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分析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影响

时间:2022-06-27 12:35:50

对比分析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影响

摘要: 盛行于1945年到1965年间的对比分析对外语教学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一度成为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的依据,但又因无法达到其宣称的“预测”作用而遭受质疑和冷落。结合中国英语教学和对比分析的发展状况,本文作者论述了对比分析在中国外语教学中的价值和影响。

关键词: 对比分析中国英语教学影响

一、对比分析的定义

“对比分析又称对比语言学或对比研究,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它相关领域”。[1]如英语教学、翻译、词典编撰和本国语的探讨等领域。对比分析或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与比较语言学(Comparative Linguistics)是不同的。比较语言学是历时性研究,它要追溯语言间的谱系关系;而对比语言学是共时性研究,它要揭示语言间的一致性和分歧性,尤其是分歧性。但有时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问题,对比分析也不能不谈词源和语言的某些历史演变。

语言之间的比较源远流长,自有语言研究以来,便有语言之间的比较;不同语言之间的比较与语言研究可以说是同时开始的,具有同样悠久的历史。但现代意义上的CA当以1957年Robert Lado出版的《跨文化之语言学》(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一书为标志。其产生与盛行可以说是当时外语教学的需要,行为主义心理学对外语教学理论的影响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发展这三股历史潮流汇合而成的。

二、对比分析理论发展模式

Lado在其著作《跨文化之语言学》的导言里引用了Fries的话:“最好的教材应该是这样的教材:它的立足点是一方面对所学外语进行平行描写,加以仔细的比较。”Lado觉得人们倾向于把本族的语言和文化形式、意义,以及二者的分布方式转移到外族的语言文化中去。他还进一步假定:“学生在接触外语时会觉得其中与本族语相同的要素易学,不同的就难学。老师如果把两种语言比较过,就知道真正困难何在,因而更有办法进行教学。”[2]Lado还给对比分析规定了具体的做法:怎么比较语音、语法、词汇、文字系统和两种不同的文化。据他看来对比分析的功能是:“把现有教材的语言,文化两方面的内容加以衡量给未来的教材编写者提供根本性的依据,给有缺陷的课本补充必要的材料,对外语学生的困难加以预测和确认,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等。”[2]Lado就这样为对比分析开了个头,以后的研究和论战有不少是围绕着这个主题进行的。

对比分析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行为主义关于人类语言学习理论重视语言行为,强调学习中的干扰因素,指出学习语言就是建立习惯,而母语干扰恰恰是外语学习的难点所在。结构主义则强调外语学习中两种语言的相互差异。结构主义语言学将两种语言进行精确如实的描写,然后进行对比,分析其相同和不同之处。对比分析最基本的观点强调外语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克服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干扰和差异。对比分析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观察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预测和解释外语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把现有教材的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的内容加以衡量,为编写教材提供依据和方法。

三、对比分析与外语教学

Lado以为对比分析能作为外语教学的基石,但是自从1957年Lado写下他的那本理论著作之后,对比分析研究工作的争论很多。不同人出于不同的立场,基于不同的实践方法、经验与体会,对对比分析持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语言学

家王宗炎把这些意见分为三派:赞许派、怀疑派和修正派[3]。

1.赞许派。该派以美国的Fries,Lado德国的Gerhard Nickel,英国的Peter Strevens等人为代表。他们认为对比分析在外语教学上大有用处。对比语言学不仅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很实用,而其也是编写教材、设计课程的最好基础。Lado曾说:“减轻或消除外语学习中困难的关键在于对母语和外语进行比较。”

2.怀疑派。该派以S.P.T. Corder,Cart James等为代表的怀疑派虽然没有一笔抹杀对比分析的功绩,但他们觉得不能过分夸大它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他们从实际经验中得出总结:按对比分析编写出来的教材,实用效果并不见得很好,对比分析的鼓吹者说它能预测外语学习者会在什么地方出错误,犯的是什么样的错误,然而事实上却办不到。怀疑派还指出,搞对比分析只针对不同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系统等是显然不够的。单项语言成分的对比跟语言环境的对比合不到一块。

3.修正派。该派以Levenston为代表,他认为不能单凭语言对比来预测外语学习者会犯什么错误,因为错误产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母语的干扰只是犯错误的原因之一,外语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过程,很多因素都可能导致学生犯错误,例如外语本身有难点,教学方法不完善,学习者的个性差异,等等。Levenston同时指出,编写教材不能以对比分析作为唯一的根据。教材编写者要视野广阔,注意到如何由简单到复杂,由有规则到不规则,什么是常见现象,什么是偶尔一现,什么宜于课堂,什么不宜等一系列问题。

四、对比分析在中国外语教学中的价值

“盛行于1945年到1965年之间的对比分析,虽然后来受到了不少质疑和非难,我们认为其仍然具有生命力。对比分析之所以碰到怀疑和指责,是因为早先对它的期望过高,以为能预测和预防外语学习者的所有错误,成为教材编写的唯一基础。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语言对比能大致推断学生会在什么范围内出错误,在发现错误后也能帮助我们说明产生问题的部分原因”。[4]因此,CA作为一种语言研究的方法虽未达到完善的地步,但它已成为语言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CA对学生外语学习困难的预测能力虽然没有人们原先期望的那么大,但CA对外语教学仍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遭到了批评和否定,但“迁移”这一心理学概念仍然有效。大量研究表明,迁移是学习者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手段,而CA仍不失为研究迁移的范畴、内容、条件和方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而且从目前的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来看,人们越来越重视语法意识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CA仍不失为培养这两种意识的最佳方法之一。这正是CA虽然遭到种种质疑,却仍具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结合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英汉对比分析在英语教学中仍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吕叔湘就曾经指出:“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现出来,拿汉语和英语比较,汉语的特点和英语的特点就都显露出来了,这种比较研究对于教学很有用。”[5]汉语和英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从语音系统来说,英语属于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汉语属于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另外,两者在音位、内部屈折、声调系统、节奏音调法则,语句发音衔接方式上都有巨大的差异。在文字体系上,英语属于表音文字,汉语属于表意皆表音的文字。英汉语在词汇体系和句法体系方面更是千差万别。有研究表明,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所犯的错误有51%来自母语干扰。除了英汉语言之间的巨大差异之外,英语在中国是作为外语学习的,缺乏真实性的语言使用环境。尽管母语干扰在自然环境中可能并不是影响外语习得的主要因素,但是在外语课堂教学环境中却是影响外语习得的一个主要因素。在自然环境中学生随时随地有机会接触所学语言,具备与母语习得极为相似的条件;然而在英语教学环境中,学生一般只限于在英语课堂上学习和使用英语。课外没有必要的,真实性的外语使用环境,所以母语干扰尤其明显。由此可见,在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汉语和英语进行对比,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差异意识,仍然是英语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

近年来英汉对比在中国蓬勃发展,取得了不少成果,这也为对比分析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提供了条件。因此,在课程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外语测试等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比分析仍然具有指导作用;对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英语,仍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Lado,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

[3]王宗炎.语言问题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4]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修订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5]吕叔湘.中国人学英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上一篇:如何通过研究性学习练习口语 下一篇:浅析日语翻译学习中母语负迁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