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城玉庄滑坡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

时间:2022-06-27 08:14:32

河南商城玉庄滑坡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

摘 要:通过对河南商城玉庄滑坡应急勘查与治理,查明滑坡体形成机制范围、类型,分析发展趋势;找出滑坡形成的条件和作用因素、滑坡的受力状况、滑带的强度变化规律、滑坡的破坏模式、发育阶段及其稳定性,计算滑坡体的推力,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方案。

关键词:玉庄滑坡特征 稳定性 成因机制

中图分类号:P6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8-128-02

1 引言

河南省地质构造复杂,自然地质作用、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滑坡等地质灾害较发育。商城县玉庄滑坡为其中具代表性的一个,该滑坡稳定性较差,仍有滑动的可能,对双椿铺镇三教洞村玉庄组村民居住地和三里坪-匡店公路构成了严重威胁,被商城县人民政府列为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通过详细的滑坡工程勘察及密切的位移监测,多角度论证判定滑面的位置,分析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防治方案。

2 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

滑坡区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处于灌河支流一级阶地的北缘。地势由东而西渐次降低,山坡东南处分水岭最大标高为205.0m,西部坡脚处标高为150.0m,高差55.0m。区内山坡平均坡度32左右V部有接奖立的灰陡坡_叮5m,靠近分水岭的坡顶位置坡度相对平缓。山坡中部有2-3级缓坡平台,宽度10-20m,上面有雨水冲沟和零星分布的风化基岩块体。勘查区的南部有3条纵向的沟谷,从坡底延伸到分水岭位置,成为大气降水的汇集部位。山坡脚下是双椿铺镇三教洞村玉庄组村民居住地和三里坪―匡店公路。由于房屋和公路修建过程中挖方削坡,导致坡脚处均有近乎垂直的陡坎,临空面高度1-3m。

滑坡区附近出露的主要地层有:新元古界震旦系-青白口系三川组、南湾组、煤窑沟组并组(Qn-Zs-m),岩性为灰白色白云石、大理岩、含炭质白云石英片岩及薄层石英岩;中生界石炭系上统胡油坊组、杨小庄组并组(C2h-y),岩性主要为灰色厚层变钙泥质粉砂岩、变云母长石砂岩、砂砾岩,局部夹白云岩、灰岩透镜体;新生界第四系(Q),分布于边坡地带,下部为紫褐色粉质粘土,中部为棕黄色粉土,上部为灰黄色含粘土粉细砂。

滑坡区内地质构造简单,附近没有发现明显的构造断裂,区内地层出露有石炭系胡油坊组微风化泥质粉砂岩、强风化泥质粉砂岩、第四系坡积物。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01),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区。

滑坡区属亚热带半湿润半干燥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气温15.4℃,最高39.3℃,极端最低气温-20.5℃,多年平均蒸发量1674.4mm。多年平均降水量1225.9mm,最大1705.8mm(1982年),最小649.9mm(1966年),降水主要集中在4~9月,占全年的73.8%,日最大降水量259.6(2004年8月14日)mm,时最大降水量62.2mm(2004年8月14日15:20~16:20)。降水在空间分布上不均匀,由南向北逐渐减少,最北部与最南部降水量相差近500mm。滑坡区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基岩裂隙中的裂隙水,属于潜水类型,局部具承压性。含水层主要为石炭系胡油坊组地层,岩性为泥质粉砂岩、石英砂岩等。地下水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由东南部山坡分水岭处自东向西通过基岩裂隙径流,排泄方式是在西部坡脚以下降泉形式排泄进河流和人工取水开采。

3 滑坡区发育特征

3.1 滑坡形态

滑坡所在区北部和中部地形坡度变化大,地表基岩出露较多,残坡积层薄,潜在滑坡以发生浅层基岩滑坡为主,这种浅层岩质滑坡边界受岩石节理裂隙控制,平面形态呈圈椅型或扇形。滑坡区南部坡度总体较缓,潜在滑坡以发生残坡积层土质滑坡的可能性较大,这种滑坡受残坡积层分布情况控制,平面形态呈舌型或长条形。东西方向坡长40-140m,南北宽度约320m,山坡总体坡向245=韭叮左右m层残坡涣和强风秽质粉砂岩层厚度裕6-4.2m,方量约57600m3,属于小型滑坡。

3.2 滑动带和滑床的特征

(1)1#滑坡的滑动带和滑床特征。

经勘查,玉庄组1#滑坡的滑动带位于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和微风化泥质粉砂岩之间。岩性是泥质粉砂岩中的泥岩夹层,厚度约100mm,属于软岩类,节理裂隙发育,呈强风化状。1#滑坡的滑床岩性与滑体岩性相同,亦为中厚层状微风化泥质粉砂岩,有节理裂隙发育,表面有滑体滑动留下的划痕(见图1)。滑床埋深较浅,滑动时平均深度约2m,目前滑坡体已被清理,局部滑床已经出露在地表。滑动带和滑床发育有构造裂隙,产状与滑体相同,与层面一起构成赋存和运移裂隙地下水的通道。

(2)2#滑坡的滑动带和滑床特征。

根据勘查,玉庄组2#滑坡的滑动带位于坡积物和风化泥质粉砂岩之间,岩性属于粉质粘土,厚度100mm左右。根据探井勘探资料,粉质粘土,棕红色,稍湿,硬塑状,层厚0.4m。该层土是相对隔水层,入渗大气降水容易在此汇集,土层遇水后物理力学指标降低,容易造成蠕动和滑动现象。玉庄组2#滑坡的滑床是风化泥质粉砂岩,灰褐色,灰色,强风化,多组节理裂隙发育,呈大块状和层状。目前,大部分滑床已经出露在外,在其表面可以看到滑坡过程中滑坡物和滑床摩擦形成的划痕(见图2)。

4 滑坡区成因机制分析

4.1 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因素、岩层的因素、水文地质因素、诱发因素、植被因素。

(1)地形地貌因素。

潜在滑坡区的微地貌单元属于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区内丘陵剥蚀及风化作用明显,风化层厚度0.5m-3m不等。地形上形成一些地段的陡坡,坡角55°~60°,局部甚至接近垂直,形成3-5m的临空面。在长期的重力作用下,坡体表层的残坡积层和风化砂岩层仅保持着脆弱的平衡状态。

(2)岩层的因素。

山坡局部残坡积层和强风化基岩层较厚,结构疏松,物理力学性质差,抗剪强度低。岩层倾向和坡向接近顺层,局部有泥岩软弱夹层存在,而且张拉性节理裂隙发育,有2组控制性节理裂隙切割深度大,易形成有边界的滑体。

(3)水文地质因素。

坡体表层节理裂隙发育,透水性好,大气降水入渗后,裂隙成为其径流的通道和短时赋存的空间。下部微风化泥质砂岩透水性差,是相对阻水层面,地下水在此汇集,软化风化层底部泥岩夹层,使上部岩体沿微风化岩面滑动。

(4)诱发因素。

潜在滑坡区大气降水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4~9月,占全年的73.8%,日最大降水量达到259.6mm(2004年8月14日)。下渗雨水使岩土体长期处于饱和状态,泥岩夹层软化,抗剪强度降低,在暴雨动水作用下,岩土体容易变形滑动。这是诱发滑坡的自然因素。

公路建设和农民盖房削坡挖方,造成坡脚一定高度的垂直临空面,改变边坡原有的应力平衡状态。挖方时采用机械和爆破手段,扰动山坡岩体,使原有的裂隙面和节理缝隙贯通。这些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破坏了斜坡原有的稳定状态,这是诱发滑坡形成的人为因素。

(5)植被因素。

勘查区山坡上植被普遍比较发育,当地农民在山坡上种植大量茶树、板栗树等农作物。由于植物的根系作用,容易造成残坡积层和强风化泥质砂岩松动,进而形成大气降水下渗的孔隙和通道,不利于浅层岩土体稳定。

4.2 滑坡破坏模式

山坡上的残坡积层成分以粉土、粉质粘土为主,结构疏松,含较多孔隙;强风化泥质粉砂岩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局部夹有薄层泥岩。这两层均透水性较强,而下部微风化泥质粉砂岩工程性质较好,透水性差。

雨季,大气降水沿残坡积层孔隙垂直下渗,透过残坡积层在基岩表面汇集,坡积层底部土质饱水,抗剪强度急剧降低。上部岩土体在水流作用下沿岩层面向下蠕动,最终完全失稳,形成浅层泥质滑坡和坡面泥水混流。

强风化基岩层裂隙发育,局部坡段的岩体被切割严重,大气降水沿裂隙下渗,在微风化泥质砂岩面汇集,并沿基岩面向下流动。强风化层底部的泥岩夹层在水的作用下软化,抗剪强度指标大幅度降低,蠕动拉裂变形后形成滑带,上部岩体受两组节理切割后脱离母岩,最终导致滑体沿微风化基岩面下滑,形成浅层岩质滑坡。

综合上述分析,商城县双椿铺镇三教洞村玉庄组潜在滑坡均是浅层滑坡。可能失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滑体前部是一个临空面,蠕动变形后对后部滑体部分失去支撑,滑体也产生相应变形,从而导致后缘产生大的张拉裂缝。随着裂缝逐步加深,纵向延伸,暴雨季节在动水作用下产生滑坡。因此,按照滑坡受力状态,潜在滑坡也属于拉裂牵引式破坏模式。

5 滑坡防治工程措施

依据滑坡基本特征、影响因素及破坏模式,结合Ⅰ#、Ⅱ#滑坡体发生的范围、危害性和治理工程的需要,玉庄组10户(43人)进行搬迁并治理的防治措施。设计的挡土墙结构,挡土墙高5.500m,地面以下2.000m,地面以上3.500m,挡土墙顶宽2.100m,挡土墙底宽5.0595m,挡土墙布设上下两行排水孔,行间距2.000m,同行排水孔孔间距2.000m,上下两行排水孔水平孔间距1.000m,长133m。在滑坡体后缘设置截水沟,将坡体后缘东侧滑坡体以外的地表水截流而引入南北向的排水沟中。

6 结论

(1)根据滑坡勘查中钻孔、探井、探槽及原位测试等手段,综合位移监测成果,对滑动带和滑床位置以及 贯通状况进行印证。

(2)玉庄滑坡拉裂牵引式浅层滑坡,滑体前部是一个临空面,蠕动变形后对后部滑体部分失去支撑,滑体也产生相应变形,从而导致后缘产生大的张拉裂缝。依据蠕滑-拉裂-破坏模式,进行搬迁并治理的措施。

上一篇:循环水系统运行方式优化 下一篇:浅析高等数学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