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对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6-26 04:14:21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对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10~2012年来本院眼科就诊的107例(122眼)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将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65例(69眼)患者设为实验组,将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的42例(53眼)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 结果 实验组的术后眼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并发症少,成功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小梁切除术;闭角型青光眼;复合式;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b)-0031-02

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类以眼压急剧升高并伴有相应症状的急眼重症,如不及时处理,患者常于24~48 h内造成视神经的不可逆性损伤,最终导致失明[1]。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常需行急诊手术治疗降低眼压,以达到保护视神经的目的。传统小梁切除术被证实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手段,但术后低眼压、浅前房以及滤过口瘢痕粘连等并发症[2],严重影响了其应用。近年来,随着在传统小梁切除术基础上改进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大量开展,大量的减少了这些并发症的发生[3],对于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我们有了更佳的选择。本研究就本院于2010~2012年对107例(122眼)闭角型青光眼进行分组,并分别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以及传统小梁切除术,并进行其疗效评估。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2010~2012年收治的107例(122眼)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将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共42例53眼,平均年龄(54.7±10.8)岁;眼压(36.5±6.7) mm Hg;将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患者设为实验组,共65例69眼,平均年龄(58.3±12.3)岁;眼压(38.5±7.3) mm Hg。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实验组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其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手术步骤为:术眼常规消毒铺单,球后麻醉,间歇按压眼球以降低眼压,缝线牵引上直肌,沿角膜缘剪开球结膜并向后分离,以上穹隆部为基底做结膜瓣,然后以角巩缘为基底做巩膜瓣,巩膜瓣约1/2巩膜厚度,其大小为4 mm×4 mm,将0.4%丝裂霉素小棉片放于结膜瓣和巩膜瓣下5 mim取出(年龄大结膜太薄的病例放置丝裂霉素的时间适当缩短或不放),然后用0.9%氯化钠溶液反复冲洗3~4次。于9点位处做前房穿刺,缓慢放出部分房水使眼压下降(注意避免暴发性脉络膜下腔出血或视网膜脱离),切除巩膜瓣下大约2 mm×2 mm的小梁组织,并切除相应部位的虹膜根部组织;以10-0尼龙缝线缝合巩膜瓣2针,根据房水通过巩膜瓣的情况调整缝线松紧。用10-0尼龙缝线缝合结膜瓣,涂复方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无菌敷料包扎术眼,术毕。

1.3 术后处理及观察

术后3 d内每日常规换药,给予复方托吡酰胺眼药水散瞳,全身应用抗生素和激素静脉滴注3 d以预防感染及炎症反应;根据术后眼压控制情况、前房的稳定情况以及滤过泡的情况,分别在术后2 d~2周内拆除调节缝线。当眼压高于21 mm Hg要给予口服降眼压药物;高于26 mm Hg时应行前房穿刺术。密切观察前房、玻璃体以及脉络膜下腔是否有出血,如有出血予以止血及促进出血吸收药物等对症处理,必要时应施行二次手术。术后观察眼压(非接触眼压计)及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估情况。术后随访2~10个月。

1.4 疗效评估

术后疗效评估标准[4]。完全成功:不使用降眼压药物,术后眼压在6~21 mm Hg,随访眼压≤21 mm Hg,无并发症发生;相对成功:术后使用将眼压药物,眼压在6~21 mm Hg之间,随访眼压≤21 mm Hg,轻微并发症;失败:使用降眼压药物,21 mm Hg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对术后眼压情况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术后疗效情况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眼压情况比较

术后早期两组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眼压明显高于实验组,术后3个月两组眼压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体统计数据见表1。

2.2 两组术后疗效情况比较

通过对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构成情况分析得出实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χ2=8.761,P < 0.05)。具体数据见表2。

3 讨论

传统小梁切除术对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被证实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但该治疗方法的术后高并发症发生率严重影响了其临床运用[5-6]。据统计表明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高达49%~67%。近年来,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应用大大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问题。

复合小梁切除术相比传统小梁切除术有两大优点:(1)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C的运用;(2)可调整缝线的设置。一方面,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C极大的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有效的减少了术后瘢痕的形成,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取得了极其广泛的运用[7]。另一方面,传统小梁切除术后巩膜瓣缝线难以调控,松紧程度不易掌握,无论过松、过紧都容易引起并发症[8]。可调整缝线的运用是符合青光眼术后伤口愈合实际情况,防止术后早期房水滤过强,有效避免了低眼压、浅前房等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复合小梁切除术在长期眼压稳定,术后眼压的改善上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无差异,但在术后早期眼压恢复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上明显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因此,在传统小梁切除术基础上改进运用丝裂霉素C和可调整缝线的复合小梁切除术能最大限度的让青光眼患者受益,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赵堪兴,杨培增. 眼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靳睿,王大博,姚琳.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下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J]. 临床眼科杂志,2008,16(3):228-232.

[3] 余桂国,陈缓缓. 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疗效观察[J]. 国际眼科学杂志,2011,11(4):667-668.

[4] 徐丽,栾树林,许贺. Ahmed青光眼阀植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伴玻璃体积血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观察[J]. 临床眼科杂志,2006,14(6):490-493.

[5] 任艳竹,郭洋,杨胜家.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和治疗效果分析[J].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8,30(7):536-538.

[6] 吕明,孔凡宏,刘建华.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J]. 国际眼科杂志,2009,9(11):2100-2101.

[7] 高志钢,乔秀娟,姜丽莉.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疗效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9):172-173.

[8] 周定军.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J].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2):141-142.

(收稿日期:2013-02-18 本文编辑:林利利)

上一篇:急诊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40例疗效分... 下一篇:病毒灭活血浆与新鲜冰冻血浆在血浆置换治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