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MRI在临床中检查诊断原发性脑淋巴瘤的特点分析

时间:2022-06-28 09:11:12

CT与MRI在临床中检查诊断原发性脑淋巴瘤的特点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CT、MRI在临床中检查诊断原发性脑淋巴瘤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为原发性脑淋巴瘤患者为观察组,随机抽取恶性胶质瘤、颅内转移瘤20例作为对照组,均行CT及MRI检查诊断。观察肿瘤部位、数目、病灶分布,形态特点,是否存在囊变,坏死等。结果 原发性脑淋巴瘤可单发或多发,CT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T1加权图像为低信号,T2加权图像为等或稍高信号;其影像学特征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表现具有其特点,分辨其影像学特点有助于对本病做出正确的诊断。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CT诊断;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69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358-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07年12月至2011年11月收治12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为原发性脑淋巴瘤患者,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56-69岁,平均63.2岁,所有患者均无HIV感染、或免疫低下等。随机抽取恶性胶质瘤、颅内转移瘤2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56-72岁,平均年龄69.3岁,所有患者均行颅脑CT、MRI检查。

1.2 检查方法 同时行CT平扫和MRI平扫加增强扫描,选择Siemens16排多层螺旋CT机,螺距为0.9,层厚为9mm;MR检查仪分别为PhilipsAchieva1.5T,均行头部平扫和增强扫描,不同机型TR,TE相近。

MRI平扫:横轴位SE T1WI(TR300-500ms,TE8-12ms)、FSET2WI(2500-5000ms,TE90-102ms)、FLAIR(TR8000ms,TE104ms)。

增强扫描:横轴位、矢状位、冠状位均为SET1WI(TR300-500ms,TE8-12ms),Gd-DTPA(0.1mmol/kg)。头线圈,层厚为6.0mm-8.0mm间。

1.3 观察指标 ①肿瘤部位、数目、病灶分布特征;②肿瘤密度,MRI信号特点,病灶内是否存在囊变、坏死;③)肿瘤形态特点;④肿瘤水肿程度。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由SPSS13.0软件统计包进行统计学处理,2组计数资料或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其中以P

2 结 果

2.1 肿瘤部位、数目、病灶分布特征 ①12例颅内原发性淋巴瘤患者中单发3例,多发病灶9例,共计23个病灶。肿瘤病灶累及胼胝体、基底节区、丘脑等深部脑组织者8例,而对照组深部脑组织病变者为3例,差异明显(P

2.2 肿瘤组织信号特点及囊变坏死表现 ①CT平扫下淋巴瘤组织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值;T2WI观察组呈低信号3个,等信号或稍高信号13个,高信号7个,对照组等信号7个,高信号21个,差异明显(P

2.3 肿瘤组织形态特点及水肿 ①原发性脑淋巴瘤在MRI增强扫描中可见多呈团块状、结节状、边界模糊,并有局部刺状突起,观察组有9例而对照组患者较为少见仅为1例,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颅内没有淋巴组织及淋巴系统循环,PCNSL的起源目前还存在争议。脑内原发性淋巴瘤较为少见,占所有颅内肿瘤的大约1%左右,占所有的恶性淋巴瘤大约7%[1]。不少文献报道PCNSL可发生于颅内任何部位,但主要位于深部脑组织如基底节区、丘脑和胼胝体区,其次为小脑、脑干。本组12例原发性脑淋巴瘤患者中,累及胼胝体、基底节区、丘脑等深部脑组织者8例,而对照组深部脑组织病变者为3例,与文献相符[2]。在我们观察对比多灶型肿瘤形态中,原发性脑淋巴瘤患者多呈区域性分布,且MRI增强显示边界较清,融合趋势明显,而对照组患者多不具有这一典型特征。

CT检查时PCNSL大多数表现为等密度或高密度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瘤内密度均匀,钙化、出血、坏死、囊变均较为少见,一般周围有轻或中度水肿。淋巴瘤的肿瘤细胞胞质少,细胞核大,染色质多,其吸收X射线较多,因此,在CT上呈较高的密度。T2WI示PCNSL以中等信号病变表现为主即所谓“脑膜瘤样信号”改变,与周围水肿的高信号形成鲜明的对比,而非PCNSL以高信号表现为主,差异较为明显。这主要在于瘤体细胞间质水分少、核浆比例高、瘤内网状纤维分布多有关。观察组仅1例发生囊变、坏死,且该例影像学特点为多结节融合,形成了局部缺血坏死。而对照组18例明显囊变、坏死,这种差异是由于淋巴瘤本质为乏血管性肿瘤,血供少,淋巴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状生长;该肿瘤生长较其它恶性肿瘤缓慢,不会因为生长速度过快而出现中心坏死。有研究报道,PCNSL的肿瘤细胞沿着血管周围袖套状生长,易形成局部突起,或者由于沿脑质结构直接浸润,形成局部的“尖突症”。在本研究中,我们也发现观察组“尖突症”阳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说明了PCNSL生长方式的与非淋巴瘤细胞的不同。

尽管脑内原发性淋巴瘤发病率低术前诊断较困难,但根据肿瘤CT、MRI的特征表现、占位效应、好发部位,对诊断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但由于其临床少见,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其特点。

参考文献

[1] 丁锡平,王君宇,袁贤,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9(4):451.

[2] 黄波,陈字,汪寅等.71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影像学与病理学特征[J].中国癌症杂志,2007,17(8):637-639.

上一篇:泮托拉唑在PCI术后合并上消化道出血41例应用体... 下一篇:护理教学培训团队在临床教学管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