诊断ABO或Rh血型不合溶血病。(3)红细胞酶学检查,以诊断相应的酶缺乏症。(4)血红蛋白电冰,诊断新生儿血红蛋白病。(5)肝、胆B超检查。

本组研究资料表明,16例患儿经过药物治疗及药物联合蓝光治疗1周后进行随访调查,两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总有效率6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近年来在儿科兴起的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与传统药物治疗联合,临床疗效确切,起效快,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朝晖.儿童护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9-100.

[2] 牛广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86例分析[J].安徽医学,2008,29(1):58-60.

[3] 花少栋,封志纯.新生儿黄疸的研究进展[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1,2(1):74-77.

[4] 章秀,王治国,沈东升.持续和间歇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比较[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16(15):57-58.

[5] 于明启,刘强,王燕.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7(21):98-100.

[6] 唐仕芳,朱洪春,李华强,等.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179例临床病因分析及防治[J].中国医药指南,2008,10(12):176-178.

[7] 彭旭东.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340例临床病因分析及治疗[J].华西医学,2009,18(7):202-203.

[8] 张小平.妈咪爱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评价[J].四川医学,2006,10(1):107-108.

[9] 任晓红.双岐杆菌联合蒙脱石散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5(12):322-323.

[10] 杨李,邱申熊.新生儿黄疸[J].中国临床医生,2011,11(5):78-80.

[11] 张亦维.两种光疗方法治疗175例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09,8(6):118-120.

[12] 徐春玲.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1,2(2):78.

(收稿日期:2012-11-08) (本文编辑:连胜利)

上一篇:为何润肤后手脚还脱皮 下一篇:急性ITP患儿外周血CD4+CD25+Tr细胞及其与IL-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