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使用学具,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时间:2022-06-28 07:20:18

科学使用学具,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学具在小学教育的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合理地使用学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形象思维来进行抽象问题的思考,同时能够使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更加直观和具体,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现就如何优化利用学具进行切实有效地操作活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使用学具要以学生自身特点为基础

小学生年龄小,比较爱玩,好动。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合理运用学具进行各类教学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实践,让眼、口、手、脑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动”起来,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方法有很多种,而学具以它设计独特、构思巧妙,携带方面等特征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我们呈现学具的时候要抓住孩子的这些特征。在教授一年级教材“时间”这一节课之前可以另外安排一节课――制作钟面,主要是为了辅助学生在数学课上学习认识时间做准备。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提供学具支持,有利于学生在今后学习相关内容时更好的发挥主动性和创新性,在学具的帮助下,孩子的兴趣大大提高,亲身经历整个动手过程,结合学具的使用,孩子很快认识了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把学具操作和思维活动过程、语言表达结合起来

教师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把操作与思维活动过程、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根据操作所获得的具体感知和表象,充分展开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还引导了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由操作学具所获得的概括话语,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即仅仅有画一画、折一折、做一做、量一量还不够,还要与想一想、猜一猜、说一说结合起来。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注意把操作与思维活动过程、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根据操作所获得的具体感知和表象,充分展开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由操作学具所获得的概括话语,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这样以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不只是停留在操作的层面上了,而是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了,有了思维的跟进,学生在不经意中实际上已经有一个提高。 三、把握好学生利用学具操作的时机

1.在认知的生长处,利用学具动手操作

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璇图,这个认识螺璇中布满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我们教师就要在课堂善于发现、寻找这些结点,也就是在这些结点正在生长的时候时,就立刻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5册(人教版)《有余数除法》第一课时,既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正是认知的生长处,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学具(9个苹果或23个花生或16颗糖果或11个饼干学具),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动手操作。请小组长把物品平均分给组内的4个同学,要公平呦,看看每位分到多少?请一组同学汇报。通过让学生操作学具――平均分食物(纸片学具),再让学生用完整的话说出分的情况,知道分物品会出现刚好平均分完或可能还剩下一些的两种情况,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表象,感性的认识有余数除法。而且恰在认知的结合部加强了同化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在认知的发展处,加强动手操作

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只是“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其中动手操作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例如:在教学11册《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推导时,就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预习:①圆柱体的特点是什么?能不能利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进行转化?②如果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③然后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萝卜和小刀,引导学生对照课文,切一切,拼一拼,想一想,并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通过学生经过亲自切拼,亲身体验,共同探索出了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内在联系,得出不变的有:体积、底面积、高等;变了的有:侧面积、表面积、底面周长等。可谓是在认知的发展处,给了学生一根拐杖,让他的认识得到了提升,学到了,掌握了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另外,教学中这样安排,除了能对学生新旧认知进行有效的整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外,还不失时机地渗透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如转化的思想,变与不变的思想等,以及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空间观念。

四、使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我国的教育方针强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其五育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学圆锥体积,让学生分组做实验(一圆柱形容器、一圆锥形容器、沙子或水,让学生用圆锥容器向圆柱容器中装水或沙)证明V=Sh的成立。实验中,教师不能满足于大多数正确或大致正确,而要注意引导学生严格、正确地运用直观操作,且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真正把操作作为获取知识的手段。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要引导学生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指出操作的不正确之处,继续进行实验,直到成功为止。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正确认识学具辅助教学的作用

无论如何使用学具教具目标都应该是提高小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舍本逐。因此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考虑好讲解某个知识是否必要使用学具和教具,有一些知识推过推导就可以得出结论并能够达到不错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情况就没有必要采用学具教具,采用可能会浪费时间降低效率;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为了培养小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使用工具的过程应该是使知识从抽象到具象到抽象的;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动手亲自操作,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以加深对抽象逻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分清操作课和数学课的区别,不可本末倒置;利用教具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的讲解应配合教具教学的特点等。

总之,数学学具不能只发给学生就了事,而要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有组织地实施。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上是很有积极意义的,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会动手操作,是数学教学的任务和学科特点所决定的,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引领学生进行有效操作,使学生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并生成能力。

上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下一篇:业精于勤而勤奋 行成在思则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