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虫植物知多少

时间:2022-06-27 12:08:17

食虫植物知多少

植物界有一个庞大的“猛兽家族”,它们专门以捕获动物为生,通过消化动物获得生长所需营养,被人们称为“食虫植物”。

食虫植物捕获的大部分猎物为昆虫和节肢动物,大多生长在土壤贫瘠特别是缺少氮素的地区,酸性的沼泽和石漠化地区是它们生活的“天堂”。

据植物学家统计,能够吸引和捕捉猎物并能产生消化酶和吸收分解出营养素的食虫植物,占据着植物界的10个科约21个属的630多种。此外,还有超过300多个属的植物具有捕虫功能,但因为它们没有“消化”这些猎物的能力,所以只称它们为“捕虫植物”。

食虫植物偶尔还能捕食小型哺乳动物或爬行动物,所以“食虫植物”也称为“食肉植物”。

食虫植物捕食猎物各有各的“魔法”,它们中最有名的“植物猛兽”当数有着“捕虫魔法师”之称的猪笼草。

猪笼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中国、澳大利亚等热带地区,而我国海南地区仅产一种,名叫“奇异猪笼草”。在马来群岛的婆罗洲和苏门答腊岛上生长着大量形态多样、极高的猪笼草,尤其是在婆罗洲的山地雨林中。但大多数猪笼草都为当地的特有品种,甚至只出现于几个山区中。

由于猪笼草分布范围的狭窄和当地交通的不便,导致它们中的一部分很难再次在野外观察到。大约有10种猪笼草的原生地仅局限于一些孤岛或小群岛上。但奇异猪笼草的分布范围却极其广泛,从印度支那半岛到马来群岛和澳大利亚都有分布。目前,全世界的猪笼草约有129种。

猪笼草在自然界常常平卧生长,为地生植物,是攀援状的亚灌木。猪笼草开绿色或紫色小花,叶的构造复杂,分叶柄、叶身和卷须,卷须尾部扩大并反卷形成瓶状。

猪笼草是怎样使用“魔法”捕捉虫子的呢?

原来,猪笼草的绝密武器正是它那卷须尾部扩大并反卷形成的瓶状物——捕虫笼。捕虫笼呈圆筒形,下半部稍膨大,因为形状像猪笼,所以被称为“猪笼草”。在中国的海南又将这只笼子称作“雷公壶”,意思是指它像酒壶。

猪笼草有了这只捕虫笼后,再在笼盖的复面分泌出一种有鲜果香味的蜜汁,诱使虫子上钩。小昆虫嗅到阵阵香气后,就像吸了似地奔向小笼子,当它们刚刚踏足叶上的纤毛,就像坐滑梯般滑进了笼里,一下便成了“笼中之虫”。

接下来,猪笼草便开始“吃”掉这些虫子了。原来,它的叶子相当于动物的胃,叶子上有一层消化液将昆虫溶解,随后叶子开始摄取营养。当昆虫身上所有的养料都被吸取以后,叶上的触须便渐渐松开,圆叶也恢复了它原来的位置,胶液又在日光底下发亮,等待另一只昆虫上钩。

在美洲,会吃虫子的奇花异草多生长在从弗吉尼亚州到得克萨斯州的一段弧形地带中。这一地区炎热潮湿,适合食虫植物生长。这里有美洲近90%的食虫植物种类,在墨西哥湾地区还发现了最凶猛的食虫植物。生活在水中的沉水植物狸藻,便是最凶猛的食虫植物之一。

相比于猪笼草的“捕猎魔法”,狸藻的猎食方法另有一番风趣。墨西哥湾狸藻植株呈翠绿或黄绿色,有一根长达1米以上的柔细的主茎轴,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一生都在水中度过。它几乎没有根,茎也很细弱,全身叶片裂成一条条细丝状,好像许多乱七八糟的绿色头发。

夏天,从茎上会抽出一根花梗,露出水面,在花梗头上开放出几朵蝴蝶似的黄紫色小花。狸藻的叶边上长着许多小口袋,这就是它专门捕虫的工具。

这些小口袋构造别致,每个口袋都有一个和外面相通的口子,口子上还有个小盖子,盖子上又长着4根有触觉的毛。当水中小虫游到小袋门口,只要轻轻一碰,小盖就向里面打开了,小虫一游进口袋就再也出不来了,因为这个盖子只能从外面向内打开,而不能从里面向外推开。

不过狸藻不能像其他食虫植物那样分泌消化液,所以一定要等那些自投罗网的小虫们饿死和腐烂后,才能慢慢吸收利用。

狸藻捕虫囊的构造十分有趣,在囊口有一个能够向内开启的活瓣,囊口边缘生长有几根刺毛,这些刺毛可随水漂动,旁边还有一些小管子,能分泌出甜液。狸藻就依靠这些捕虫囊来捕捉水中的小生物。

狸藻的捕虫囊生于匍匐枝或叶的基部,多数成扁球形半透明状,直径0.25~10毫米。捕虫囊开口周围长有触角,用以吸引小生物,并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将猎物引至捕虫囊口。捕虫囊开口处有可以开合的膜瓣,膜瓣的外侧长有感应毛。

有人曾亲眼见到一些水蚤、孑孓等小生物为寻找庇护被狸藻捕虫囊分泌的蜜汁吸引到捕虫囊口,当它们一触碰到狸藻的感应毛,狸藻那原本半瘪的捕虫囊便迅速鼓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吸力,同时膜瓣打开,将囊口的水连同猎物一起吸入囊中,并迅速关上膜瓣,整个过程只用了约百分之一秒。

我国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也有狸藻生长。但相比于墨西哥湾狸藻的“大胃口”和“口袋战”,我国这些狸藻的“食虫功”只能算“关公门前耍大刀”了。

在森林沼泽地里的绿色青苔中,容易见到一种开白花的食肉植物,它就是茅膏菜。

茅膏菜别名龙芽草、山胡椒、胡椒草、珍珠草、露珠草等,生长在我国长白山、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及南部等地区,为我国独有的食虫植物。它的每片叶子上都长着一层浓密的绒毛,每根纤毛的顶端都有一颗亮晶晶的“水滴”。蚊子或苍蝇若不小心停歇在叶片上,绒毛就向下弯曲,邻近的绒毛也跟着帮忙逮住猎物,同时蚊蝇又因被“水滴”粘住而无法脱身,只好乖乖就擒。

跟猪笼草、狸藻的“捕虫魔法”相比,茅膏菜也不甘示弱,以其独到的“黏液卷压功”在“植物猛兽”排行榜上争得一席之地。

有趣的是,要是俘获品个头较大,茅膏菜的叶子就会自动对折起来夹住它。假若一片叶子对付不了俘获品,别的叶子会前来相助,决不肯轻易让猎物逃脱。这说明,茅膏菜有像神经那样的传递反应,捉到猎物的信号能沿着布满叶子的叶脉管向四方传递。

科学家曾将长仅0.2毫米、重仅0.000822毫克的一段头发放在茅膏菜的叶子上,叶面的纤毛也会立刻弯曲,纤毛的这种感觉灵敏度叫人吃惊。

据研究,茅膏菜分泌出的消化液竟能消化肉类、脂肪、血、种子、花粉、小块骨头甚至是牙齿的珐琅质,真是不可思议!

茅膏菜本身是有叶绿素的,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养活”自己,为什么它还要残忍地捕杀昆虫呢?难道它“难耐清贫”,想吃荤“打牙祭”?原来,茅膏菜也有它的苦衷,它的根系极不发达,只能靠捕食昆虫来弥补氮素养分的不足。

人类若遇到茅膏菜,也得小心:它“五毒俱全”,根、茎、叶、花全有毒,叶的水浸液触及皮肤,可引起灼痛、发炎;家畜误食可出现氢氰酸中毒症状。同时,茅膏菜也是一种药物,用它的球茎外敷伤口,有止痛作用,可治风湿和跌打损伤。

茅膏菜科中有一种名叫“毛毡苔”的食虫植物魔法高超,居然跟动物一样有辨别能力,能分清落网的是“美味”还是“沙子”。

毛毡苔生长在“潮湿”的岩壁石缝间,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高约21至24厘米,夏天抽出一个花茎,开着白色的小花,圆盘一样的叶子平铺在地面上,像一个莲花座。它一般生长在沼泽地带或潮湿的草原上,因为那里的小虫和蚊子特别多。毛毡苔中的“宽叶毛毡苔”还是我国台湾的珍稀食虫植物之一。

关于毛毡苔的辨别能力,有人曾经做过试验:把一粒沙子放在它的“魔掌”上,起初它的绒毛有些卷曲,但很快就发现落在它的“魔掌”上的不是它需要的美味佳肴,于是又迅速把绒毛伸展开来。

毛毡苔和猪笼草、狸藻的区别在于它没有捕虫笼,只有几个带有能分泌黏液腺体的叶面。

达尔文在对食虫植物做实验时,曾注意到毛毡苔胶液一项有趣的事实。这东西竟是一种强力的防腐剂,使细菌完全不能活动。在一次试验中,达尔文把一片肉放在毛毡苔上,另一片放在苍苔上。后来把两片肉都放在显微镜下来检查,发觉那片放在毛毡苔上的肉全无细菌,而那片放在苍苔上的则有无数的“纤毛虫类”。

不过,说到毛毡苔的食虫本领,有人也很不屑。因为只有很小的昆虫才会被毛毡苔的陷阱所困住,蚂蚁、蜘蛛等都不会受它的诱惑。而且,毛毡苔的花朵是虫媒花,也就是说要靠昆虫才能授粉“传宗接代”。它不但不该食用昆虫,还得感谢昆虫哩!

上一篇:科学素养“试验田” 下一篇:我不遗憾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