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子:首言“食色性也”的先秦思想家

时间:2022-06-26 08:03:40

告子:首言“食色性也”的先秦思想家

“食色性也”如今已是国人耳熟的哲理名言,但未必知道此语源出告子,而由孟子在自己书中用作辩驳对象才得保存。近年来,随着郭店楚墓竹简出土,其中《性自命出》一篇与告子言说多有相符,使研究者对告子在先秦思想史上的地位有新的认识;然而坊间把“食色性也”张冠李戴到孟子头上,甚至写进了某些大学教材。于是笔者撰此短文,以示纠偏。

告子与孟子是同时代人,在诸子百家中应该也算一家,可惜早已失传,只是汉代赵岐在给《孟子・告子上》作的注中说:“告子者,告姓也;子,男子之通称也;名不害,兼治儒墨之道者,尝学于孟子,而不能纯彻性命之理。论语曰:子罕言命,谓性命之难言也。以告子能执弟子之问,故以题篇。”近人杨伯峻根据《墨子・公孟篇》曾议论到告子,认为告子“似曾受教于墨子”,并引梁启超《墨子年代考》云:“案《孟子》本文,无以证明告子为孟子弟子,恐是孟子前辈耳。墨子卒下距孟子生不过十余年,告子弱冠得见墨子晚年,告子老宿得见孟子中年。”梁、杨考证有理。《墨子・公孟篇》记载:

二三子复于子墨子曰,告子曰言义而行甚恶,请弃之。子墨子日,不可。称我言以毁我行,愈于亡,有人于此、谓翟甚不仁。尊天事鬼爱人。甚不仁,犹愈于亡也。今告子言谈甚辩,言仁义而不吾毁。告子毁,犹愈于亡也。//二三子复于子墨子日,告子胜为仁。子墨子曰,未必然也。告子为仁,譬犹跛以为长,隐以为广、不可久也。//告子谓子墨子日、我能治国为政。子墨子日,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子姑亡,子姑防子之身乱之矣。

可见告子青年时曾为墨门弟子,因与墨子思想行为分歧愈益严重,终于离开墨门;是否及何时逃墨归儒则无史料可考。告子无书传世,只在《孟子》书里(《告子上》、《公孙丑上》)留下了他的片言只语。

与孟子的性善论对立,告子提出“性无善无不善”论,其基本观点有四点。一,“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二,“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三,“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性,犹杞柳也。义,犹Gㄒ病R匀诵晕仁义,犹以杞柳为栖ā!彼模“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从《墨子》《孟子》议论告子的话,可知告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探讨实行仁义,人性论是其哲学基础。上世纪40年代,傅斯年提出:“告子之说,与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之说合,盂子则离孔子说远矣。”此言极是。《礼记・礼运篇》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入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论语》里有此类言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孔子对世风颓丧发出感慨:“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亦证明好色之心普遍存在,而好德则不然。告子的“食色性也”和孔子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在思想认识和话语方式上都很相似,告子的性无善恶论颇接近孔子的人性观,告子虽曾“兼治儒墨之道”,但基本上是位儒者。孔子对人性问题语焉不详,但就人性论而言,“性本无善恶”才符合孔子的原意,性善与性恶均于孔子无征。不过,荀子承认他评价为恶的人性是“本始材朴”,即人的天生资质,这使他的性恶论具有一定的深刻性,也与告子的“性犹杞柳义犹Gā彼到似。无怪乎朱熹把他们联系起来说:“告子言人性本无仁义,必待矫揉而后成,如荀子性恶之说也。”

虽然告、孟两种人性论互相反对,但孟子对告子还是比较重视的。当公孙丑问他:“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南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并坦率地说:“告子先我不动心。”然而,需子像孔子“四十而不惑”一样,到40岁才具备敢于面对一切的坚定意志和巨大勇气,告子则先已达到这种境界。对告子的有些说法,似乎孟子也是认可的,如“仁,内也,非外也”,“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但两人对“性、仁、心、气”这些概念的理解有别,根本区别在于:告子所持的是以感求为基础的生命本体论,孟子所持的是以内圣外王为目的的道德本体论。

上一篇:我国第三产业促进就业的有效性研究 下一篇:广寒寂寞深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