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优化栽培技术研究

时间:2022-06-28 12:25:46

平菇优化栽培技术研究

摘要:文章以平菇栽培工艺流程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控制平菇生产中栽培料配方、栽培料pH值、出菇开袋时间、出菇环境等几因素,优化吉林地区平菇高产栽培工艺流程,拟为吉林地区平菇标准化栽培提供技术借鉴。

关键词:平菇;栽培;优化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092-2

笔者于2007年10月-2010年2月对吉林市丰满区平菇种植户进行跟踪调查研究,发现虽然当前平菇种植受栽培季节影响不再明显,但每年的3月-7月仍是吉林地区平菇栽培的主产季节,主控因素是此阶段时令蔬菜未大量上市,反季节蔬菜价格高,此况不但降低了平菇鲜销淤滞的风险,而且高商品价格提升了种植户的收益率。在对平菇种植户随访的过程中得知平菇栽培流程虽已趋于标准化,可栽培户之间的生产收益确有很大的差异,通过对几十个平菇种植户生产环节进行纵向罗列、横向比对研究后,注意到吉林地区平菇栽培生产环节中菌种选择、接菌量(三级菌种)、接菌方式及发菌管理基本已形成固定模式,最大差别在于栽培料配方选择、栽培料pH值调配、出菇开袋时间、出菇环境控制这几个因素不同。经过对收益较高的栽培户生产过程中这几个环节调查,发现栽培料配方集中于三种,栽培料pH调配主要集中于8和9,出菇开袋时间以是否袋端有露珠状黄色分泌物为分界点,出菇环境控制主要集中于湿度控制和光照控制方式不同。针对于此,本试验拟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平菇栽培工艺流程,促进平菇生物学效率转化,旨在提高广大平菇种植户收益,为吉林地区平菇标准化栽培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菌株:抗病3号,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提供[1]。

三级菌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生物工程学院食用菌实验室提供。

培养料:2010年3月15日购于吉林市船营区张久乡。

1.2 试验器材

自动量程照度计:型号XT-85(北京师范大学光电仪器厂);

干湿球温度计:型号XE64-13023(北京中西远大科技有限公司)。

1.3 方法

1.3.1 试验设计 采用5因素混合水平设计,5因素分别为A栽培料配方:A1配方一,A2配方二,A3配方三,A4配方四;B发酵料pH值:B1pH =8,B2 pH =9;C出菇开袋时间:C1发满菌,C2满菌后袋端出现黄色露珠状液体;D出菇光照方式:D1棚背隔断散光,D2单层遮阳网半腰式遮阳;E出菇环境相对湿度:E1湿度75%-85%,E2湿度85%-95%。

1.3.2 工艺流程 秤料堆制发酵装袋接种发菌管理出菇管理采收。

1.3.3 实施 2010年2月20日至7月15日于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食用菌教学与科研基地进行。

(1)称料 每种配方配制栽培料总重500.0Kg(干重)。配方一:玉米芯60%、豆秸15%、花生秧11%、麸皮10%、玉米面1%、石灰3%;配方二:玉米芯74%、米糠16%、麸皮7%、石灰3%; 配方三:玉米芯84%、玉米面8%、豆粕粉4.5%、磷酸二氢钾0.4%、多菌灵0.1%、石灰3%;配方四(对照组):玉米芯85%、麸皮10%、过磷酸钙1.5%、石灰3%、尿素0.5%。

(2)建堆发酵 分别建堆,堆建前1天,在堆地撒一层石灰粉或喷一遍石灰水,将拌匀栽培料堆成下底宽1m、上底宽0.5-0.6m,高1m、长度自然的梯形料堆进行发酵。料堆表面稍加拍平后,用木棒每隔45cm从堆顶直达底部打透,插入温度计测温,温度达65℃时,保持一天,进行第一次翻堆,翻堆时要把表层及边缘料翻到中间,中间料翻到表面,如此8-10d内进行翻堆四次。

(3)装袋接种 采用发酵料开放式大袋(干料1.25Kg/袋)四层菌三层料的接种方式,接种量为干料重的16%。装袋前,将各配方栽培料均分两份,标号,一份pH值调至8,另一份pH值调至9。

(4)发菌管理 接种7-10d后,采用消毒钢针对接菌处进行微孔扎眼,每层菌丝上方15-20孔。发菌场所温度调控,主要采取通风、撒凉水等方式。

(5)出菇管理 出菇室1,采用棚背隔断散光,光强控制1700-2500LX。出菇室1中A区控制环境相对湿度75-85%,B区控制环境相对湿度85-95%,出菇温度15-25℃,自然通风。出菇室2,采用单层遮阳网半腰式遮阳,遮阳网遮光率90%,控制光强800-1500LX。出菇室2中C区控制环境相对湿度75-85%,D区控制环境相对湿度85-95%,出菇温度15-25℃,自然通风。pH=8菌袋均分四份分别放置出菇室区A、B、C、D中,同理,pH=9菌袋处理同pH=8。菌丝发满袋后(以菌丝体覆盖整个料面为准),1号菇室中A1区、B1区及2号菇室中C1区、B1区菌袋及时松口、拉直,1号菇室中A2区、B2区及2号菇室中C2区、B2区待栽培菌袋端口有黄色露珠状分泌物时松口、拉直。

(6)采收 菌盖展开,边缘稍内卷,未释放孢子前采摘,秤量并记录数据[2-3]。

2 结果与分析

依据生产实际调查研究,做五因素混合水平的正交试验[4-6]。通过对正交试验表分析发现,极差R值的大小为RC> RD >RA> RE >RB ,即影响平菇产量的五因素主次顺序为开袋时间>出菇光照方式>栽配料配方>出菇环境湿度>栽培料pH,平菇栽培试验中五因素最好组合方式为:A3B2C2D1E1。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正交试验并结合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吉林地区平菇栽培工艺流程中五个因素对平菇生物转化率影响水平,并结合当地生产因素,初步得出了五因素最优条件组合,以期为以后的研究及吉林地区平菇标准化栽培提供依据。在实际应用中,必须经过中试规模验证后,才适宜推广,并尽可能考虑到农业生产中原料自身成本,原料运输费用等各种因素影响,最终搭建适宜吉林地区平菇生产的低成本高产值关系链。

参考文献

[1] 唐玉琴.吉林地区平菇品比试验研究[C].中国菌物学会.

中国菌物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六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菌物学会,2003:177-180.

[2] 吕作周.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217-219.

[3] 贾身茂.中国平菇生产[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8.

[4] 李春喜,王志和,王文林.生物统计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25-157.

[5] 杜荣骞.生物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84-307.

[6] 任露泉.试验优化设计与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8:258-296.

作者简介:徐方华,男,汉族,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生物工程学院本科学生。

上一篇:基于GIS的八五五农场耕地地力评价研究 下一篇:以薏仁米外衣为主要原料的肉兔配合饲料研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