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中“场”的搭建

时间:2022-06-26 09:13:01

信息技术课堂中“场”的搭建

学习的过程,尤其是课堂学习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处在一个学习的“场”中,他们在这个学习的“场”中会不断地思考、高效地思考、互动地思考。“场”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它表示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能传递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所谈的“场”是指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与创造欲的问题情境。这个情境的核心是有一种力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创造,就在于为学生搭建这个“场”,在“场”中能动地、艺术地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面临的种种问题,使学生在获取一定知识的同时找到继续发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起点和手段,最终走向他们自己的再发现、再创造,形成新的问题情境和学习过程的循环。

一、教师要有创造性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实施者,应该有效地、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在新课改的环境下,教师应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在新课标的指引下真正做到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和谐的环境,并不断学习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加精深,同时还应具有较广博的世界、人文、地理意识和较强的行为语言表达能力与交际能力,注意自身的礼仪修养。另外,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自如地驾驭教学过程,使自己努力成为一名富有创造力的教师。教师在教学时应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创造性地进行二次开发和整合,不再把教材看作教学的主导,而把它看作一种教学资源,并与导学案结合起来运用,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进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和质量。例如,在讲“表格信息加工”时,教师可将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生活费用做成表格数据,让学生通过表格数据的处理分析生活费用的各项开支情况。又如,在讲《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四章“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第一节时可与选修模块“多媒体技术应用”中的章节相结合,进行教材的重组。

要推进创造教育,使学生创造地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创造性的教。教师应摆脱旧观念的约束,转变课堂意识,运用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根据实际恰当地选择、运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我们要摒弃那种学生被动学习和填鸭式教学方法,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设计好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充分运用小组合作与探究、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和方法,让学生在情境、和谐的课堂“场”中不断探索。

二、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正是我们为学生搭建的“场”的一部分。我校从硬件环境上为学生提供了一流的机房,机房中悬挂了信息技术每个阶段发展重要标志的图画和激励性标语,为学生搭建了学习的一个“场”。在课堂学习“场”的搭建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大胆放手进行所谓的“放羊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在过程中认识和理解概念、原理,让每个学生都亲身体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以及方案实施等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鼓励学生在过程中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创新,从而使学生陶冶心性,形成健康的人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设立多级学习目标,设立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任务,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由于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认识风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指导,鼓励不同意见和思路的迸发,鼓励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充分利用课上有限的时间外,还要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处理一些“课外”的实际问题。如学校机房的建设与管理、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学习资源库的建设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的能力,并进一步促使学生把信息技术自觉地应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实际中。

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我们讲的创造,不是现在追求什么创新成果,而是使学生确立一种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一种创新的意识,培养一种创新的精神。

1.由“传授知识”向以激励学习为特征、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教师不要自己总当“导游”,而应该把“游览路线”设计的“天机”有意识地泄露给学生,使他们能体验出“导游”是怎么当的,从而自己也能尽早成为“导游”。学生成为“导游”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周边的景致”就是激发、诱导学生创造的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设计的“天机”与“景致”的自然融合。

2.结合日常教学引导学生延展、开拓问题链。如在“表格数据的图形化”一节中,给学生讲述完柱形图、折线图制作后,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如果我们需要饼形图表示数据的比例该如何操作?学生按照教师讲述其他图形的制作方法,通过探索找到正确的操作方法,教师再在大部分学生操作完成的情况下进行归纳、总结。又如,在教学“计算机的编码与数据”一节时,讲完数的进位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给你一个二进制数,通过刚学过的计数法把它转换成十进制数。这时有的学生开始用公式进行套算,有的学生却不知所措。教师在巡视中应指导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问题解决后再让学生根据教师所教授的方式进行二进制数、八进制数、十六进制数之间的相互转换计算。这样就使学生养成了提问题、想问题的习惯,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

3.重视并利用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疑惑和问题,引导学生相互解疑。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常出现的错误,进行有意的“误导”,通过让学生自己挑出毛病、找出漏洞,加深对错误的认识。

四、利用各种评价机制搭建“场”

信息技术课程要把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评价的过程就是他们对知识学习和建构的过程。在教学中,我的具体评价反馈模式是将评价的内容分成六项。第一项是课堂互动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评价以点评的形式进行。第二项是学生独立表现能力评价,主要包括课堂独立表现和上机操作中的技能、合作意识、学习态度等能力,以点评的形式进行。第三项是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以点评的形式进行。第四项是利用学校校园网、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在每一章课本内容学完后进行一次测评,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我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编制了A、B、C、D四套难度不同的测验题,让学生使用,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和提高,并进行网上交卷评分,及时反馈。第五项是制作计算机作品或完成主题“任务”。在学期开始我就提出交创作作品的要求,完成作品的截止时间为学期末,学生的创作过程贯穿整个学期。以小组为单位,评价以小组成员互相点评的形式进行。第六项是访谈。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和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用网上交谈或电话沟通的形式,共同做好访谈内容的记录。

此外,在指导学生进行产品设计和制作时,我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并在网上建立了学生学习电子档案。电子档案里记录了学生所写的体会、总结,每个成员对小组所做的贡献,教师的点评,解决疑难问题的独特办法,合作交流的体会,自我反思,本人代表性作品,学期考核成绩,教师和家长的评价意见等。通过及时评价反馈,进一步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责编 张晶晶)

上一篇:小议高中英语教师素质和角色探讨 下一篇:浅谈职高班主任的创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