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古代人的“字”和“号”

时间:2022-06-27 08:24:54

说说古代人的“字”和“号”

古代人不仅有“姓”和“名”,而且还有现代一般人没有的“字”和“号”。下面我们来介绍古代人“字”和“号”的常识。

“字”

古代有身份的人一般都有“字”,而那些没有身份的人通常没有“字”。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同义反复。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文天祥,字景瑞。

2. 反义相对。例如:晋大夫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曾点(小黑也),字子(色白也);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赵孟(俯),字子昂;晏殊(不同),字同叔。

3. 连义推想。例如: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岳飞,字鹏举。

从以上三类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对“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这三种是主要的,另外还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况一般也归入“字”的范围。

命“字”与命“名”同样有着时代气息,一个总的趋向是美词化和尊老化,尤其在尊老化方面更加明显。

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强,一些繁文缛节越来越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但时间长了之后,他们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恭敬的“号”。

“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周礼・春官・大祝》:“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名、字是由尊长代取,“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号”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时期尚未流行,葛洪、陶潜有“号”,但当时多数人没有。到唐宋间“号”才特别盛行起来,原因有二:一是伦理道德加强;二是文学发达,文人讲究文雅。至明清,由于文人范围扩大,加上帝王提倡,“号”更加盛行起来。

分析古人的“号”,我们可以概括出如下特点――

1. 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

(1) 或以居住地环境自号。例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陆游,号“龟堂”;辛弃疾,号“稼轩居士”;明武宗朱厚照,自号“锦堂老人”;乾隆晚年自号“十全老人”“古稀天子”。

(2) 或以旨趣抱负自号。例如: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金心农,自号“出家庵粥饭僧”。这些都体现了个人的旨趣。

(3) 有些人还以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例如: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赵孟甲寅年生,自号“甲寅人”;元代郑元右,自号“尚左生”,明代祝允明,自号“祝枝指生”,后在民间演变成“祝支山”;唐寅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普救寺婚姻案主者”。

2. 别人赠号的三种情况

(1) 以其轶事特征为号。例如:李白,人称“谪仙人”;宋代贺铸因写了“一川烟柳,梅子黄时雨”的好词句,人称“贺梅子”;张先因写“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三句带“影”字的好诗,人称“张三影”。此外还有:

“山抹微云”秦学士――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

“露花倒影”柳屯田――柳永《破阵子》词中有“露花倒影”句;

“张孤雁”――张炎《解连环・孤雁》;

“红杏尚书”――宋祁(工部尚书)《木兰花》“绿杨烟外晓春寒,红杏枝头春意闹”。

(2) 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王安石称“王临川”;“杜工部”(杜甫),“贾长沙”(贾谊);“王右军”(王羲之);汤显祖称“汤临川”;康有为,广东南海人,称“康南海”;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人称“孔北海”;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人称“顾亭林”;清代民谣“宰相合肥天下瘦”说的是李鸿章(合肥人);“司农常熟世间芜”则说的是常熟人翁同,时任户部尚书。

(3) 以封爵、谥号为号。如:诸葛亮封武乡侯,人称“武侯”;岳飞,谥号“武穆”。

上一篇:现代文阅读六意识 下一篇:大美无言(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