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代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探析

时间:2022-06-27 12:11:23

后金融危机时代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探析

[摘要]文章分析了后金融危机时代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和现状,讨论了如何有效提升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文章提出坚持责任意识教育,优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就业指导,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措施;深化高校教育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从而更好地促进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顺利就业。

[关键词]普通本科院校 就业能力

[作者简介]李刚(1972- ),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等教育管理;于建业(1971- ),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盐城 224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大学生树形结构就业机制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0SJB88011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096-01

一、引言

就业乃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大学生就业是就业全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就业状况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为社会的热点,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问题变得更加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本文就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入手,讨论如何有效提升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顺利就业。

二、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和现状

就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就业能力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心素质五个方面。随着我国本科教育不断改革和完善,普通本科院校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在进一步加强,有着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有较合理的专业对口知识,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但是仍有相当规模大学生与社会和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就业能力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自我了解和自我认识,自我定位不准确。自我定位不准确有两种现象:一种是严重低估自己,极端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什么都做不好,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错失良机;另一种是极端自负,狂妄自大,觉得什么事都能做,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极容易遭遇挫折,遭遇挫折以后又不知如何做。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社会、学校及家庭缺少对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生涯规划方面教育,仅仅用成绩(分数)而不是用个性和能力作为标准来判断学生。

2.缺乏对工作世界的了解和认识,职业定位不准确。我国的教育模式使相当一部分学生缺少社会实践和实习,不了解社会,导致对工作世界缺乏了解和认识。相当规模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不清楚即将可能要从事的工作有哪些特征,无法对将来的职业进行定位,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一头雾水,无所适从。

3.缺乏综合能力,难以达到社会的要求。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缺乏就业能力主要体现在自身综合能力偏低,大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不足,人文素质、心理素质、事业心、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欠缺。相当规模的大学生综合能力偏低,缺乏就业能力,难以达到社会的要求。

三、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普通本科院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渠道,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需要为导向,转变思想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大学生就业开创良好的局面。

1.坚持责任意识教育,优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随着社会结构的调整和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大学生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在择业方面,很多大学生把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外企作为就业首选,至于一些艰苦的基层、偏远地方很少有人问津。同时,当前社会充斥着对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追求,这种消极、错误思想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强烈冲击,有的大学生在这股思想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甚至做出违道德,严重违法犯罪的行为。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必须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责任意识、公民意识、社会公德和法制教育,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

2.加强就业指导,建立健全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措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高校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高校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高校应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在学生就业指导全过程,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核心内容,以提升学生就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3.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高校应该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计划,当学生积累一定专业知识时候,就应该让大学生有机会近距离面对社会需要,高校可以根据社会对学生的反馈,来修订培养计划和目标。在培养方案上,要根据社会和学科的发展不断修订专业教学计划,使人才培养方案保持科学性和合理性。首先,在教学模式上,要打破单一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积极启发大学生去思考,营造良好的、浓厚的、活跃的课堂氛围。同时,要突出实践教学,合理制订并实施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社会需要、校园所学知识和能力的融合。其次,要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依托地方,办出特色,为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输送人才。最后,要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总之,高校应深化教育改革,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以社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在培养方案、教学模式、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等方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4.发挥大学生主体能动性,增强身心素质,积极就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社会就业机会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就业必将成为一个无解的难题。当前,国家出台一系列积极的经济政策,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当代大学生必须正视困难,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就业。首先,要更新观念,正确定位。在择业定位上,要根据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按照社会和市场要求,选择就业的目标和岗位,既不能定位过低,更不能期望值过高,要树立从基层做起、从基础做起的思想,把自己的就业愿望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其次,要调适心态,主动就业。要根据就业形势和就业规律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要充分认识到我国劳动力总体供大于求是长期的,就业竞争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而就业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就业的过程也将是动态的。要认清个人的期望值与现实之间会有差距,改变妄自优越或不切实际的幻想,理性对待竞争结果,可以先就业、再择业。最后,要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增加就业机会。大学生们要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增强奉献意识和艰苦创业意识;要努力磨炼和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己的就业能力,多渠道实现就业。同时,利用各级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开展自主创业。

总之,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需要社会、学校和大学生本身诸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紧密配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抓手,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陈小芬,张建岗.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文史博览:理论,2009(5).

[2]洪环.对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的研究[J].经济社会与发展,2009(11).

[3]柯羽.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5).

[4]朱其东.地方工科院校办学特色建设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4).

上一篇:热敏电阻温度计理论模拟的研究 下一篇:新西兰大学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经验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