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学院“二次创业”全力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时间:2022-06-28 05:12:46

推进学院“二次创业”全力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把发展职业教育上升为建设全国人力资源高地和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战略高度,明确了我省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和职业培训实训基地进行了全面部署。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蓄水池”,职业教育应主动承担为中原经济区发展输送各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不断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设置,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构建与区域经济相适应、与区域发展相衔接的服务型职业教育体系,有效提高职业院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支撑能力、知识贡献能力和有效服务能力。

面对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历史机遇,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将始终坚持把自身发展放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工作大局中去把握和定位,一如既往地紧紧围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升办学定位准确度和专业建设契合度,不断强化学院人才支撑作用和服务能力,努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科学定位,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

职业教育自诞生之日起,便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与之伴随的是职业院校在办学条件、办学经验等综合办学实力上处于弱势,需要政府和社会在人力、财力、物力上持续投入的客观现实。解决这一矛盾的首要任务是科学定位,只有明确职业教育的服务型定位,正视职业院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依存关系,不断提高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关系职业院校能否具有持久生命力的问题。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要求,为有效破解学院自身存在的发展难题,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在全面总结十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深入调研、广泛借鉴,集全院教职工的智慧和力量,认真谋划了学院未来发展的总体思路,在确立“立足地方、面向市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和“政校企行合作、产学研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张规模、提升内涵、创新机制、科学发展”的“二次创业”目标。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学院对办学定位进行了客观审视和重新构建。在办学类型上,坚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方向,突出高职特色,并逐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在服务取向上,立足鹤壁,面向市场,优先服务地方主导产业,辐射国内外优势企事业;在人才定位上,大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毕业生综合素质明显优于同类院校毕业生;在专业发展上,巩固医学、护理、机电、电子等专业突出传统优势专业,同时努力做大做强经济管理、人文教育等文科类专业,着力培育打造建筑工程、食品工程、化工材料工程等新兴专业;在发展目标上,积极创建河南省骨干高职院校,努力提升办学内涵和层次。未来五年,学院在空间布局上将由三个校区整合为一个占地1200亩的整体校区,倾力打造一所现代化花园式大学校园。在此基础上,学院将强力推进河南省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不断提升办学综合实力,努力使学院成为在全省具有示范带动和骨干支撑作用的职业院校,全面实现学院“二次创业”的目标。

突出专业特色,服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

转变发展方式、探索“三化”协调发展之路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任务,其主攻方向是区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职业教育的发展依托于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同时又为经济和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与服务。职业院校服务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集中体现在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内涵提升上,就是要“围绕产业办专业”,根据就业岗位要求设置课程,按照企业需求培养人才。

围绕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及战略新兴产业规划,鹤壁职业技术学院确立了“巩固强化传统专业、做大做强文科专业、培育打造特色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调整二级学院设置,优化专业结构,突出打造特色优势专业群。围绕煤化一体及金属镁、陶瓷、新能源等产业,组建了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围绕食品工业发展需求,在原有农村与生物工程系的基础上,组建了食品工程学院;针对迅速扩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需求,在原有电子信息系的基础上,成立了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含软件学院),大力发展3G、通信设计与管理、汽车电子等新兴电子专业;根据做强做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需求,在机电学院增设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整形技术等专业;按照鹤壁市委、市政府关于构建新兴产业基础和构建新型城市骨架的“两构建”战略以及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房地产开发对建筑人才的需求,组建了建筑设计与工程学院,为构建新型城市框架及城乡一体化提供人力资源支持。经过调整优化,学校的专业定位更加准确、特色更加鲜明。目前,护理、医学、电子信息技术、机电、经济管理等专业已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专业。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等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学校将结合区域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打造护理、电子信息技术、机电等品牌专业和优势专业群,形成品牌效应,不断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完善人才培养方式,强化人才支撑作用

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高素质的技能型人力资源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根本保证。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离不开与政府、院校、企业、行业的合作交流,离不开生产实践、学习、科研、创业创造之间的互动结合。加强高职院校与社会的交流合作,调动和利用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开放办学、多元发展格局,可以有效深化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人才支撑作用。

作为豫北高等职业教育集团的牵头单位,学院在探索中确立了“政校企行合作、产学研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开放带动和多元化办学战略,加强与省内外重点企业在人才培养、专业共建、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探索和实践“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逐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显著提升。学校先后与民盟中央、民盟河南省委建立帮扶合作关系,并逐步发展为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盟院合作”模式;与深圳中兴公司联办中兴通信NC学院,培养高素质通信行业人才;与武汉美的公司、安徽奇瑞公司联合开办“美的班”“奇瑞班”,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与北京燕城十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公司签约,打造品牌专业;与河南白象集团、鹤壁大用、永达食品集团、天海集团、深圳航盛集团鹤壁分公司等一大批地方知名企业合作,全力为地方企业输送应用型人才。学校学生多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赛事中获得佳绩,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稳居同类院校前列。

创新服务机制,提升服务能力

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职业院校要以服务求生存、靠贡献求发展,实现由“象牙塔”向“服务站”的转变。职业院校只有把人力资源保障、服务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社会职能主动承接下来,才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不仅仅是服务社会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从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要求和自身实际出发,把创新服务机制、完善服务平台和提升服务能力作为增强办学活力、加快自身发展的必经之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为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鹤壁职业技术学院从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入手,重新设置和整合了党政管理机构和教学机构,搭建了学校和二级学院(部)两级管理体制,形成了“党委领导、院长负责、民主管理、专家治教、科学决策”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增强了院(部)与行业、专业与产业的契合度。同时,学校加强学术管理,完善科研工作评价机制,推进以二级学院(部)为主体的科研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教师主持和参与政府、企业、行业重大课题研究,不断提升教师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近年来,学校教师承担企业横向科研项目数量快速增长。学校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与鹤壁市政府合作的“金属镁产业技术路线图”项目顺利结项,在科技成果转化和提升鹤壁市金属镁产业核心竞争力上实现实质性突破。

建设中原经济区,职业教育重任在肩,职业院校大有可为。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关键在做。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加先进的办学理念、更加精准的办学定位、更加清晰的办学思路、更加务实的办学举措,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在省内发挥骨干引领作用的高职院校,全力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作者系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责编:路 童

上一篇:在改革创新中培养高素质人才切实担负起中原经... 下一篇: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进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