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贸易统计数据对国内的影响

时间:2022-06-28 03:57:23

新贸易统计数据对国内的影响

新贸易统计数据的优势

传统的贸易统计数据主要适用于从产品的生产到出口的整个产品价值链都处于一国内部的贸易统计,并不适合用于由生产分工全球化而导致的新的贸易统计。对比新的贸易统计数据,传统贸易统计数据在衡量诸如行业竞争力、比较优势、贸易保护、汇率、经济周期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基于产品附加值的新贸易统计数据不仅有助于更加全面、准确地统计全球贸易量,而且至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有助于改善人们对全球贸易相关问题的理解。(一)新贸易统计数据可以更好地追踪发展中国家进口中间产品和半成品的来源,也可以揭示工业国家再进口的产品种类为了更好地统计各国在产品生产中的附加值,新贸易统计数据必然要追踪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并将不同的生产环节分解到各个从事产品不同阶段生产的国家。这就使得新贸易统计数据能够准确统计各国进口中间产品的来源地及各国在产品生产中的作用,从而有助于追踪发展中国家进口中间产品和半成品的来源以及各国再进口的产品种类。(二)新贸易统计数据有助于重新审视全球贸易的不平衡情况由于在新的全球生产分工体系下,一国只专注于产品的某一特定生产环节,因此,衡量一国在全球贸易中的贡献不应以出口产品的最后总价值来判断,而应以该国所从事的特定生产环节的价值来判断,即以该国在出口产品中的附加值来判断。传统贸易统计数据将出口产品的价值都归于最后生产该产品的国家,这无疑会夸大最后从事产品组装环节的国家在产品整个生产环节中的作用,从而无法反映全球贸易不平衡的真实情况。[1]与之相比,新贸易统计数据由于能够较好地确定每个国家在产品各生产环节中的地位和产品生产中的附加值,因此也就可以更好地衡量全球贸易的真实情况。以美国在苹果手机(iPhone)上的贸易为例。米鲁多(Miroudot,2011)调查了2009年美国在iPhone上的贸易平衡情况。从表1数据可知,如果按照传统的贸易统计数据,美国2009年在iPhone产品上从中国进口了约19.01亿美元的产品;相应的,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表现为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增加了19.01亿美元。可如果按照基于产品附加值的新贸易统计方式来计算,美国进口的19.01亿美元的iPhone产品中,中国生产的附加值只有7350万美元,仅相当于传统贸易统计方式的3.87%。美国贸易逆差的其余部分其实来自于日本、韩国、德国等中间产品生产国。由此可见,在传统贸易统计数据中,中国在iPhone产品上对美国的贸易逆差被严重夸大了。(三)新贸易统计数据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各国在市场准入和贸易政策上的争论新贸易统计数据在解决各国在市场准入和贸易政策方面的争论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市场准入和贸易政策的很多争论均来自于对贸易不平衡问题的不同看法,而新贸易统计数据可以更准确地衡量世界贸易不平衡的真实情况,因此,新贸易统计数据必然有助于减少各国对市场准入和贸易政策的争论。第二,基于全球生产体系的新生产方式使贸易竞争力不再存在于国家之间,而是存在于企业之间,存在于生产的不同环节之间,因此,在WTO基于产品附加值的新贸易统计数据下,传统的对于最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以最优关税为例,传统贸易理论认为,最优关税应当是逐级增加的。而在新的全球生产体系下,一国的最优关税应当变得很小,而且不应再是逐级增加的。可见,如果依据传统的贸易统计方式统计的数据,针对上述问题制定相应的贸易政策,无疑将导致错误的结论。与之相比,新贸易统计数据由于其对贸易量的统计是依据产品各生产环节的附加值而非最终产品的价值,因此,在处理上述问题时,其所提供的数据无疑更具说服力,也更有利于一国贸易政策的正确制定。(四)新贸易统计数据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宏观经济冲击对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影响在新的全球生产体系下,产品的生产价值链由一国延长到世界其他国家,所以对产品价值链中的任何国家经济的冲击也将通过价值链传导到其他国家,从而对世界经济造成更大的影响。以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为例,美国最终消费的锐减直接导致处于产品最终组装环节的中国出口的下降,而中国出口的下降又影响到其对中间产品的进口,从而对处于产品价值链中上游的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经济产生影响。[2]可见,传统的贸易统计数据由于只关注最终产品的生产,所以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无法准确认识宏观经济冲击对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影响。与之相比,由于新贸易统计数据是以一国在出口产品中的附加值为基础的,从而更有可能准确判断经济冲击对产品价值链上各国的影响。(五)新贸易统计数据有助于重新审视贸易和就业的关系新贸易统计数据可以更精确地告诉我们就业岗位在生产环节的哪部分从事产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WTO的一项以欧盟制鞋业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表明,依据传统贸易统计数据的发现认为,中国对欧盟的皮鞋出口导致了欧洲制鞋业工作岗位的消失;但是通过根据新贸易统计方式所计算出的数据则清楚地表明,欧洲制鞋业所丧失的只是皮鞋的加工制作这一部分工作岗位,皮鞋的设计、研发、市场营销等生产环节上的工作岗位仍然存在于欧洲,并且欧洲的制鞋企业由于降低了生产成本而变得更具竞争力。[3](六)新贸易统计数据有助于重新审视贸易对环境的影响OECD的研究表明,重新分配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会对一国的碳排放情况产生显著影响。在传统贸易统计数据下,出口产品的碳含量全部被归于最终生产该产品的国家。而新的贸易统计数据由于其所具有按产品附加值统计贸易的特点,则可以将产品中的碳含量分解到各生产环节,从而可以更准确地计算各国在产品生产全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可见,新贸易统计数据有助于重新审视贸易对各国环境的影响。(七)新贸易统计数据有助于重新评估一国的贸易竞争力这里仍以美国iPhone产品为例分析。如果根据传统的贸易统计数据,中国在iPhone上的出口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贸易竞争力。但是,如果以新贸易统计数据来衡量则可以发现,中国在iPhone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和贸易竞争力事实上仅仅局限于产品组装这一生产环节上,而iPhone生产的中上游环节的比较优势和贸易竞争力仍然掌握在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手中。

新贸易统计数据对我国的影响

(一)新贸易统计数据可以更好地衡量我国的出口竞争力及其在全球生产分工中的地位,进而有助于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在新的全球生产体系下,各国的竞争力主要存在于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上,而非存在于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基于传统贸易统计数据计算出来的竞争力水平,针对的只是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因此,这种利用传统贸易统计数据计算出来的结果将明显夸大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以及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洛迪克(D.Rodrik,2011)依据传统贸易统计数据的研究就认为,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相当于比中国人均GDP高3~6倍的国家的生产水平。[4]可见,如果我国以此为依据来制定指导未来经济发展的政策,无疑会带来很多问题。与之相比,由于新贸易统计数据是以各国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附加值为基础的,因此,基于新贸易统计数据计算出来的结果更能准确反映我国出口的竞争力,以及我国在全球生产分工中的地位。如,新贸易统计数据清楚地表明,我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主要存在于产品的组装环节,主要从事的仍旧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工序,仍然处于全球生产价值链的低端。我们便可以依据这一结论,提出更符合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实际情况的对策建议。(二)新贸易统计数据可以更准确地衡量我国的对外贸易不平衡状况随着世界生产分工体系的逐渐形成,我国在世界分工中的作用仍停留在以产品组装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上,但在传统的贸易统计方式下,产品出口的全部价值却全部记在中国,从而导致虽然中国对美、欧存在巨额贸易顺差,但中国能够获得的实际收益却很小。与之相比,新贸易统计数据是基于各国在产品中的附加值统计的,因此,势必可以更准确地衡量中国外贸不平衡的状况。从相关的研究成果来看,WTO和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的研究都表明,按照传统贸易统计数据,2008年中美贸易顺差为2850亿美元;但如果按照新贸易统计数据来计算,那么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只有1640亿美元,仅占传统贸易统计数据的69%。[5]詹森和诺格拉(Johnson,Noguera,2010)的研究也表明,如果依据以一国产品附加值为基础的新贸易统计数据来计算中美双边贸易,则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程度相比传统贸易统计数据将下降30%~40%。(三)新贸易统计数据可以有效降低我国与其他国家间的贸易摩擦我国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摩擦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他国家认为与我国之间的对外贸易,不但造成其本国的贸易不平衡,而且导致本国就业岗位的大量流失。然而,如前所述,由于新贸易统计方式可以更准确地计算各国在贸易中的收益和成本,有助于重新审视贸易和就业的关系,重新审视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可以真实反映各国与我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从而有效降低我国与其他国家在贸易问题上的分歧,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摩擦。四、结论本文通过对WTO基于各国出口产品附加值的新贸易统计数据出台的背景、优势及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的分析,认为与传统的贸易统计数据相比,基于各国出口产品附加值的新贸易统计数据可以在追踪发展中国家进口中间产品和半成品的来源、审视全球贸易的不平衡情况、解决各国在市场准入和贸易政策上的争论、认识宏观经济冲击对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影响、重新审视贸易和就业的关系、重新认识贸易对环境的影响、真实评估一国的贸易竞争力等七个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新贸易统计数据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能够更好地衡量我国出口的竞争力及其在全球生产分工中的地位、更准确地衡量我国外贸不平衡的状况以及有效降低我国与其他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因此,我国应当积极回应WTO在贸易统计数据方面的革新,适时调整我国相关的外贸数据统计方式,以更好地适应世界贸易发展的新变化。

作者:蒋庚华 郭沛 刘舒野 单位: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 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

上一篇:地方邮政综合网物理安全机制探索 下一篇:地方贸易体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