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武氏太极拳

时间:2022-06-27 12:35:21

一、武氏太极的技术特点

外形

1.手法:五指自然伸直掌心内凹,竖腕坐掌俗称“五花掌”。松肩沉肘,手掌于小臂以及肘关节应保持135°左右定形后不可随意曲伸变化角度,此手法较易练出节节贯穿之内劲并有较大的承受力。

2.眼法:眼神是心灵的窗口,保持精神贯注正前方,一般目视前手指正方向为主。眼前无人似有人,眼前有人似无人的感觉。练功时随时地想相专注对方向我进攻及自身变化虚实之意念。

3.身法:中正安舒,下额后收颈椎自然竖直,命门后撑脊柱自然竖直即为提顶吊裆。百会穴与会阴穴垂直于地,一般上身胸腹部中心线与前脚尖方向一致,身体调正不可前俯后仰左歪右斜。两手臂护住两肋,左手护左半身,右手护右半身即为护肫,手指掌高不过眉远不过脚。两肩关节拉开微向前内扣,肘关节向下沉坠,后背拔圆成为前松后紧,阳紧阴松即为含胸拔背。虚灵顶劲即为下额回收百会穴上顶,臀部下坐膝盖微内扣为裹裆,命门后撑,脊椎上下对拉顺直为上轻下重,上灵下稳形成竖脊坐胯之整体。

4.步法:两脚虚实分明,每向前迈步皆为脚根先着地,脚尖翘起。而后脚蹬地重心慢慢前移使前脚踏实后成丁八步也称“不丁不八步”,两脚的延线夹角为60度,最佳角度最具稳定性。每式以实腿变化,重心以脚跟拧地,脚尖翘起,内扣外摆灵活。虚腿脚尖点地调整方向,虚腿在跟步与退步后两脚之间一定要保持一脚之距。始终能有一条腿保持重心平衡。

整个套路中包含有进步,退步,虚步,实步,蹬步,弓步,践步,垫步,扑步、盖步,交叉步等等起步轻灵,落步沉稳。

内意:

武氏家传太极拳是文人卢斤创,文人所练,文人所传的文化拳其重内不重外,重劲不重招,重气势不中样式,重意不重形。但必需通过严格规范的外形套路动作招式练出内在的意念,内含的劲路节节贯穿,气由内换,劲由内变,一开具开,骨缝皆开,一合具合,骨缝都合,全是内在之意,完整一气,周身一家,脚手相随。武李氏拳俗称站桩是定步的拳,练拳是活步的桩,内在含义意念非常重要。

习练武氏太极拳一路中捋架就是为了练习内外三合完整一气。外三合既为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既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最后达到周身一家脚手随,虚实开合,刚柔相济,随曲就伸,健身养生防身技击修心养性为一体的拳架。

二、武氏太极拳中捋架的特点

拳架小巧紧凑

武氏太极拳的创始人出自于书香门第,清朝时期达官贵人身穿长袍大褂,不迈大步,不下大势,特别注重内在修养,所以在练功时架子较高,拳式小巧紧凑舒缓。但武禹襄祖师早年随其父武烈习练长拳、洪拳,已有深厚的功底。而到赵堡后得有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拳概要图》等,归里后与二甥李亦畲、李启轩研创多年,于1859年另创有二路太极炮捶和三路太极小架。此拳法对敌应用,发力快如闪电,劲法动如雷霆,步伐变化多端,身法有刚有柔,充分发挥了武氏太极拳的文武兼备之特点。而由于传统思想观念和社会时代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过去此套拳法只在永年广府西街武(李)氏家族门内传承。

重内不重外

因武氏太极拳是文人所创,文人所传,文人所练,所以特别注重内在修养,尤其是永年广府武(李)氏家传太极拳要求虚实开合都在体内求,外形的招式不要过于表现。拥捋挤按四法融于筋骨之内,以意领气,意到气到,气到身到,身到劲到。要求在行功走架中必须“腹内松静气腾然,周身轻灵顶头悬”。气势宏大,逐步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衰,麇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所以,老前辈经常说练拳先练心,并著作五字诀一日:心静;二日:身灵;三日:气敛;四日:劲整;五日:神聚;这也就是“意气君来骨肉臣”之用意。此外,还要求骨肉分离,节节贯穿,舍去后天肌肉之拙力,开发先天整体之灵劲等等,这些都说明了武氏太极拳前辈重视内涵修养。

步法灵活多变

步法在练习拳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武氏太极拳的步法灵活多变,实用性较强。它除了包括普及太极拳式中常用的弓步、马步、丁步、虚步、仆步五种步型和退进横跨三种步法外,尚有叉步、后虚步、下势步、横裆步、三七步等步型,与扣步、摆步、碾步、践步、跨步、引进落空步等步法,以及蹬脚、起脚、踢脚、十字摆莲脚、二起脚等脚法。上述种种步法皆以丁八步为主,也可称“不丁不八步”。两脚前后沿线为60度左右,每一迈步动作都是以脚跟先着地脚尖翘起,以后脚跟蹬地推动身体重心前移,随后前脚掌慢慢踏平,进步必跟,退步必随,后腿进步退步都要以虚腿的脚尖点地。虚实变化在脚跟,每一转必以实腿脚跟为轴,虚实变化,两脚间的距离在进步与退步定式之后,应保持有一脚的距离,步法必须虚实分明。后脚定式后是推动身体发力的主根,不可随意挪动,更不可离地。前脚是调节人体运动的方向和角度。身体调正,两脚在定步后不可在一条直线上,始终保持自身重心平稳之状态。

注重理论

武氏太极拳的理论为太极拳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例如,武禹襄著有“敷盖对吞”四字秘诀等。李亦畲著有“擎、引、松、放、撒放”等秘诀。李逊之著有《初学太极拳练法述要》与《不丢不顶浅释》等。武氏太极拳第四代嫡系传人,李公锦藩恩师集毕生精力著有《悔艺精言》上下两册、《旧谱再善》与《掘遗缀初》等拳谱。恩师经常叮嘱我们:“学习武氏太极拳要把它当成一种传统文化来学习,读书志在圣贤,学拳志在苦练。要用心揣摩,即学即证,善写练功笔记总结成文,为后学者留下宝贵的经验财富。”

行功走架随曲就伸

我们在行功走架中每一举手投足,都应做到目有所视,意有所念,身有所行,劲有所达,一静无有不静,一动无有不动之境界。上下四肢周身一家,手脚相随,随曲就伸。首先要安排好自身骨骼、肌肉、气血、意念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同时应有眼前无人似有人,眼前有人似无人之意念,专注对方随时可能向我发起的进攻。我则随时准备应战对方,化解其进攻,并且要认识到化即是打,打即是化,化打不可分割。随曲就伸,就是随着对方而曲,应着对方而伸。用着自身的曲,就着自身的伸而攻防。敌强我让,化解其力避而进之,敌弱我强,勇往直前曲中求直而攻之,使其不得力而被动,我方则抢占优势地位。但身法中正始终贯穿整个拳架套路之中。

随曲就伸与舍己从人是相辅相成的。舍己从人并非完全把自己一切都舍去服从于对方,而是暂时的局部的随从于对方去变化,去摸清对方虚实状况,攻防主动权仍在我方,可更好地利用我方的优势来战胜对方之劣势。例如,在太极推手训练过程中,以两手臂的随曲就伸来听从对方的拥捋挤按……从而了解对方曲伸变化程度,摸清其力度的大小、方向及速度,我方绕内圈走小国顺从对方进而掌握重心战胜对方。但我方的主干腰脊一定要正直,丹田气一定要充实饱满,内气内劲的阴阳变化由我方来调动。

随曲就伸与舍己从人的内在要求是整体节节贯穿,上下一体,同时注重培养和充实自身的丹田气。古人言:“善养吾浩然之正气,外可御强敌,内可固精神也。”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舍己从人,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一时的随从,长时的主动。局部的舍己,整体的从己。舍小得大,有舍才有得。

在随曲就伸时要注意“松”“沉”。松,并非懈而不用力;沉,好似整麻袋的铁砂子,或滚来滚去的不倒翁,上身变化,重心稳重;骨节放松,节节贯穿;肌肉放松,筋骨粘连。松,是为了更好地紧;紧,也是为了更好地松。武氏太极拳初学者应严守身法,内外三合贯穿于每一式中。同时,要做到“松”中求“紧”,“紧”中含“松”,“松”“紧”为一,最终要体现出“灵”、“整”、“气”,无可分别。

三、武氏太极拳套路与“六字诀”的关系

武氏太极拳套路与“六字诀”的关系如何运用呢?是我们多年习练太极拳者值得深思研究的问题:

“六字诀”也称六字气诀,是我国古代仙家秘传的一种吐纳养生大法,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因其简单实用的功效而备受儒、释、道、医、武各家的推崇和应用。作为中国传统的武氏家传太极拳,前辈的《拳谱》《拳论》中早已注明既是修心养性延年益寿的拳术,又是看家护院防身自卫的功夫。因此,各门各派历代的太极拳大家无不重视对气的煅炼和对呼吸法的研究。又有历代太极拳祖师、宗师所遗留下来的《拳谱》《拳论》或当今太极拳名家及习练者所发表的传统太极拳理论研究文章中-有很多都涉及到太极拳练气和呼吸之法。其中把六字气诀和太极拳套路相结合进行习炼-是传统太极拳注重养生的又一列证。

在笔者2004年编著的《武氏太极拳秘笈》一书中所刊登的《太极拳谱影印件选录》中李亦畲宗师所写的“撒放秘诀”条目中就有“呵心、嘻肝、呼脾、四肺、吹肾、嘘胆”六字诀功法内容。而在唐豪、顾留馨所著的《太极拳研究》一书中还有陈发科练拳时呼吸发声的“呵、咽、嘘、吹”四个音的记载。另有《中华武术》2010年第3期刊登的今人蔺志华、虞定海俩位老师写的《太极拳与六字气诀》的文章。从以上举列可以看出,又有一百年多前的武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李亦畲宗师及陈氏太极拳的第十七世传人陈发科宗师就已经把“六字诀”功法应用到太极拳习炼之中,直到今天习练传统太极拳者都在研究探索两种功法的结合练习,即套路与呼吸的配合。

所为“六字气诀”《养性延命录・吸气疗病篇》中记载:“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气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咽、皆出气也,……委曲治病”。习练太极拳套路时以六字吐气诀配合拳势动作,以拳势动作为导引,在呼吸吐纳的同时,通过特定的读音口型来调整与控制体内气息的升降出入,分别形成与人体肝、心、脾、肺、肾、三焦、胆相对应的“嘘、呵、呼、吹、咽、嘻”六种特定的吐气发声方法,从而达到练养相兼、内外兼修,内调(壮)脏腑,外健筋骨的最佳养生健身之目的。鉴于老前辈所流传下来的拳谱对“六字诀”功法在太极拳套路练习中的应用未更详细的介绍。本人根据所学和个人理解对太极拳的套路练习和六字诀的结合应用作一探讨性介绍,不确之处敬请同仁指正。

六字气诀――口型与五音五行脏腑的对应关系及功效

1.“嘘”字吐气法:“嘘”字音xu,属牙音,五行属”木”。对应脏腑为“肝”。发音吐气时,嘴角后引,-槽牙上下平对,中留缝隙,槽牙于舌边有空隙。发声吐气时,气从槽牙间、舌两边的空隙呼出体外。练拳时配合拳势动作,呼气发“嘘”字音具有泄出肝之浊气,调理肝腑之功能。同时配合两目睁圆,还可起到疏肝明目的功效。

2.“呵”字吐气法:“呵”字音he,为舌音,五行属火。对应脏腑为“心”。发声吐气时,舌上拱,舌边轻贴上本槽牙,气从舌与上腭之间缓缓呼出体外。练拳时配合拳势动作,呼气发“呵”音有泄出心之浊气,调理心脏之功能。

3.“呼”字吐气法:“呼”字音hu,为喉音,五行属土。对应脏腑为脾脏。发声吐气时,舌两侧上卷,口唇撮圆,气从喉出后,在口腔中形成一股中间气流,经撮圆的口唇呼出体外。练拳时配合拳势动作,呼气发“呼”音具有泄出脾谓之浊气,调理脾胃之功能。

4.“咽”字吐气法:咽“字音si,为齿音,五行属金,对应脏腑为肺。发声吐气时,上下门牙对齐,留有狭缝,舌尖轻抵下齿,气从齿间呼出体外。练拳时配合拳势动作,呼气发“咽”间具有泄出肺之浊气,调理肺脏之功能。

5.“吹”字吐气法:“吹”吹字间chui,为唇音,五行属水。对应脏府为肾。发声吐气时,舌体嘴角后引,槽牙相对,两唇向两侧拉开收紧,气从喉出后,从舌两边绕舌下,经唇间缓缓呼出体外。练拳时配合拳势动作,呼气发“吹”字音具有泄出肾之浊气,调理肾脏之功能。

6.“嘻(唏)”字吐气法:“嘻”字音xi,为牙音,五行属木。对应脏腑为少阳三焦(胆)。发声吐气时,舌尖轻抵下齿,嘴角略后引并上翘,槽牙上下轻轻咬合,呼气时使气从槽牙的空隙中经过呼出体外。练拳时配合拳势动作,呼气发“嘻”字音具有疏通少阳经脉,调和全身气机之功能。

六字气诀呼吸的方法

呼吸方法采用太极拳最常用的逆腹式呼吸法。其方法是:鼻吸口呼,鼻吸气要气贴脊肾,胸腔慢慢扩张,而腹部随之微微内收,呼气时则与此相反。呼气时要注意微微用意,做到吐惟细细,纳惟绵绵,有意无意,绵绵若存,不能用力,不故意用力使腹部鼓胀或收缩。

六字气诀适用的太极拳套路

六字气诀属内调功法,适合和动作舒缓,圆和自然的拳术套路相配合,可在武氏太极则适合和一路中捋架及三路小架套路配合习练。

六字气诀的选用原则

一个套路一遍最好只选一个字诀相配合。选用哪个字诀,要看练功者想要达到的功能目的而定。如练功者以养生为目的,可根据“天人相应,顺应自然”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传统养生理论及六字气诀与脏腑的对应关糸选用字诀。即:春季(每年的公历2月4日前后至5月5日前后)重养肝,此时练拳应以“嘘”字诀配之;夏季(每年公历5月5日前后至8月7日前后)重养心,此时练拳应以“呵”字诀配之;秋季(每年的公历8月7日前后至11月7日前后)重养肺,此时练拳应以“咽”字诀配之;冬季(每年公历11月7日前后至来年的2月4日前后)重养肾,此时练拳应以“吹”字诀配之。若练功者以治病为目的,练拳时可按以下原则选用相应字诀:“心脏不舒者可选用“呵”字诀;肺脏不舒者可选用“咽”字诀;脾脏不舒者可选用“呼”字诀;肝脏不舒者可选用“嘘”字决;肾脏不舒者可选用“吹”字诀;三焦(胆)不舒者可选用“嘻(唏)”字诀。另外还有:“健康之人按照中医”心为君,心健则身康之学说,增长功夫可选用“哼、呵”二气以健心养肺增功力为目的。

四、武氏太极拳三路小架的特点

武氏太极拳三路小架亦称“李家三路小架”,是在武氏太极一路中捋架及二路炮捶的基础上创编的,是由永年广府西街武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亦畲,于同治王戌年(1862年)在母舅武禹襄所传拳架基础上多年苦练研创的第三套高层次功夫架。是锻炼开合劲,松柔劲,爆发劲的一种徒手套路。而三路小架一直在武氏太极拳第四代嫡系传人李锦藩恩师所著四本家传《秘谱》中保存,多年来从未披露于世,更少传于外姓人。直到我的恩师李锦藩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才传于永年个别入室弟子。为继承和发扬先辈传统武氏太极拳系列完整套路,使恩师家传系列套路真谛免于失传,本人首次破家传门规,特将三路小架披露于世,望太极同仁参阅,共研揣摩其奥妙真谛。

小架特点:

1.不迈大步,不下大势,步法,手法与动作特别小巧紧凑,外形动作变换微小,全是意念气感统率体内经络肌肉骨节虚实运转,似乎看不到有大的动作招式变化,故而称之为小捋架。

2.应在一路中捋架和二路炮捶的基础上来学习三路小架,感悟其套路要领重锻炼柔化劲,爆发劲在整体内变化与气势意念的转换;不重外形的招式。

3.重在腰胯的虚实磨错、左右旋转,丹田内气鼓荡,开合蓄发。

4.特别注重双脚的距离和角度:一般要求两脚之间只有一脚的距离,两脚的延线步法成丁八步,即前后两脚延线夹角45度到60度为最佳角度。

5.注重身法中正,节节贯穿,骨节涌动,周身一家,手脚相随。

6.每一势贯穿捋挤按、采捌肘靠、进退顾盼、中定,总归于虚实开合。行功过程必须心有所思,有所使意,有所触体,有所目动,有所视手之感:或械有所向,力有所达,拳械一理之念。每一动要考虑招势,应如何动则既合拳理又合本势之用意,则依意发令,肢体则依令而动,力随令而达目之,随令而视意目力,三者凝聚于生效点。

(未完待续)

上一篇:蒙古拳“晃过架” 下一篇:武当内功太极拳《武魂》杂志武学精品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