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八五五农场耕地地力评价研究

时间:2022-04-05 09:20:22

基于GIS的八五五农场耕地地力评价研究

摘要:在耕地地力调查的基础上,采用GIS技术和模糊评价法,对八五五农场基本农田耕地地力评价。结果表明,全场旱田33.9967×104亩分为六级,其中,一级地IFI(地力综合指数)>79.9,面积为1.9445×104亩,占旱田总面积的5.72%;二级地IFI72.2-79.9,面积为8.5391×104万亩,占旱田总面积的25.12%;三级地IFI64.5-72.2,面积11.858×104亩,占旱田总面积的34.88%;四级地IFI56.8-64.5,面积8.7502×104亩,占旱田总面积的28.21%;五级地IFI49.2-56.8,面积2.5789×104亩,占旱田总面积的7.59%;六级地IFI

关键词:GIS;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S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087-1

耕地地力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的特定土壤类型上,立足于耕地自身素质,针对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目标确定的地力要素总和。包括耕地的立地条件、土壤条件和农田基础设施及培肥水平等[1]。耕地地力评价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是耕地保护和质量管理的基础,它不仅可以评估耕地的生产能力水平,而且可以指导耕地的合理开发利用,有效保护耕地质量,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可持续利用和建设都有着很好的现实意义。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应用,耕地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完善和改进,向综合化,精确化方向发展[2]。随着3S技术和地图、自动制图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数据更新、土地动态评价、评价精度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并能快速完成多维、多元信息复合分析[3,4]。为此,2006年,根据农业部的统一部署,开展了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项目。本文主要介绍农场耕地地力评价情况。

1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调查区的基本情况

八五五农场位于黑龙江省密山市西北35km处,密山和七台河市境内,地理坐标东经131°19′-131°50′,北纬45°38′-46°00′,地处完达山东部的低山丘陵地带,北部为低山丘陵区,南部为完达山南麓丘陵漫岗,地形起伏,岗谷交错,总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南倾斜。农场总占地面积80.6×104亩,拥有耕地37.0×104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5.16%,其中水田2.4×104亩、旱田34.0×104亩,土壤类型以白浆土为主。

1.2 耕地地力评价的原理和方法

耕地地力评价是根据农场的实际情况,选择少量合适的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利用特尔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和模糊隶属函数,采用累加法计算各评价单元综合地力指数。

2 结果与分析

八五五农场旱地总面积33.9967×104亩,农场旱地主要为二级、三级、四级地,其占农场的85.74%。

其中,农场一、二级地面积10.4836×104亩,占旱地总面积的30.84%,其中,一级地地力综合指数分级>79.9,面积为1.9445×104亩,二级地地力综合指数分级72.2-79.9,面积为8.5391×104亩,分布较为分散,在各个管理区均有分布(图一),一级地和二级地集中分布农场的中东部区域,该区域土壤养分丰富,质地良好,土地平整,耕地基础设施完善,利用上几乎没有限制因素,适宜于各种植物生长,可以安全地种植作物,是高产、稳产农田。

农场三、四级地面积为20.6082×104亩,占旱地总面积的60.22%,其中三级地地力综合指数分级64.5-72.2,面积为11.8580×104亩,分布较为分散,除第五管理区的第16作业站外其他管理区的作业站均有分布(图一),其主要分布于农场的中部、南部和北部。四级地地力综合指数分级56.8-64.5,面积为8.7502×104亩,分布较为分散,全场均有分布。

农场五、六级地面积为2.9049×104亩,占旱地总面积的8.55%,五级地力综合指数分级49.2~56.8,面积为2.5789×104亩,分布较为分散,除第一管理区的第4作业站、第三管理区第8作业站、第五管理区第18作业站外,其他作业站均有分布(图一),主要分布于农场的东部、西部。六级地地力综合指数分级

图一 各管理区旱地地力分等面积

3 小结

八五五农场旱地总面积33.9967×104亩,可分为六级,其中1-2级为高产田块, IFI(地力综合指数)> 72.2,面积为10.4836×104亩,占总面积的30.84%;3-4级为中产田块,IFI(地力综合指数)>56.8,面积为20.6082×104亩,占总面积的60.62%;5-6级为低产田块,IFI(地力综合指数)

采用模糊数学法进行地力划分,建立起八五五农场耕地地力评价的指标体系。8个评价指标可以划分为立地条件、耕层理化性状和农田基础设施及生产管理等四大地力要素,并达到了量化和半量化的要求,这对岗地白浆土区耕地质量建设的科学化有着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蓉芳,曹富有,彭世琪,崔勇,田有国.中国耕地基础地力与土壤改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2] King.J Beyond Economic Choices-Popul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UNESC0.1987.

[3] 傅伯杰.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自然资源,1990,

(3):1-7.

[4] David G .Rossiter.ALES:a Framework for Land E valuation using a Microcomputer. Soil Use and Management,1990,6(1):7-20.

作者简介:王璐(1985-)女,黑龙江鹤岗人,助理农艺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在读推广硕士,研究方向:旱田生产及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管理。

上一篇:无土层河滩地不同整地方法对造林效果影响的试... 下一篇:平菇优化栽培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