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梨圆后背交椅的设计分析

时间:2022-06-27 02:52:34

黄花梨圆后背交椅的设计分析

【内容摘要】文章选择黄花梨圆后背交椅为研究对象,从设计艺术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黄花梨圆后背交椅的设计原理、结构设计、材料工艺、设计文化方面的探讨,揭示中国传统设计遵循“功能是设计的核心价值”的设计原则,进而期望对当今的设计艺术有所启迪。

【关键词】黄花梨交椅 艺术设计 案例分析 文化价值

一、案例概述

交椅,为硬木家具,罗圈状靠背扶手椅。交椅,亦称胡床,原为中国古代马上民族的用具,它是外来物品汉化的产物。通常被认为是从席地而坐向椅坐的转变。因其两叉的特点,遂称交椅。本案例交椅(图1)为16世纪制作的黄花梨圆后背交椅,框架部分用黄花梨木榫接而成,椅面软屉以丝绳编成。其长69厘米,宽46厘米,高98厘米。 藏于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二、设计原理分析

交椅,据资料考证,起源于古代的马扎。马扎又源自古代少数民族的“胡床”。交椅的设计主要出于功能考虑,交椅的结构是前后两腿两两交叉,交结点做轴,上横梁穿绳代座,可以折合。由于它可折叠的特性,携带和存放十分方便,不仅可在室内使用,外出时还可携带。由于交椅的这种特性,宋、元、明乃至清代,皇室贵族或官绅大户外出打猎、巡游,都带着这种椅子,以便主人随时休息。

从整体看,黄花梨圆后背交椅的椅身采用框架式结构,4条倾斜的腿两两交叉与贴地横材立面结合形成了4个支点。因此,椅身从侧面看由多个三角形组成(图2)。由于三角形的结构最为稳定,因此使用时安全性就高。交椅在整体结构的设计上满足了使用者对于稳定性的需求,在细节上又人性化地根据人机工程学原理满足使用者舒适的需求。交椅最引人注目的构件是椅圈,椅圈曲线弧度柔和,增加了舒适度。椅圈延伸至扶手,扶手采用“S”形造型,有效缓解了使用者双手放置于扶手上的紧凑感。交椅的设计还具有重力的多点分散原理,整个交椅共设计有椎、大腿、胳膊、双脚、臀部等8处着力点,能将人体重力分散开来。使用者坐于椅子上,靠背和两个扶手都起到了重心分散的作用;双脚踩在踏床上,又增加两个受力点;臀部坐在有弹性的坐面上,则增加了一个受力点。这样多个着力点的设计方法不仅可以分散人体对椅子的压力,增加椅子使用的寿命,而且可以满足使用者的舒适感(图3)。

三、结构设计分析

交椅以造型优美流畅著称。它的造型可分为四组(图4)。①

第一组为交椅的靠背部分。它由椅圈、靠背板两部分组成。交椅极其注重人体尺寸和曲度的合理性。本案例交椅的椅圈曲线弧度柔和自如,俗称“月牙扶手”,制作工艺考究,由五节榫接而成。椅圈的粗细大小、圆弧弯曲、倾斜高低无不合度,与其他构件相匹配,堪称完美。靠背整体呈弧形,与人体背部曲线相一致。这种曲线造型也可以增加椅子的容积率(图5)。古代人们的服饰都是比较宽大繁琐的,这样的设计可以避免衣饰的褶皱。椅圈和靠背的曲线造型使得交椅更具整体感,也提高了使用者的舒适度。

第二组为交椅的扶手部分。它由扶手、金属柱、鹅头枨三部分组成。扶手处呈“S”形,置于交椅坐面的两端,与椅圈融为一体。扶手上端的弯曲程度不明显,其长度与我们肘关节到腕关节的长度大致相同;而扶手出头那部分弯曲程度明显呈卷曲形,有利于人体手腕的放置,呈放松状态。鹅头枨的设计巧妙,其造型与“S”形的扶手相呼应,亭亭玉立,典雅而大气。两部分金属柱都起支撑作用,承托椅圈的重力。②

第三组为交椅的坐面部分。它由椅盘横材和软屉两部分组成。椅盘横材有两根,相互平行大致固定出了坐面的形状。两横材是之间由麻或藤等编织而成的软屉,这种柔软的材料使得坐面舒适而具有弹性,使用者可以随着自身的重力自然下陷,有利于臀部的肌肉放松。并且此类材料透气性好,有利于人体的排汗,保持坐面干爽,衣饰也不会起静电。

第四组为交椅的主要承重部分。它由两根后腿、两根前腿(下截)、两贴地托子、踏板等组成。前后椅足都是圆直木,有利于将使用者的压力分散传导于地面。下身前后椅足呈交叉状,故得名交椅,这也就是交椅名字的由来。正是这个结构设计,受力点在中心部位,就是两叉之处,所有的力量都在这个交叉轴心上。椅足不是直接与地面接触,由托子作为间隔;受力面积大,这样就加强了椅子的稳定性。踏板置于两前腿中间,既可翻转,又能卸下。使用者既可以在身体坐直的时候踏在上面,又可以在姿势慵懒之时踩紧踏板支撑身体的重量。③

四、材料工艺分析

本案例黄花梨圆后背交椅的主体构件是采用黄花梨高档木材制作而成的。黄花梨,中文学名降香黄檀,别名海南黄花梨、海南黄檀。黄花梨为明清硬木家具的主要材料,其木色金黄而温润,木材纹理细腻而密实、香气宜人。由于黄花梨特殊的自然纹理。在圆后背交椅设计过程中就巧妙地利用了这一质地,保持木材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另外,黄花梨的木性极为稳定,不管寒暑都不变形、不开裂、不弯曲,韧性极佳,适合塑造各种异形家具。而且手感温润,冬天触摸黄花梨家具没有冰凉感。

本案例黄花梨圆后背交椅的座面多以麻索、皮革或藤一类的软性材料所制。麻纤维有其他纤维难以比拟的优势,具有良好的吸湿散湿与透气的功能,传热导热快、凉爽挺括、出汗不贴身、质地轻、强力大、防虫防霉、静电少、织物不易污染、色调柔和大方、粗犷、适宜人体皮肤的排泄和分泌。那时的达官贵人所穿的衣服多是绫罗绸缎,用麻这一特性的材料作为坐面不易起静电。

本案例交椅由五节榫接而成,下由8根木棒交结而成,交结关节处,多以金属件固定。椅圈是弧形短材的结合,圈的组合施用楔钉榫。足椅是圆材,则托子是方材,圆材和方材的接合,用了格肩榫的做法;并且用了大格肩,两边均有榫肩,故不易扭动,坚固耐用。同时足椅和托子也是横、竖材“丁”字形接合,并且用了通透榫;虽然没有半透榫那样美观,但是坚固耐用。交椅的角牙不光起到装饰作用还起到了固定作用,而本案例交椅的角牙采用了一边留榫,一边裁榫的做法,与鹅头枨贴合。每组前后椅相交之处打一洞,成为交点轴,用轴钉固定;并用护眼钱起加固作用。交椅的踏板带有托泥以增加稳重感。④

五、设计文化分析

交椅是中国传统起居方式改变的开端。自唐之前,中国古代起居里是没有椅子这种说法的,直至唐朝胡人的胡床流入继而改变了起居方式。而交椅就由马扎演变而来,通常被认为是从席地而坐向椅坐的转变,圈椅也是由交椅演变而来的。在交椅进入厅堂时,它的交叉折叠的椅足已失去了原来野外使用的功能,于是有人将它改成常规椅子的4条直足,这便成了“圈椅”。在交椅的结构上还能看到建筑的影子。交椅的叉呈现出的三角形态与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态胜似。⑤

中国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等级制度,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交椅不是任何人都能坐的,它是帝王贵族的用具,坐交椅乃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因此就有了“天下第一把交椅”的说法。

交椅不仅蕴含着人文气息,还具有武将的洒脱。椅圈的曲线和其他的结构曲线都在诉说着中国古代文人的内敛、含蓄与高雅。

从黄花梨圆后背交椅的案例分析中可以得出,无论是交椅的可折叠,还是它的方便携带,都遵循了“第一功能”,就是供人坐,供人休息。由此,我们深感到中国传统设计遵循了“功能是设计的核心价值”这样一个原则。

注释:

①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228.

②伍嘉恩.明式家具二十年经眼录之六 椅类续一[J].紫禁城,2009(2):62-67.

③董伯信.中国古代家具综览[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17-319.

④⑤王琥.中国传统器具设计研究(卷3)[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285-286,290.

作者系江苏大学艺术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设计专业水彩画教学思考 下一篇:探析中国电视节目的成功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