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影像互动的研究

时间:2022-10-30 08:34:03

多维影像互动的研究

摘要:艺术的重大流变从来都是伴随着媒介的改变而发生的。同样,已有160多年历史的摄影在今天遭到影像技术的冲击是过去任何一次相机、胶卷的革新所不能比拟的。流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摄影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影像空间。在摄影技术的创作、传播和接受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平面的图片所展现的影像视觉效果,于是多维的影像开始出现,随之出现的于机器与人类的互动性也就出现了。

关键词:影像;互动性;多维

中图分类号:J-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2-0075-02

一、多维性的影像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数码相机的普遍应用,数码摄影得以飞速发展。数码摄影图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摄影图片通过印刷品、多媒体、网络等媒介得到了广泛传播,一个“读图”的视觉时代已经迅速到来。由于信息媒介的不同,摄影作品的表现样式也相应改变。由于平面媒体是展现摄影图片的基本平台,平面秩序是其他表现样式的基础。除此之外,一切利用数码摄影进行传达的图片,不管使用何种信息平台,都需要进行编排设计,使其符合人眼视觉运动的一系列秩序规律,并且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是功能和形式吻合。目前所能整理归纳的的表现样式可以分为二维(平面秩序)、三维(立体秩序、空间秩序)、时间维(时间秩序)、动作维(互动秩序)。

二、影像的互动性

互动性是一种媒体特征,只是不同媒体在互动程度和互动形式不同。传统媒体是单向的,信息从媒体向受众单向流动,被称为“低互动类媒体”,而新媒体的信息流动是双向的,被称为“高互动类媒体”。互动性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最重要的优势。互动性最主要表现方法是:人际互动和人信互动。

人际互动是指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的双向沟通,如互联网中的在线聊天,E-mail交流,BBS交流,MSN交流等。

人信互动是指信息的接收者与信息之间的交流。在传统媒体中,接受者对信息几乎没有什么选择权,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选择看那份报纸,看那个电视频道。但对于互联网络这种高互动类媒体而言,人们对信息不仅有选择权,还有控制权,可以改变信息的内容和形式。比如搜索引擎,就是信息的接收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三、互动艺术与多维思维

互动意味着双向多维。所谓双向,指指制作者和参与者,所谓多维,指制作者思维的多种方向。互动艺术的制作者只有采用多维度思维,才能使参与者获得和介入、干预和选择的空间,才能产生互动,从而才能有互动艺术作品的存在;互动思维也必然是多维度思维,多维度思维是互动艺术与生俱来的生命要求。

传统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人类社会是艺术得以产生的客观环境。一般艺术作品所展现的社会生活内容,其故事情节、人物命运虽然有不同的曲折和沉浮,但作者的构思一经完成,总是按照既定的剧本情节、逻辑朝着既定的的方向发展。在作者创作之前,首先要设定人物命运、故事情节、事情发展结果。而互动影像作品的设计者会预先设定几种场景或者情节变化,使参观者参与到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的选择中。这样,互动影像作品的情节变化及其画面镜头的组接就是动态的、不确定的,存在着多种可能。面对不同参与者的不同选择和指令,整个作品因而会展现出迥然不同的面貌。

四、互动影像的视觉语言表达特点与体现

互动影像作品的视觉语言表现出鲜明的从众性。这种从众性要求互动影像作品的设计者要迎合大众的欣赏需求,努力使作品的视觉表现更生动、更丰富、更富有变化、更富有吸引力。从视觉效果来看,其视觉语言呈现以下特征:

首先,追求多变。交互性是互动影像作品区别于其他影像艺术形式的本质特征。而交互性所带来的内容的多选择性、图像的变换性,是互动影像作品得以吸引受众的关键。影像大多呈现嵌套形式,受众可以从一点进入无数可变的空间。这不仅是对传统绘画艺术的大幅度突破,也是在影视艺术基础上实现的巨大创新。

其次,强调直观。互动影像作品的交互性决定了其视觉语言设计必须直观。缺乏直观的、富有魅力的互动影像作品终将会失去受众群体,被受众淘汰。一个优秀的视觉作品,就是用简单、直接的视觉语言,艺术地表达设计制作者的创作理念。

最后,注重娱乐性。娱乐性是互动影像作品在当下的传播阶段不可避免的一个属性。娱乐化的视觉表现与艺术性的整体设计是不可分割的。

五、互动影像作品必须考虑的因素

第一,对参与者进行准确定位。互动是制作者和参与者共同完成的设计过程,一般参与者总是会自觉不自觉地站在制作者的对立面进行思考,制作者在下达每一个指令之前,必须站在参与者的角度来看问题,考虑参与者的接受能力和接收水平。必须顾及参与者的受教育程度、阅历和技术配合能力等因素――参与者是否具有相应的技术、发出指令,提出发问。例如时下风靡网络的“偷菜”游戏,这套软件在程序设计上不仅要求参与者有一定的种田经验,而且还要求参与者能投机钻营,掐分夺秒的胆略和能力。

第二,实现艺术思维与技术的有机结合。在互动影像作品的整个制作过程中,制作者在进行艺术的形象思维的同时必须进行技术的逻辑思维,或者说艺术的形象思维与技术的逻辑思维不可分离地交并在一起。一是考虑技术支撑――自己有没有相应的技术能将创意变成作品;二是必须推测参与者可能做出的干预、选择和指令;三是必须设计与作品内容相适应的作品使用规则。必要的作品使用规则是对参与者的可能做出的越界选择和指令的约束,也是对其规范化的参与引导。

第三,注重互动艺术的独特技术。文学作品的创作者依靠的是运用文字的技术;美术作品的创作者依赖于构图、辨色的技术;影视作品的制作者凭借的是文字技术、摄影的拍摄技术、蒙太奇技术。这些技术即艺术,或者说即技术的艺术性应用。而互动影像作品的制作技术固然离不开影视艺术的各种技术支持,但更需要一种艺术地应对如何使参与者的干涉、介入和选择的技术支持;特别是把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的发展和通过参与者的干预、参与所发生的多种变化进行编码,即互动编码技术。这是一种截然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艺术创作的技术,从一定意义上说,互动编码技术是互动艺术的本质,没有互动编码技术,便没有互动艺术。

互动编码技术以电子工程技术为基础,而这种独特技术却远远超越于电子工程技术,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技术。一般地说,互动艺术的技术存在于互动影像作品制作的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独特的语言运用。互动艺术语言脱胎于影视语言,或者说影视语言是其生命的母体。但互动艺术语言又不同于影视语言。其次,独特的接受回应手段。一般艺术作品的接受者对作品的回应是间接的,只能通过与他人的议论、回应报刊的评论和向作者反馈信件等方式进行。而互动艺术接受者的回应是直接的、现场的,参与即是回应,即是对作品的介入,对互动艺术作品情节的干预、人物命运的安排。换句话说,互动影像作品只有参与者参与其中,才算是这件影像作品的完成。

综上所述,互动艺术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存在着以上诸多技术因素,这便决定了互动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必然进行着艺术与技术的不断搅缠与交并,互动艺术思维因而是一种艺术与技术相搅缠、相交并的思维。在互动影像作品制作过程中,必须使技术支撑艺术,艺术呼唤技术,艺术与技术紧密结合于一体。

参考文献:

[1]【美】戴安娜・克兰,赵国新译.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2]【德】瓦尔特・本雅明,王才勇译.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曹方.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4]赵莉,钱维多,崔敬.互动传播的思维[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5]权英卓,王迟.互动艺术新视听[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上一篇:有关钢琴演奏中放松问题发展的历史性综述 下一篇:超出凡人的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