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体系分析及评价

时间:2022-06-27 10:44:58

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体系分析及评价

摘要:本文以深沪2003—2010年A股农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评价董事会治理情况及水平。结果发现:农业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得到了有效发展,但仍存在董事会独立性较弱,董事会人员构成参差不急,制度执行存在形式化,独立董事仍然“不独立”,董事的权利和责任不对等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上市公司 董事会治理 治理评价

农业上市公司是代表我国现阶段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企业组织,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可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来解决农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有效发展。公司治理是公司的根本性机制,对公司战略和公司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制约和作用,也从根本上推动着公司的创新和发展,从而影响着公司的经营绩效。因此,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公司治理为公司绩效提供良好的制度基础,确保公司绩效形成的相应机能,是公司绩效的根基。在公司治理的制度演进中,董事会制度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运作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经营和股东的利益,如何保证董事会治理运作效率是公司治理建设中的一个关键。本文以深沪2003年至2010年8年期间的A股农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评价其董事会治理运作情况及水平,探讨提高董事会治理运作水平的途径,为农业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改善和经营绩效的提高寻找策略。

一、农业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作用机理及基本情况分析

(一)农业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作用机理 (1)控制公司决策过程。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是公司战略的形成和控制的主要力量,通过战略决策的制定来实现对公司经营绩效的有效作用。尽管董事会不参与战略的具体实施,但会与经理人员一起进行战略决策,在这个过程中既了解公司的战略,又监督公司战略过程,从而实现对战略决策的全过程参与和控制,体现出董事会相应的控制和服务职能。(2)监督公司战略执行。在公司治理的制度背景下,董事会通过监督重大经营决策,来发挥其对管理层的监督和约束作用。但从管理的角度来说,董事会制定公司经营目标、战略规划、重大方针和管理原则,进行重大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等,很大一部分都属于战略管理范畴,而公司战略决策是公司价值创造的核心保障,是公司经营绩效形成和提高的保障和基础。因为,在公司的实际运行中,战略管理的起点由董事会提出战略目标开始,经由经理提出战略规划及实施方案,再由各级管理人员贯彻执行,在战略管理的实际运行中,董事会充当治理主体的角色,以总经理为首的经理班子充当了战略执行主体的角色,通过这两大主体的通力合作,从而将公司治理激励的层级目标和动力融入到整个战略管理的全过程。(3)保护股东利益,节约交易成本。威廉姆森(2006)认为,交易作为一种契约,会在人的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交易成本的发生。虽然公司股东投入生产要素资产的合约属于事前的长期合约,但董事会作为一种与长期交易合约特点相匹配的治理结构,可以起到保护股东专用性投资、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的作用,从而节约交易成本。从本质上讲,企业也是节约交易成本的一种治理结构,如果某个企业因经营不善被接管或兼并,无论是被市场交易替代,还是其被另一家企业纵向一体化,从最终的结果来看,都是降低了被接管企业的交易成本。尽管控制权发生了转移,但从企业的经营效率来说,却实现了提升。这种控制权不但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同时也对企业的管理层形成了压力,从而提高他们工作努力程度,实现成本的有效降低。(4)缔造公司管理优势。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中枢机构,能够为农业上市公司缔造相应的管理优势,使企业能按照精准的业务标准来发展和运行,从而全方位的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为企业持续发展和业绩形成奠定基础。在这样的管理优势的保证下,公司将在有序有效的过程中,对具体的制度规则、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能够融为一体,有效地实现决策的理性和执行的理性相结合,从而为公司的发展形成有效的管理保证,实现公司绩效的有效增长。

(二)农业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运作基本情况 从农业上市公司的运行情况看,农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呈现出以下特点。(1)董事会规模概况。农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人数大部分在7人左右,基本上符合《公司法》的相关规定。从农业上市公司董事会人数的基本情况看,大部分董事会人数都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2003年至2010年农业上市公司董事会人数构成基本情况统计表如表(1)所示。从农业上市公司董事会基本情况来看,董事会人数基本上在7—9人的合理区间。从表(2)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农业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集中在7人到13人,占整个农业上市公司总样本的98%,董事会人数过多或过少的公司数量很少。基本上符合上市公司董事会法定人数在5至19人得规定,其中尤以9人和11人居多,占农业上市公司总样本数的63%,这种董事会人数设置特点是从上市公司的决策管理便利角度来考虑和设置的,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决策管理的有效抉择和执行的目的。(2)农业上市公司董事会人员构成分布。董事会是链接上市公司股东会与经理层的纽带,在公司治理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公司自我制约的主要执行者。农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大多数来源于股东单位派遣以及相关单位,并且农业上市公司大多数属于国有控股公司,在这种背景下,其董事会成员中由政府部门派遣的比例相对较大。农业上市公司中50%以上董事会成员也都是由股东派遣而来,而非股东派遣的董事大多为独立董事,尤其是来自国有股东的董事平均占公司董事会成的60%。70%为国有控股公司,60%以上的公司董事长具有行政级别。(3)农业上市公司董事会的领导权结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农业上市公司董事会的领导权结构中“两职分离”的样本数量占比情况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以看出,农业上市公司董事会的领导结构中,2003年至2010年期间,CEO兼任董事局主席的比例大部分集中在30%—40%左右,大部分农业上市公司都能实现董事会领导结构的“两职分离”,这种两职分离的治理有利于决策管理效率的提高。

二、农业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机制现状分析

(一)农业上市公司董事持股现状分析 促进董事关注公司发展和经营绩效,使得董事的行为和上市公司的发展协调一致,有助于提高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水平。但是在对46家农业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和相关公告进行了分析后,通过农业上市公司董事会持股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农业上市公司中,绝大部分都没有实行董事持股,仅有43%的农业上司公司中的董事持有少量的股份,也即为农业上市公司在期权激励方面力度不够,使得董事的利益并没有和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和效率相一致。

(二)农业上市公司董事会会议次数分析 董事会会议次数是董事履行职责的重要指标,能反映董事会的运行情况和董事会的相应战略管理作为。其中董事会会议次数、董事参会比例等是反映董事会运行状况的关键因素。因为足够的工作时间是董事履行监督职能的基本条件之一,同时相应的会议次数也符合常规的管理运行实践。通过对农业上市公司2003年至2010年间的董事会会议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农业上市公司董事会会议次数基本情况如表(4)所示。从统计表(5)中可以看出,农业上市公司2003年—2010年8年中,董事会会议次数平均次数逐年增加,董事会会议次数基本上集中在7—10次之间。在统计表中可以看出,超过10次以上的农业上市公司占比并不少,在这些农业上市公司中,有经营绩效良好的,也有经营绩效较差的。从理论分析可知,董事会会议频率是其履行监管职责的重要行为之一,会议次数作为重要的指数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会议次数的分布值有一个正常范围,超越这些范围的数值并不是积极作用的体现。董事会会议次数过少是董事会不作为的表现,而董事会会议次数过多便是上市公司经营管理出现异常情况的一种反应。在此,农业上市公司董事会会议次数超过10次以上尤以2007年和2008年突出,分别为50%和29.17%,这里反应出了相关原因。这可能与当时经济发展环境有关,因为此时正值金融危机时期,大部分上市公司积极进行相应的经营管理决策调整,导致董事会会议次数曾多。同时,根据组织理论,随着上市公司规模的增大,其相关经营活动处于高度复杂的环境中,上市公司需要应对更为复杂的问题,因此,上市公司董事会会议频率将随之增加,也即为规模越大的上市公司其董事会会议频率越大。所以,从农业上市公司2003年至2010年年间董事会会议次数统计数据也可以反映出,近年来农业上市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从农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分析中可以观测出,近年来农业上市公司的资产总额的确增加幅度较大,增长了106.2%。

(三)农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数量及行为分析 在公司治理中,独立董事的作用体现在,一方面可以制约控股股东利用其控制地位做出不利于公司和中小股东的行为,另一方面可以独立监督公司管理层,减轻内部人控制带来的问题。自2001年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我国已建立了颇具特色的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真正进入了实践运行,在上市公司治理中开始发挥作用。按照中国证监会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独立董事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促进了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完善,在董事会规模中的占比基本符合指导意见的相关规定。通过对农业上市公司董事会中的独立董事比例进行统计分析,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占比基本上达到三分之一以上,如表(6)所示。从农业上市公司8年来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农业上公司董事会中的独立董事占比基本上符合指导意见,均超过33%,也即为独立董事比例达到证监会规定的比例。2010年底,全部上市公司共聘用独立董事5340人,每家上市公司平均聘请3.32个独立董事,农业上市公司共聘用独立董事162个,每家农业上市公司平均聘请3个独立董事,与之比较,基本一致。而且从数据统计表(6)中,可以看出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董事会中的独立董事占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由2003年的31.58%增加到2010年的36.24%,数据反映出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治理中的重要性得到了加强。从独立董事的构成来看,一半来自大股东提名、社会名流,一半来自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而且在农业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中,90%的独立董事是由第一大股东提名的。

三、农业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运作评价

(一)董事会独立性弱 在我国农业上市公司中,由于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存在较为严重的股权集中现象,即大股东控制董事会模式。在缺乏有效的外部经理市场等情况下,控股股东有能力选举董事会中的多数董事甚至全部董事。在此情况下,大股东利用控股地位几乎支配了公司董事会,在公司治理运作中形成了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有效控制。2003年至2010年期间,在我国农业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均基本上都在30%以上,尽管已由2003年的41.51%下降至2010年的33.36%,但是占比仍然较高,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由63.51%下降至50.64%,但仍然处于绝对控制的地位。这样的董事会注定了是大股东控制下的董事会,其独立性必然较弱。与此同时,在目前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整体上大部分属于国有控股型上市公司,其中分为政府控股、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控股和国有法人控股三种。在这种大股东控制下,从董事候选人到董事罢免等都受到控制,运作机制不顺畅。由于国有股权的代表权是国有出资人的人,是一种虚拟主体,对上市公司经营者的监督和约束缺乏内在动力,在约束机制缺乏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公司经营层往往控制了董事会的运作,同时还可能忽略国家这一大股东的意见和利益,这样的董事会模式在决策方面缺乏能力,即使农业上市公司董事会具备了形式上的安排,但仍然缺乏决策执行上的内在权利,独立性较差。

(二)董事会制度执行形式化 从农业上市公司近六年来的年度报告和相应的公司治理情况公告统计数据来看,农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学历结构较为合理,基本上博士占25%,硕士占28%,本科占38%,大专以下占9%,董事会的学识水平和知识技能具有一定的层次,基本上符合农业上市公司发展对公司高管层的要求。但是这样的董事会构成仍有不足和缺陷,高学历的董事基本上都是独立董事,虽然具有高学历但是缺乏商业管理实践经历和企业实践经验,只能对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进行程序上的监督,而不能对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进行实质性的参与。一些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低层次学历、高职位任职情况依然存在,为农业上市公司后续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在目前的农业上市公司中,由于国有控股等关键人控制模式的主导,其董事会基本上受制于这些大股东的左右,致使流通股东人数过少,公司的经营决策权过于集中在控股股东指控的董事手中,使得董事会的运作流程形式化色彩过浓。尽管农业上市公司实行了股东的累积投票权,但不少公司在实践中仍然实施简单多数表决制度,流通股参与决策过程仍流于形式。形式化的董事会运作必然降低了其治理水平,不能有效的发挥对公司经营绩效和战略管理的决策控制。

(三)独立董事实际运行差 目前,尽管农业上市公司普遍实施了独立董事制度,但是独立董事的实际运行并不理想。首先是独立董事的聘任程序不规范,大部分农业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都是有第一大股东提名而来,使得独立董事和内部控制人之间具有利益关联,导致了独立董事并不独立。其次是来自于科研单位的独立董事的实践经验缺乏,对于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实践并不熟悉,大多数农业上市公司聘任的来自于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独立董事只能进行理论上的评价指导,而不能在实践层面上进行判断决策,难以有效履行职责。从一个公开而非公开的角度来说,这些独立董事是农业上市公司为提高其社会形象而设立的,而并非为公司的经营管理而聘任。三是独立董事履行职责的尽职程度有待提高。目前大部分农业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几乎从来没有在董事会会议上提出相应的提议,而且大部分独立董事也没有打算提出建议。根据相关统计,我国独立董事的效用是令人失望的。在独立董事的行权方面,统计数据显示有33.35%的独立董事表示在董事会表决时从未投过弃权票或反对票;有35%的独立董事表示从未发表过与上市公司大股东或者高级管理人员等有分歧的独立意见,超过70%的独立董事表示从未行使过或打算在未来行驶中国证监会赋予独立董事的向董事会提请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提议召开董事会、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或咨询就上市公司进行某方面的审计或调查等权力(胡汝银, 2005);将近90%的独立董事表示自己从未打算向董事会提议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有94.4%的独立董事表示自己从未或不打算在股东大会召开前公开向股东征集投票权。从理论上来讲,独立董事可以发挥其丰富的商业经验、掌握的专业技能,来帮助董事会和经理层解决一些公司经营发展上的问题,如公司战略的制定、某些重大投资项目的决策等,主要解决了公司人能力不能满足公司发展要求的矛盾问题,更关键的是独立董事不代表出资人,不代表公司管理层,不拥有公司的股份,与公司不存在物质关联利益,其意愿表示是独立的。因此,独立董事具有较强的公信力,能够发挥独立公正作用,能够很好的解决公司股东之间特别是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矛盾问题。然而在实践中,独立董事的行为及作用却有着一定的差距,不仅表现在上市公司董事会中的构成比例,而且表现在独立董事参与公司的行为如参与董事会、履行职责等方面。独立董事对于上市公司的意义最关键的在于其在上市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发挥。按照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的目的,独立董事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应当独立于管理层,对于上市公司重大的管理决策能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判,并积极履行独立董事的相关职责。同时更好的维护广大股东的利益。但是,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现实来看,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并不强,仅为形式上的设置,往往沦为“花瓶董事”,真正发挥作用并不显著。从农业上市公司历年的统计数据和相关调查来看,90%的独立董事是由第一大股东提名的,独立董事很难做到真正的“独立”,而且来自于社会名流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并不能保证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履行职责,存在独立董事“不懂事”的现象。基本上所有的农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没有对董事会的决策发表过对立意见,独立董事在履行职责上效果不甚理想。作为董事会成员的独立董事出席董事会仅为程序上的要求,而非实质上的参与和监督,实践中独立董事很少发表意见,基本上独立董事了解和掌握的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方面的信息资料并不是主动取得的,而是被动知情的,也就是上市公司董事会所提供的相关资料。独立董事在我国上市公司尤其是农业上市公司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实践中难以形成应有的治理作用。因此,独立董事在出席上市公司董事会时,基本上不发表自己的独立意见,即为独立董事并不独立。

(四)董事的权利和责任不对等 在农业上市公司的治理中,董事会实际上已经成为公司治理中的中枢机构,权利边界日益扩大,但是其承担的责任却并没有对等的扩展。公司治理的实际运行中,对于董事侵害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行为并没有实际的司法责任,尤为重要的是目前的《公司法》也没有可操作性的规定予以执行,法律上的漏洞导致了农业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中的不当行为难以约束,即使对董事的不当行为有处罚,但处罚通常都较轻。导致这样的结构固然有法律的裁定条款漏洞,但更为突出的因素是农业上市公司治理的生态环境薄弱,导致对于董事会成员的无为行为和违法行为难以形成有效的震慑,以及真正的责任追究。这样的环境下,几乎没有公司董事因违背责任而收到相应的处罚。从农业上市公司近年来的年度公告中,发现都存在决策失误造成公司的损失,有些甚至非常严重,但在农业上市公司治理框架形成过程中的固有体制干扰下,很难对董事会的不当决策进行责任追究,因为外部的监管手段难以执行到更深层面上,所以造成农业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的低效运行实际状况。

四、农业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完善的对策

(一)强化董事会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采用累计投票制,那么可以使相对控股股东难以把持董事会,董事会组成上更能代表大多数股东的利益,特别是允许一些机构和个人向流通股股东征集投票权,将使中小股东的权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公司的独立董事应占有一定的比例,同时独立董事的主体理应多元化又不失活力。在此,应该从法律的层面上来推动,即尽快修改《公司法》,增加有关设立独立非执行董事的条款,完善监督体制。

(二)完善董事问责机制 通过让监事会来执行董事问责制和其他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比如占一定比例的广大中小股东联合起来,集体诉诸董事会,使得董事承担的责任和风险对等,当董事发生重大或持续失职时,董事问责机制可及时将不称职的董事清除出董事会。以此实现董事会决策的诚信和负责,从而更好的维护股东的利益。

(三)强化农业上市公司董事会决策的基础——董事会构成 要在董事会成员中形成由大股东、中小股东和独立董事组成的相应合适比例的构成。适度加大来自中小股东的董事比例和独立董事的比例,这样能有效的促进董事会决策的有效性。应该引进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相关管理人才,对目前的董事会成员进行有效的替换。适当加大相关专业的人员如法律、财会及从事农业专业的人员的比例,而相应减少来自政府背景的官员担任公司董事的比例,以此提高董事会的决策能力。

(四)强化农业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个体的法律责任 实践中必须要求每一个董事会成员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董事会必须将董事不同的意见记录在案,对于决策中个体的相应意见予以公告,以此作为其承担责任的依据或证据。五是加强董事职业化制度建设。可以在国家的响应部门的组织下,在全国上市公司中实施董事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只有取得该职业资格的人员才能成为董事。同时,加强董事人才开发培训,不断提高董事战略规划、执行层考核与激励和风险控制能力,以适应公司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的要求,真正承担起上市公司掌舵人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孙永祥、章融:《董事会规模、公司治理与绩效》,《企业经济》2000年第10期。.

[2]于东智、迟国华:《董事会规模、稳定性与公司绩效:理论与经验分析》,《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3]蒲自立、刘芍佳:《公司控制中的董事会领导结构和公司绩效》,《管理世界》2004年第9期。

[4]宋增基、卢溢洪和张宗益:《董事会规模、内生性与公司绩效研究》,《管理学报》2009年第2期。

[5]曹伦、陈维政:《独立董事履职影响因素与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关系实证研究》,《软科学》2008年第11期。

[6]宋常、黄蕾、钟震:《产品市场竞争,董事会结构与公司绩效——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审计研究》2008年第5期。

[7]王培欣、夏佐波:《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与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8]马太广:《董事责任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9]蔡元庆:《董事的经营责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0]郑海航:《对完善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关系的探讨》,《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第3期。

[11]王玉晖、张桂荣:《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研究》,《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上一篇:自驾游遇险情,莫因“出格行为”遭车险“拒赔” 下一篇:桥涵工程中钢筋的焊接与绑扎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