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师声乐教学中各唱法的跨界融合

时间:2022-06-26 10:18:03

试论高师声乐教学中各唱法的跨界融合

摘要:本文针对高师声乐教学中单一唱法的现状,对各种唱法相互融合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就教学中各种唱法的融合训练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旨在为声乐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唱法;跨界融合;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

中图分类号:J61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4-0053-02

一、 声乐教学中主要唱法的分类及其局限性

(一)声乐教学中各种唱法的分类

什么是唱法?顾名思义,唱法就是歌唱的方法。目前高师声乐教学中运用于教学的唱法主要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关于唱法分类的界定依据,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石惟正曾说过:“我们研究唱法而唱法源于风格,而风格又源于特定范围观众的审美观”也就是说, 特定范围观众的审美观决定着唱法风格的选择。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甚至不同的语言地区都有不同的审美习惯以及由此产生相应的唱法风格。例如意大利风格,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美声唱法”(是18世纪至19世纪初在意大利语言、自然条件、民族个性的基础上形成的意大利歌剧唱法);中国风格,也就是“民族唱法”是按照中国人民的美学原则和欣赏习惯以中国本民族语言为基础的传统民间唱法风格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演唱方法;如果说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都因其历史悠久,色彩稳定而把它们划分为“传统风格唱法”的话,和它相比较而存在的就是“流行唱法风格”,也可称为通俗唱法,是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演唱流行歌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唱法,近年来逐渐被高校师生所推崇。数十年来,在国民音乐教育中到底应当采用那种唱法教学一直存在争议。曾经有人向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提问怎样区分唱法的学派,他回答说:“我想世界上只有两大学派,一个是好学派,一个是坏学派。我倒想讲讲风格的问题。”综上所述,三种唱法的分类实质是一种歌唱方法在国家、民族和地域的不同审美基础上的一种风格上的划分,区别是语言和风格上的区别,实际上没有优劣好坏之分。

(二)声乐教学中各种唱法的孤立

由于思想上缺乏对三种唱法分类本质上的认识,导致在声乐理论与教学实践中诸多关键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声乐界曾出现的“土洋之争”;近些年关于“三种唱法”的争论也愈演愈烈,多数人认为,演唱中国声乐作品和演唱外国声乐作品在一个歌者身上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长期以来,大家都被一个传统的――“要么搞美声,要么搞民族”这样一个观念束缚着,从声音的概念上来讲,大家主观上普遍都走入了一个误区,认为美声唱法音色就应该浑厚凝重,“靠后”唱;民族唱法音色就应该是甜美清脆的,“靠前”唱,而通俗唱法就应该用本嗓演唱否则就会“变味”;因此有些师生往往只选择一种所谓“民族”唱法或“美声”唱法的单一风格唱法进行教学,造成各种唱法教学之间彼此孤立,像不敢跨越的“雷池”。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兼学民族与美声唱法者少之又少,可以说是个盲点。

(三)单一唱法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

使用单一唱法风格进行教学对学生造成诸多不利影响。首先,单一的唱法风格的局限性,导致声乐作品演唱形式受限,情感难以很好体现,阻碍了声乐教学的发展。其次,单一的唱法风格的局限性,也阻碍了学生技能的全面发展从而不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由于只接受过某一种唱法的训练,没有广泛演唱中外多种风格歌曲的机会,使得学生不具备驾驭多种风格歌曲作品的能力,最终导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胜任演唱或教学任务。

二、三种唱法跨界融合的可行性

(一)三种唱法相融合的基础

三种唱法风格上看似互相矛盾,实际演唱技巧却是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这种联系即体现为共性。共性,主要有两点:

1.有共同的歌唱要素

歌唱的基本要素有呼吸、发声、共鸣和语言四个部分。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发声的发音体是声带,是音源,共鸣是声音的“放大器”,语言是使歌曲传情达意的载体。在歌唱活动中,这四个方面是同时出现的有机结合的统一体,不可分割。歌唱要素构成人身上的“乐器”,是歌唱的物质条件。无论哪种唱法,这些要素都是必不可少的,不会根据唱法风格的不同而改变。

2.有共同的技术训练方法

(1)呼吸。 “歌唱是呼吸的艺术”。目前高师声乐教学中普遍使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它克服了前两种呼吸方法的缺陷,是各种唱法首先应该解决的关键环节。(2)共鸣。物体由于振动而发声,如果这一振动影响到其他物体或其他物体的空间而形成的一种现象,称为“共鸣”。任何歌唱发声,除了气息的运用,还必须很好地发挥各共鸣腔体对发声所起的作用,把正常说话的声音通过共鸣的共振作用进行放大,使声音具有更强的穿透力和表现力,达到美好歌唱的效果。“高位置头腔共鸣”是各种唱法所共有,必须掌握的技术技巧之一。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说过:“世界上所有的唱法都离不开深呼吸和高位置,只是在说法上运用上有所不同……”。也就是说,不论什么唱法,技术训练上都离不开呼吸与共鸣这两个方面的训练,这是融合的基础。

(二)三种唱法相融合的例证

唱法的融合离不开声乐作品和演唱者这两个元素,这两个元素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需要跨界融合才能演绎好的歌曲只掌握了单一唱法的歌手是很难演唱得好的。例如近年根据哈萨克民歌《玛依拉》改编的一首创作歌曲《玛依拉变奏曲》,没有改编之前用民族唱法就能较好地演绎歌曲。但是改编后不仅篇幅加长,音域加宽,而且还加入了大量的花腔华彩片段,旋律气势宏伟、大气,演唱者需要使用美声的发声风格加上花腔技术的融合才能将这首歌完整演绎下来。类似的歌曲还有《木兰从军》,《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等创作歌曲,要求演唱者必须同时具备戏曲唱法的功底才能很好的驾驭完成。再如,总政歌舞团青年歌手谭晶参加第九届青年歌手大奖赛(2000年),以一首难度极高的《大地》一举夺得专业组通俗唱法金奖。《大地》是一首局部曲风具有蒙古长调舒缓绵延、而整体曲式又符合通俗歌曲缓急错落特点的大题材作品。谭晶演绎此曲时,使用的是一种建立在严谨取舍的基础上,民、美、通三种唱法互相融合,跨界互补的唱式。演唱风格既具有通俗曲式的咬字特点又有民族风格的整体声音感觉,同时还具有美声的共鸣方式和声音位置特点等,三者同时汇集,呈现出严密的优势逻辑互补关系,高亢豪放的演唱中尽显清新水润的发声特色,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是三种唱法融合使用的最佳范例。

三、三种唱法融合训练的思考与建议

(一)、初级阶段――声乐的共性训练(打基础)

初级阶段以共性基础训练为主,主要是针对本科一年级的学生。三种唱法的共性是呼吸与共鸣两方面,因此应该首先从这两方面开始训练。美声唱法是基础,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程志说过:“任何一种唱法都得先从美声学起,因为美声就和画画里的素描一样,是基础。”美声唱法为什么会对打基础有帮助呢?它主要是研究各种技巧性发声的方法,美声唱法的基本功就是如何协调深呼吸和高位置。国内很多著名的通俗和民族歌唱家都是从美声开始进行声乐训练的 ,例如毛阿敏,韦唯、、宋祖英等。因此,美声唱法对训练学生的气息和共鸣是很有帮助的。有些学习通俗唱法的学生,在刚开始练习时都会遇到高音上不去;真假声衔接不好等问题,这些人当中有些没有经过美声训练之前就用嗓子直接喊唱,喊一两年结果嗓子就坏了。而另一些学过美声唱法的学生则掌握了美声的呼吸方法,他们演唱通俗歌曲简直是“小菜一碟。”所以声音训练不能急于求成,而应慢慢从美声基础开始练起。在这个阶段应该不分唱法,不分音色,尽量选择难度小些的歌曲,不要选择民族风格很强的歌曲,以美声歌曲或者艺术作品为主,例如中国艺术歌曲《花非花》、《叫我如何不想她》、外国艺术歌曲《我亲爱的》、《假如你爱我》等等;着重强调歌曲的气息和共鸣训练。

(二)中级阶段――声音的综合训练(抓风格)

中级阶段主要针对本科二、三年级的学生。是初级阶段的巩固也是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桥梁阶段,这阶段的基础打不打得好将关系到本科四年声乐学习的成果。这阶段在调整、巩固基础技巧、训练“质”的同时,应注意作品量上的增加。通过接触大量的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达到技术的稳定与熟练运用程度。例如中外歌剧声乐作品,中外艺术歌曲,中外古典歌曲或者近现代声乐创作作品等等,使学生广泛提高作品接触面。可以适当根据学生嗓音条件选择适合的唱法或根据声乐作品来确定唱法,尽量选择一些地方风格很强的作品,如湖南民歌、陕北民歌等等,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唱法风格之间的联系与异同,区分唱法风格,做到“唱啥像啥”,避免“不民不美不俗“的 “三不像”,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高级阶段――兼融性实践(抓特色)

声乐的学习和研究不能脱离实践。这个阶段也就是“学以致用”的阶段,是歌唱的整体(包括生理、心理)方面的实践。著名声乐教育家石惟正先生主张把实践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实践是在练习过程中,排练过程中的实践;第二层实践是对社会观众的,即为观众的实地演出中取得直接和间接的实践经验;本科四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基础训练后,教师应鼓励这阶段的学生多参加舞台表演,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不管用哪种唱法,只有得到观众喜欢和认可才能说明实践的成功。这时学生没有了必唱曲目的要求,个人的声音特色、表演风格特色越多越好,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挑选适合自己类型的歌曲,也可以根据社会的审美潮流选择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多参加一些社会上群众性的歌唱活动(例如社会著名选秀活动产生的快女“周笔畅”和“李宇春”就是音乐学院的学生),参加活动的结果是次要的,关键是在活动中积累实践经验,朝着“站得讲台,上得舞台”的目标努力奋斗。

四、提高声乐教师的综合素质

俗话说:“唱得好不一定教得好,但是唱得不好就一定教不好。” 声乐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首先,声乐教师必须是个好的歌唱者,教师自己本身应具有良好的歌唱能力,并具有兼唱多种风格歌曲的实践经验,这是唱法融合教学的首要前提。有的教师终身固守于一种唱法的教学,不愿意接触其他的唱法,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掌握了一种唱法。其次,声乐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些声乐教师自己演唱能力很强,但是不大重视声乐理论的学习,只凭着自己的演唱经验教学,对声乐训练的一些原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加上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因此无法将自己掌握的技能传授给学生,所以这样的老师也带不出唱得好的学生。因此,唱法融合跨界的教学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业务水平。在理论上勇于探索的同时,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这是唱法跨界融合教学实践成功的前提保证。

随着高师音乐教学改革的推进,教育要面向基础、面向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实用人才已成为大势所需。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全面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和一定的创新精神,高师院校的师生们不能止于现有的实践经验,必须勇于开创、勇于兼容性实践,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把声乐唱法的跨界融合的实践扩展到不同学科之间的兼融甚至跨学科之间的兼融中去,把单纯的理论和技能转到理论技能与实践相结合的轨道上来,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拓宽高师毕业生今后的就业道路打下良好的专业技能基础 。并通过师生的教学,不断总结经验,为发展高师声乐教学作出一份努力。

参考文献:

[1]沈湘、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07).

[2]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3]覃冬春.高师声乐教学唱法之比较研究[J].艺术教育.2008(04).

上一篇:超出凡人的凡人 下一篇:论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冲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