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原本是畏途

时间:2022-06-27 02:48:34

多年前,学生的一个课堂提问把我给当场噎住了。

当时我们的话题议到了传统文人的结局大抵不妙,唐宋以下,都离不开一个“贬”字。

然而有同学表示异议,她站起来说,老师,我怎么就觉得当时的朝廷特有温情,所谓的“流放”简直都是“火线提拔”和“公费旅游”的高级黑。比如白居易,一个不小心就流放九江,多么浪漫哦。再次流放居然直奔“天堂”苏州,后来干脆流放到更大的“天堂”――杭州,多少人向往的地方哎。坡呢,一贬就贬到了“天堂”――又是杭州,后来流放的湖州、黄州也不差,“猪肉贱如泥”呢。柳宗元差些,一贬就是广西柳州,但柳州是出了名的“山清水秀地干净”。其他的,刘禹锡一贬就苏州,王昌龄一贬就金陵,韩愈贬到了潮州,张九龄贬到南昌、荆州,晏殊一贬就是皖南宣城,范仲淹一贬就是饶州……您倒说说,上面那些地方,哪个不是鱼米之乡、旅游胜地?我们私下里议论的是,不是文人在装,就是朝廷在装。换了我们这些西北小地方来的,还求流放呢!

我听了一时语塞,想起了当年的灞桥伤别,凡去江南的都在此设宴哭别,好像一去就等着报丧似的,韩愈还没到潮州,就关照侄子“好收吾骨瘴江边”了,比照大量歌颂江南的诗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于是课堂上胡乱搪塞了几句,下了课,找裘沛然裘老请益。

裘老那日病重,不能多言,听了一笑,只点了一下就让我如梦初醒:杜甫不是有一首《梦李白》吗:“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是了,“瘴疠地”。江南以前的确是畏途,甚至是“炼狱”啊!瘴疠,指中国南方山林间湿热环境下多种疾病的总称,多数情况下指疟疾与血吸虫病。

一过长江的感受,首先是蚊子极多。南宋以前江浙一带沼泽无数,金兵过了江,就算打得过人也打不过虫。所谓“江南蚊蚋响如雷”,蚊子多了疟疾必然多,这疟疾在当时就是不治之症。那时的人哪知道什么“疟原虫”呢,北人乍到江南,差不多还来不及嗟叹“春风又绿江南岸”,就倒也;曹操八十万大军一到江南,就一半“倒也”,史籍称“时疫”,流行病。经查曹军是七八月份陆续抵达荆江沿岸水网地带的,两个月后集体大发作,军中死伤狼藉,其发病窗口期恰恰是符合疟疾的,彪悍的军汉尚且如此,文弱之士当然是难怪“无消息”了。

其次是血吸虫。这厮,不要说北人毫不知晓,就是南人也不知道究竟,因为看不到啊,碧清的水域,一下水,就缠上了,古人称为“蜮”或“蛊”,可在水中杀人于无形之中。曹操军队的崩溃也有说是因为从陆战转为水战,大规模感染血吸虫病所致,眼见肚子一天天地鼓起整个人都不好了,最终骨瘦如柴地死去。

两种恶疾,尤其是疟疾,长江以南遍地都是,你中药,哪怕是含青蒿素的中药,吃下去一吨也无济于事的。只有把水排干了,才能根本地遏制,南宋以后,江南土地被大规模地开发,其势头才被狠狠地打了下去。

所以,南宋以前的苏杭抑或金陵、湖州、宣州、荆州都是表面繁华而暗中坑人的险地,用来惩戒被贬的官员,不正好吗!

(摘自《新民晚报》 图/张文发)

上一篇:陪上帝喝酒,和天使下棋 下一篇:消防监督检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