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只为不悔

时间:2022-06-27 01:08:10

如果把歌词创作当作一个行当来看的话,沉浮其间的人不在少数。有人以它沽名,有人拿它牟利,而有人却把它当作一项事业来认真对待。他的创作不是水上浮萍,随波逐流、无所依托,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他的作品自成格调,或雅、或俗,有大江东去,也有小桥流水,特点浓郁,个性鲜明。他的选材颇为严谨,不是来自传统的文化瑰宝,就是来自民间的乡音俚谣。戏曲、曲艺、民歌无所不有涉猎。他就是词作家刘麟。日前,笔者来到刘麟家中,就歌词创作问题请教刘老师。

思想

刘麟坦言,歌词创作首先要有思想。如果一位词作者创作的歌词没有思想内核、精神内涵就容易陷入风花雪夜、无病的藩篱。中国古代文人讲究“文以载道”,尽管现在不一定过分强调,但是词作者应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给听众所要表达的思想,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尽管不要“载道”但也要“明义”。

其次,歌词创作中容易产生同类型体裁跟风,导致词作缺乏个性。刘麟说这也是思想问题,是歌词创作的大忌。改革开放之初他写了一首歌词《刮春风》,主题反映改革开放,歌词中他没有反复运用改革开放这样直白、落俗的词汇,而是运用一种艺术性的手法,使用很多民间形象化的语言来表现需要表达的内容。再如《为祖国干杯》,刘麟在写作时没有将大而空的词汇叠加在一起,而是在歌词中集中抓几个意象。太阳是金杯,月亮是银杯,黄河是热情的酒杯,长城是团结的酒杯。尽管歌词中没有出现任何祖国万岁等口号式语言但通过这些意象自然而然的将祝福祖国的感情表现出来。“将人人都知道的情景、事物运用人们意想不到的意境表现出来是词作者应孜孜以求的境界。”

特点

最初学胡的刘麟在多年的器乐和声乐实践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进入作词这个更加自由抒情的领域后使他如鱼得水,找到了自己情感的最佳表达方式。《走进春天》、《一丛山茶花》、《满江红随想》、《母亲河》、《遍插茱萸少一人》等美作频频而至。可是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种根对泥土心有所归的渴望让他沉思。终于,在他天命之年把脉到了自己生命的兴奋点。那就是在中国民族声乐这一领域潜心耕耘,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中国传统艺术里添加更丰富、磅礴、豁达的因素。此后,《孟姜女》、《木兰从军》、《牛郎织女》、《昭君出塞》、《渔州唱晚》等民族声乐佳作纷至沓来。刘麟说,民族声乐艺术在当前即将被年轻人所淡忘,我要做的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一座桥梁,赋予它新的生命。使中国传统艺术精品能够继续延续下去能够让更多的现代人接受。

生活

几十年来,刘麟采风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在天山脚下,刘麟曾在草原牧民的毡房里,听阿肯弹着冬不拉,歌唱民族的史诗;在南海之滨,曾随着捕鱼的船队出海撒网,品尝渔家生活的甘苦;在东海前哨,曾接受海防战士在几十米高的浪峰上行的神圣军礼;在西南边寨,曾带着傣家泼水节的祝福,披着白族三月街的风尘,在苍山洱海间捕捉风花雪月的情韵;在黔东南,曾聆听侗家木楼里悠扬的琵琶歌,吮吸着民族文化丰润的滋养;在北国农村的场院里、在农家的热炕头上,曾闻着关东烟的清香,记录着原始状态的夯歌号子和民谣俚曲……所有这些经历都伴随着他的艺术创作。回首往事,使他堪以的是在这些难忘的时光里,都有他用歌词留下的印迹。

技巧

谈及歌词创作技巧刘麟说,首先,词作者一定要懂音乐,学习音乐。学习音乐不要浅尝辄止,要深入进去,非常熟悉音乐的表现手段。例如:《孟姜女》原本是一首在民间广为传唱的民歌,他在创作时考虑既要保持原有传统,又要有发展。因此,第一段完全采用原始歌词,第二段,采用了借景抒情手法。第三段,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创作手法起、承、转、合中的转,歌词表现了一种萧瑟的秋意、一种心灵的寄托和一种炽热的情感。这时的歌词如同音乐一样也带有色彩。第四段,歌词带有律动推动情绪往前发展。“词作者在创作中带给曲作者的是音乐涌动的灵感”刘老师说。

其次,提炼生活的能力也是写词的技巧之一。“歌词作者要有一双慧眼,一方面他能发现常人眼中能看到的东西,另一方面还能看到比常人眼中更独到的东西。而这独到的东西恰恰是符合事物本身,能够抓住灵魂的东西。词作者要能从中磨练自己的能力。”

刘麟的词极具诗词韵味,却不拗口;内涵丰富深长,却很直白,让人过耳就懂还很有嚼头。在他的词里,我始终能够感受到他对“蓝天绿树”的一见钟情和款款深情,于“飘摇风雨”中依然不屈的挣扎、不减的激情和不灭的希望,对“彩虹阳光”的欣喜的拥抱和由衷的赞美。他给我们的不仅有生活的心情还有生活的态度。

上一篇:名家吁请学子拯救江南丝竹 下一篇:阿姆斯特丹为国交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