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后现代主义

时间:2022-06-27 04:56:13

物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后现代主义

摘 要: 后现代主义排斥“规范性、绝对理性及确定性”,倡导“多元性、开放性及不确定性”。作者结合教学案例,在物理教学中从教学模式、内容、观念上体现这一思想。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物理教学 开放性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达到鼎盛,是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也是对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批判和继承,成为西方学术界的热点和主流,在批判和反省西方社会、科技、哲学和理性中形成的一股文化思潮。从70年代开始,教育家采用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方法,对课程研究领域以“泰勒原理”为核心的传统课程理论进行系统的批判与反思,用新的价值观和新的理论视角理解课程本质,建构新的课程概念体系。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正是坚持后现代主义教学观,把后现代主义作为基础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其作用日益显现。

后现代主义否定科学知识的绝对权威性和客观真理性,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的教学观、学习观和知识观进行批判和解构,揭示其意思形态的隐蕴和不可回避的主观性。后现代主义者主张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成是学生向学习文本质疑、批判及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在具体情境中学生整个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去体验、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学生身心多方面需要发展和实现的过程,反对以强化、记忆为中心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只关注智力、认知因素的学习理论,主张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与对话动态推进教学过程,反对严格控制式的师生关系和模式化的教学过程观。

“非哲学”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否认永恒不变的知识基础,提倡多元化、异质性、多视角、开放性的思维模式,因此,后现代主义的课堂应该是开放性。它不仅是教学模式的开放,而且是教学内容的开放,更是教学理念的开放。教师应该在日常的物理教学中体现这种开放性。

1.开放性的教学模式

后现代主义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体现相互协商,强化过程教学,致力于行动研究,善于营造民主氛围,注重师生互动,共享教与学的“控制权”。然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中心,尽管新课程改革倡导“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要想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不容易操作。为了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教师经常采用提问、讨论、演示实验等形式,看上去很热闹,好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这种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

后现代的教学模式完全是开放性的,学生自主探究是课堂活动核心,教师参与程度较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动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譬如,我在进行《气体的压强》教学时,先创设情景,让学生感知空气的存在,体验大气压的存在,并通过多角度系列演示实验,估测大气压的数值,让学生了解大气压的产生原因,深刻理解大气压的变化因素。随后以“体验大气压的存在,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及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为中心问题,给学生安排本节课的任务,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讨论交流研究方案,确定具体步骤和方法,以及需要用到哪些实验仪器,写成书面材料,由实验员根据小组要求,现场发放实验仪器,随后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方案,展开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在整个过程中,我也参与其中,和同学们一起制订实验方案,确保实验方案的严密性和试验过程的安全性。

结果出乎我的预料,学生设计出不同的方案,他们从呼吸感知空气的存在,到用一系列有趣的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到分析实验中如何显示大气压的存在,解释实验现象。在此基础上,把实验当成载体,认现象为模型,设计测定大气压的方案。学生不停地提出新问题,不停地修改实验设计,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交流讨论,形成一套完整的学习程序。杜威、布鲁纳、皮亚杰等从课程理论中的开放性出发,引出课程系统开放模式。“这一课程是转变性的或以过程为导向的”。他们认为后现代主义基于实用主义的怀疑,把“心照不宣”的理解置入怀疑领域,“寻找对主体与客体、课程与人、心灵与肉体、教师与学生、我们与他们等进行折中的但却是局部的整合。这一过程是协商的而不是预定的,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是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被发现的”。只有探究才能获得解放,即创新能力的解放。

2.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后现代主义挑战理性的权威地位,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现代社会中人类所追求的绝对真理和终极价值,不存在任何指导我们的中立的、永恒的、超越历史的知识基础。这就要求物理教师解放思想,敢于承认新发现,接受新理论,打破陈规,能认识到没有固定的一定正确的理论基础,才是科学的态度。

教师应锻炼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善于创设问题情境,特别是悖论的教学情境或有争议的物理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让他们能够对现成的结论及传统观念持分析鉴别的态度,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逐渐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譬如,讲解高一物理“功率”时,我创设下述悖论教学情境让学生分析讨论: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前进,若汽车所受阻力不变,当牵引力增大时,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加速度越大,汽车的速度也不断增大。有人提出相反的观点:汽车发动机的功率一定,根据功率公式P=Fv推断,当牵引力增大时,速度应当减小。试讨论哪一种分析正确?要求学生既能依据常规,运用原理、原则,思考和解决问题,又能灵活地运用已掌握的方法和知识,质疑求异不盲从,对前人积累的知识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对现有定论的质疑和批判,并不是否定主义。否定主义的否定是绝对的排斥,简单地说“不”,而后现代主义中的否定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辩证的否定”,它是对“夜郎自大”的排斥和对开放性思维的倡导。

3.开放性的教学观念

后现代课程是一种转变性课程而非传递和转移性课程,是建立在实践性基础之上,在实践中发展的。教与学的问题要善于从实际出发,不要被现有的理论观点所束缚,在回归性反思中,加强对社会责任感。

譬如:讲解“静电理论”,物体经过摩擦以后,要么失去电子成为正电荷,要么得到电子成为负电荷,电子得失总数相等,即有得必有失。我创设情境,结合生活实例将“有得必有失”的观点融入到德育教育中,告诉学生这种规律在生活中同样存在。譬如,当你恃强凌弱,出口或动手伤人时,表面上看你很风光,有面子,自我感觉良好,但不知不觉中失去对别人的亲和力,失去他人对你应有的尊重。由此让学生懂得社会与自然法则的规律是一样的,对科学的正确认识与正确的人生观相呼应。

在后现代课堂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促进人对人的关心和人对自然的关心,最终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外部环境之间创立一种和谐的自然关系。当然,在后现代课堂中探究活动是首要的,但并不是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斥的课堂就是后现代的课堂,最重要的是思维的流畅中渗透着对多元性世界不确定的认识。

但从另一方面讲,后现代观对所有普遍存在的事物过度怀疑、批判、解构和对偶然性、不确定性等方面的过度推崇,在给人们带来新奇、兴奋的同时,也让人觉察到其偏激和否定性的问题,失去其自身存在的基础,削弱了对现实世界教育变革的可能性和作用力度。

参考文献:

[1]陈利民.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审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4).

[2]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综述 下一篇:先声夺人,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