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的审美特征及价值调适

时间:2022-06-27 06:17:57

网络文学的审美特征及价值调适

摘 要:网络文学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带给读者崭新的文学体验,但仔细品读后便发现其价值偏离亦不能忽视。在审视网络文学发展现状和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分析研究网络文学具有的自由化、平民化等审美特征及价值偏离因素,并对其价值调适路径进行初探。

关键词:网络文学 审美特征 价值调适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8-0092-02

作者简介:李舒格(1992―),女,河北保定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美学。

在数字阅读日常化的今天,网络文学已形成较大的阅读市场,正在创造新的文学美学,并对文学本身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由于网络文学 “出身”、业态等特殊性,其审美特征中暴露出的价值偏离已引起业界关注,若不能做相应调适,将难以持续健康发展。

一、网络文学的发展及文学审美意识形态

(一)网络文学发展迅猛

数字阅读从台式电脑到移动客户端,正在成为民众的阅读习惯。2013年全国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较2012年上升9.8%,网络文学活跃用户已达4.3亿人,注册200多万人、市场年收入40多亿元。[1] 从单纯售卖文字版权,到辐射影视、游戏、动漫等多个行业,实现全版权开发,网络文学已逐渐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大有高速发展之势。

(二)文学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双重性

文学具有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双重性质,是一种交织着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公益与功利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文学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文学通常保持自身的审美风貌,但却无法超越现实而升入纯审美的境界,时常在直接的审美风貌中呈现间接的社会属性。现实中“生活审美”和“文学审美”存在较大差异,“生活审美”对新时期文学审美主导范式产生了很大冲击,使网络文学感染了浓厚的消费主义气息。显然,在这种所谓的个性化审美背后,隐藏着典型的物欲诉求和价值偏离,应引起我们的警觉。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标准可概括为:第一,作品观点是否符合法律、伦理道德规范,是否传播“正能量”;第二,“艺术源于生活”,作品内容是否真实;第三,作品思想是否深刻,深度挖掘人类情感和社会发展;第四,作品形式是否优美,包括思维逻辑的清晰严谨、语句的精彩流畅、声韵的节奏美等。真正成功的文学作品总是善于把隐秘的社会意图掩藏或渗透在审美意境中,并赋予审美意境以多重读解和诠释,能够带给人“悦耳悦目”的,进而达到“悦心悦意”乃至“悦志悦神”的审美境界,这才是文学审美真正的价值诉求。

二、网络文学的审美特征

在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作用下,网络文学的审美特征呈现为真实、通俗、动态、趣味,同时也掩藏、交织着与文学审美标准不符的价值偏离。

(一)自由化的真实审美

网络文学在创作伊始并不带功利性,其匿名创作的形式不仅满足保护隐私的需要,也给予人们自由言说真实想法的平台。另外,受众在阅读中也可以发表真实的评价,读者真实的反馈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作者对作品不断完善、创新,提升了作品的真实美。

(二)平民化的通俗审美

网络文学作者多来自平民阶层,因非文学专业、社会阅历浅、写作经验少的局限,创作题材主要为社会百态、伦理情感等,使得网络文学真正成为大众文学,进而吸引更多读者,为全民阅读、全民参与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网络文学出现了泛娱乐化的倾向,常文字轻浮浅薄,缺乏历史厚重感,有学者认为“工具的变化会带来文体文风的变化,书写越容易,文字也会越来越‘水’”。[2] 真正能赢得读者青睐的、有思想深度的作品则鲜见。

(三)互动化的动态审美

网络文学中作者与读者的交互跟帖、在线阅读与即时感受等动态模式打破了传统阅读方式,作者在线解说,读者随时参与,甚至同作者一起创作,这种双向、交互式的审美特征实现了新的自由平等。

然而,这样的互动模式常是文学网站为了提高作品数量、网站流量、增加商业价值的一种手段,造成网络文学审美价值日益低下,可谓是“快时代”与“浅文化”的写照。

(四)娱乐化的趣味审美

网络文学往往追求的是瞬间愉悦、,大众娱乐性是其迅速繁荣的原因之一。网络用娱乐化的情节和语言宣泄社会竞争压力、自嘲现实生活的无奈,表现出网络文学的趣味审美。然而,在当今 “娱乐至死”的时代,过度娱乐则会过犹不及,一味哗众取宠、标新立异、颠倒是非,甚至恶搞经典、篡改成语诗词等做法在网络文学中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更会给青少年成长和其价值观形成带来“负能量”。

三、网络文学的价值调适

网络文学似一株幼树,在快速生长中会出现养分不足、斜生、徒长等现象。网络文学应强化文化消费的精神性,挖掘文学的美学内涵, 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美”。

(一)创作主体应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创作主体是否以审美态度对待创作对象、以创造审美价值为主要目的和根本任务,是创作主体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关键。

1.坚持“真善美”导向。用心感悟生活,把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精品奉献给读者,以自己的美学理想带动美流的形成,并影响市场和社会。

2.传统文学转型介入,创造出更多坚守文学理想、具有时代文学美感的网络文学作品。

(二)读者应培养正向阅读情趣

网络文学读者多为35岁以下的青年人,因此,着力提升读者的文化品位,培养注重审美追求的消费主体,使品鉴文化精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1.坚守教育阵地。将网络文学作品鉴赏内容纳入学校教学,开展美文欣赏、五四诗会、名家讲座等活动,使青少年擦亮眼睛,加强文学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此,教育部门、网络文学网站、学校、社会都肩负责任,且大有可为。

2.提高审美鉴赏力。建立全民阅读服务保障体系,将优秀文学作品延伸至互联网,聘请文学评论专家在手机客户端实时更新书评,让读者与专家互动交流,提高群众审美鉴赏能力,形成自觉追求精神性享受的消费习惯和文化消费市场。

(三)网络文学应营造健康环境

国家新闻出版部门提出,“要把数字出版打造成新闻出版业的生力军,从以数量增长为主转变到以提高质量为主的发展轨道上来。” [3] 数字出版因具有主体多元、产品多样、产业链长等特点,使监管工作面临新挑战。

1.营造网络建设良好氛围,使网络作家更好地创作出具有“时代美学”特点的佳作。

2.强化网站和网络作家监管,加强网络文学网站编辑队伍建设,把好“出版关”。

总之,我们只有弘扬时代主旋律,坚守“真善美”的文学审美原则,适时调适审美偏离,提升审美价值,网络文学才能更好地为大众服务,走上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国作家协会.2013中国文学发展状况[N].人民日报,2014-04-22(15).

[2]陈村.网络两则[J].作家,2000,(5).

[3]孙寿山.在新起点上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健康繁荣发展[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04-17.

上一篇:应用文写作模块教学在体育行业技能培训中的应... 下一篇:主打 “记忆效应”混合硬盘的优势与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