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地震,自救自护

时间:2022-06-26 09:54:27

走进地震,自救自护

背景分析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地震。该地震烈度之强,受灾之广,伤亡之众,损失之巨,世所罕见。因地震正值上课时间发生,师生伤亡尤为惨重。连日来,各种媒体抗震救灾的报道铺天盖地,惨绝人寰的灾难画面和持续刷新的伤亡数字,深深地震撼了每个人,也引发了师生如何有效防震自救的思考。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距全球最活跃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仅200千米。省内长乐一诏安、政和一海丰、邵武一河源三大断裂带,历史上多次发生地震。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决定了对学生进行防震自救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活动目标

1.认识与技能:了解地震常识,掌握震兆识别、防震自救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亲历综合实践活动全过程,在信息处理、咨询访谈、合作探究、汇报交流、实践演练、自评互评等实践环节中。积累运用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认识自然、战胜灾害的坚定信念,增强防震减灾、自护自救的意识,懂得震发时应保持冷静、科学避险;学会感恩,珍爱生命,初步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感受合作探究的乐趣,对学习成果有成就感。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地震常识,掌握震兆识别、防震自救基本技能。

2.教学难点:增强防震减灾、自护自救意识。掌握临震应急自救基本技能。

活动准备

成立活动指导团队;搜集地震发生、防震抗震、自护自救的文字图片及音像资料;制作防震自救课件;创建防震专题博客。

活动时长

活动总历时约1个月,其中课内8~10课时。

活动流程

热身・计划篇

一、活动时间

课内1-2课时(开题指导课),课外半周。

二、活动过程

1 生成活动主题。

(1)播放课件。A 汶川地震实况录像片段;B 一组地震灾情图片;C 新闻报道两则(《映秀中小学伤亡严重小学四分之三学生死亡》、《震中奇迹:桑枣中学2300多名师生无一伤亡》)。

(2)交流感受。师:看了以上地震录像片段、灾情图片及新闻报道,此时此刻,你的心中有何感触或疑问?

(3)揭示主题。师:接下来我们将用1个月时间走近地震。学会自救。(板书:走近地震,自护自救)

2 确立探究专题。

(1)讨论、征集问题。师:关于这个主题,你最想了解什么?哪些问题最具研究价值?

(2)筛选、确立专题。师生共同梳理、筛选问题,确立于课题。如:地震科普;典型震例研究;震兆研究;防震抗震研究:震时逃生及遇险自救研究:地震次生灾害防治研究……

3 成立活动小组。

(1)成立课题组。学生自主选择专题和活动指导员;组建活动小组;为各自小组命名(如,以地震科学家命名:张衡组、李四光组、李善邦组、米尔恩组等:以学习任务命名:地震科普组、防震专家组、自救能手组、震害治理组等)。

(2)各小组分工。

4 制定研究计划。

各小组讨论、设计各自专题的简易研究方案,填写本小组“综合实践活动计划表”。

5 交流完善计划。

设计思路:从现实生活与学生的心理需求接轨处挖掘、确定有意义的活动主题。探究专题、活动计划由学生自己讨论酝酿,研究方向、合作伙伴由学生自主选择,充分体现学生的活动主体地位。小组活动计划由教师统一提供表格,可有效降低学生制订活动计划的难度。

实践・探究篇

一、活动时间

课内3课时(方法指导课、阶段指导课),课外2周。

二、活动过程

1 适时介入,穿插指导方法技巧。

(1)搜集、处理信息方法指导。A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网页、图片、歌曲、视频:B 使用辞典、百科全书等工具书检索资料:C 资料的引用、摘录、索引、链接、存盘、归档;D 制作简易ppt课件;E 博客日志发表与管理。

(2)咨询、访谈他人技巧指导。A 要有礼貌,态度诚恳,虚心请教;B 事先列好提纲,控制问题数量,提高问题质量;C 科学分工,做好录音、录像、速记。

2 分组行动,扎实开展实践活动。

(1)米尔恩组(地震科普):查找资料、阅读书报、观看影视、咨询访谈等,了解地震基本常识,在校园、社区、博客上宣传普及。

(2)张衡组(地震预防):查阅地震观测及防震资料,收看电视,收听广播,咨询访谈,获取地震观测、预防常识。

(3)李善邦组(自护自救):查阅地震应急自救资料,咨询教师,电话采访地震专家,收看防震科教片《地震》,学习应急自救知识技能。

3 定期交流,跟进调控活动进程。

师:本周各小组的活动有何新进展?遇到哪些新问题?请同学们评论其他小组的博客日志。本周的“周星小组”应当花落谁家?

设计思路:在活动过程中适时穿插方法指导,授之以渔,利于学生在运用中积累学习方法。对各小组实践活动的预设越充分,活动开展将越扎实,生成将越精彩。将评价“嵌入”活动全过程,“周星小组”评选为学生后续学习注入新动力。

总结・交流篇

一、活动时间

课内1―2课时(方法指导课),课外1周。

二、活动过程

1 整理分析活动资料。

师:请同学们认真整理本小组搜集到的文字、图片、影音资料,仔细分析访谈记录和博客日志,从中提炼出本次活动最有价值的收获。

2 学习撰写活动报告。

(1)熟悉行文体例。(教师出示2~3份综合实践活动报告范例,学生讨论归纳行文体例。)

(2)合作撰写报告。A 小组成员合作撰写本组的活动报告:B 小组间交流、完善活动报告。

3 商定成果呈现形式。

师:我们的活动成果还可以通过哪些生动活泼、令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 (如:办报出刊、举办讲座、疏散演练、文艺表演……)

设计思路:先扶后放,指导学生撰写综合实践活动报告。讨论活动成果的其他呈现形式,帮助学生突破“活动报告即活动成果,活动成果即活动报告,撰写报告是实践活动的最后环节”的思维定势,拓展创新实践空间,避免综合实践活动浅尝辄止的倾向。

展示・延伸篇

一、活动时间

课内2课时(成果汇报课),课外1周。

二、活动过程

1 研究成果汇报。师:同学们,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已接近尾声。接下来,请各组轮流登台。尽展风采,让大家分享你们的收获与喜悦。

(1)米尔恩组。生:大家好!我们是现代地震学的奠基人、英国地质学家、地震学家米尔恩的代言人。现在,我们愿意回答大家有关地震常识的问题,请提问。(A “地震科普记

者会”――米尔恩答记者问。B 展示自办小报《地震常识》。)

(2)张衡组。生:人人皆知地动仪,地震测防我第一。要想测震与防震,有我张衡永不急。大家好。我们张衡组的同学为大家准备了快板和小品表演,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A 快板表演《地震有预兆》。B 小品表演《听说要地震》。)

(3)李善邦组。生:大家好!中国近代地震学的奠基人李善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接下来。我们李善邦组向大家郑重推荐电视科教片《地震》,并邀请大家与我们一道背记《临震自救歌》。(A 师生观看电视科教片《地震》片段;B 背记《临震自救歌》。)

2 实践活动延伸。

师:同学们收获真大!与大家一道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老师也受益匪浅。今后,我们该如何利用学到的防震自救技能。造福自己和他人?

(1)征集点子。学生自由讨论,教师伺机点拨,并及时采纳学生的“金点子”。如,制作《地震生存手册》;绘制学校、家庭应急逃生路线图;开展临震疏散、震时自救演练;学唱抗震救灾歌曲:写信慰问汶川灾区小朋友,为其献爱心,等等。

(2)活动延伸。A 校级活动:应急疏散演练:B 年级活动:自救技能竞赛;C 班级活动:制作《地震生存手册》;D 小组及个人活动:自选。

设计思路:充分预设汇报情形,可让教师、家长在指导小组活动时更加胸有成竹,不致手足无措。注重活动延伸,旨在促进学生知行转化,初步培养其社会责任意识。

评价・激励篇

一、活动时间

课内1课时(评价指导课)。

二、活动过程

1 填写“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卡”(自我评价、伙伴评价、师长评价)。

2 评选表彰“防震减灾小博士”、“自护自救小能手”、“最佳合作小组”、“最佳创意小组”等。

设计思路:坚持赏识化、激励性评价为主,通过多主体、多标准、多维度、多层面的评价操作,充分肯定每位学生的点滴努力和进步,使他们满怀自信地迎接下一个学习任务的挑战。

指导建议

1 教师要高度重视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尽可能争取社区各部门、有关领域专家和学生家长的支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活动环境、必要的智力援助和充分的安全保障。

2 本设计中预设的研究专题、运作方式及汇报形式仅供参考,教师在具体操作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主选择、设计、参与实践活动。

3 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更是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既不要袖手旁观,又不可越俎代庖,应与学生一道参与综合实践活动,适时给予学生激励、引导。

4 活动评价要“嵌入”活动全过程,切实关注每位学生认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情况,采取多主体、多标准、多维度评价相结合,推动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都有新的发展。

(作者单位:福清市六一中心小学责任编辑:林彦)

上一篇:教育契机隐藏在灾情里 下一篇:点点滴滴总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