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高三考生考试焦虑咨询案例报告

时间:2022-06-26 02:10:57

1例高三考生考试焦虑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本文是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对1例高三考生考试焦虑问题进行心理咨询的案例报告。求助者涂某,男,17岁,因高考压力产生焦虑不安、失眠等症状,通过测试和症状了解,诊断为考试焦虑的一般心理问题。经过合理情绪疗法,改变了求助者的考试焦虑症状,达到了咨询目标。

关键词:考试焦虑;合理情绪疗法;案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涂某,男,汉族,17岁,发育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某高中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好,自我要求严格,性格内向,精神面貌一般。求助者家庭情况:父母亲是农民,家庭经济较差,家人对他寄予较高期望。经询问调查,父母兄姐身体健康,家疾中无精神疾病史。

1.2主诉与个人陈述 主诉:学习状态不佳,听到考试就不由得紧张,睡眠不好。个人陈述:还有1个月就要进行高考了,我有从未有过的紧迫感。父母对我期望很高,他们都是农民培养我读书不容易,不考取对不起他们;而且在村里我读书好是有名的,如没考上,我无脸见江东父老;想到这些我就会胸口发紧。我每天都想,一定要抓紧时间,做好最后冲刺,一定要考取名牌大学。可越这样想我越紧张,学习时注意力不能集中,最近学习效率下降,有二次小考都没考好,照这样下去,大学是考不上了。近期为此焦虑不安,并有失眠现象。很想恢复到以前的学习状态,希望咨询师能帮助我。

1.3咨询师观察和他人的反应 咨询师观察:求助衣着整齐,举止得体,讲话条理清楚,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有求助的要求,但情绪低落;在谈及目前的学习状态与高考,表现出明显的烦恼和焦虑。

1.4心理测验结果与分析 ①选择的心理测验工具:《焦虑自评量表》(SAS);②y验结果:《焦虑自评量表》:粗分45分,标准分56分,属轻度焦虑。

2 诊断和鉴别诊断

2.1诊断结果 考试焦虑的一般心理问题。

2.2诊断依据 ①求助者在高考压力前,存在紧张焦虑情绪,表现明显。②求助者表现出紧张焦虑症状,但能坚持学习。从严重程度标准看,无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从病程标准看,病程1个月。③有自知力,智能完整。

2.3鉴别诊断

2.3.1与精神疾病相鉴别 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3.2与抑郁症相鉴别 求助者虽有情绪低落,但不是主要症状,没有自罪自责、兴趣缺乏、自杀意念等症状,因此可以排除抑郁症。

2.3.3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仅限于考试,反应内容未泛化,未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

3 问题原因分析

3.1生物学原因 求助者男性,17岁,既往健康,无躯体疾病,可以排除躯体的原因。

3.2社会学原因 ①考前气氛紧张,面临高考压力;②自小学习成绩好,父母寄予很高期望;③缺乏社会支持:与老师、家长、同学无沟通。

3.3心理原因 ①求助者自我要求严格,追求完美;②存在不良认知,认为未考取名牌大学对不起家长,在乡人面前失颜面,考不上大学就一切都完了。

4 心理咨询

4.1咨询目标的确立 咨询目标依据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接受、属于心理学范畴、可以评估及多层次统一的原则,结合求助者的实际与求助者及家属共同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①近期目标或具体目标:稳定心态,面临高考不再出现紧张焦虑,能安心复习,缓解失眠现象。②长期目标或最终目标:改变不良认知,强化自身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其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

4.2制定咨询方案 ①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本案例采用合理情绪疗法。本案例求助者不能适应高考压力,存在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和糟糕至极的非理性信念,外在表现为焦虑不安。运用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合理情绪疗法,这种理论强调情绪来源于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1]。合理情绪疗法正是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辩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信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行为上的问题,促进求助者心理的健康和人格的发展,最终使其达到自我完善[2]。该疗法布置家庭作业很重要。②双方的权利和义务。③咨询次数、时间与收费。

4.3咨询过程具体咨询过程

4.3.1第一次咨询 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4.3.1.1任务 了解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探求改变意愿;收集资料,进行心理测量,找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商定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向求助者解说ABC理论。

4.3.1.2方法 在咨询开始时,充分尊重求助者,用开放性的提问收集求助者的详细资料;通过倾听、共情、无条件地积极关注,让求助者尽情倾诉,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并完成心理测验[3]。向求助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使求助者认识到A、B、C的关系,并能结合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

4.3.1.3过程 完成咨询记录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有关事项,强调保密原则。通过平等、认真负责与真诚关注的交流与求助者建立积极的同盟关系,取得求助者的信任与配合[4]。

4.3.2第二次咨询 心理帮助的领悟阶段。

4.3.2.1任务 继续加深咨询关系,帮助求助者领悟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使求助者真正理解并认识到,引起其情绪因扰的并不是高考的压力,而是他对高考的看法、评价等认识内容,是不合理的信念引起了情绪困扰。并帮助求助者进一步寻找并确认不合理的信念,作进一步分析。

4.3.2.2方法 根据以往的谈话,找出求助者的A、B、C,并对B进行分析。

4.3.2.3过程 进一步解说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按照ABC理论模式分析不合理的信念,如:不考名牌大学就对不起父母、无颜面见乡人,自己必考取名牌大学等,使求助者进一步领悟到自己的情绪困扰与自身的不合理信念有关。

4.3.2.4布置家庭作业 合理自我分析(RSA)。要求求助者写出事件A和结果C,然后写出出现在自己头脑中的信念,对其进行分析,并找出可以代替B的合理信念。要求父母、老师多与求助者沟通,帮助求助者放松,减轻情绪困扰。

4.3.3第三次咨询 心理帮助的修通阶段。

4.3.3.1任务 分析上一次的家庭作业,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帮助求助者修正或放弃不合理的信念,建立起合理信念,减轻或消除情绪困扰。

4.3.3.2方法 运用“产婆术式”辩论技术与求助者进行辩论,引导求助者认识其不合理信念,并分析其不合理信念中存在绝对化和糟糕至极的思维方式。

4.3.3.3过程 通过会谈,进一步帮助求助者分清什么是理性的信念,什么是非理性的信念,并用合理的信念取代非理性的信念。如用“只要努力了,别人就会认可”代替“考不上就无颜面见乡人”;用“尽力做好”代替“一定要考上名牌”,用“落榜是正常现象”代替“考不上大学就全完了”等。教会求助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帮助求助者得出建设性信念。指导求助者学会用“希望”“想要”“代替”“必须”“一定”等,使求助者在今后的生活中能用理性思维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减少在生活中的情绪困扰。

4.3.4第四次咨询 再教育阶段。

4.3.4.1任务 使求助者进一步消除不合理的信念和及思维方式,强化新的观念,完善其个性,使求助者在咨询结束后仍能用学到的思维方式、合理信念等应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4.3.4.2方法 通过会谈对求助者新建立的合理的信念和思维方式进行及时的阳性强化。

4.3.4.3过程 做了SAS心理测验,指标在正常范围内,通过会谈,充分肯定求助者的改变,全面回顾整个咨询过程,强调咨询要点,让求助者找出引发自己焦虑的诱因,帮助其正确归因,明白今后努力的方向。使求助者学会会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养成用理性方式进行思维的习惯。

4.3.4.4小结 经过四次咨询,求助者的情绪困扰明显减轻,学习效率较前提高,基本达到咨询目标,结束咨询。

4.4咨询效果的评估 ①求助者自我评估:心情比以前放松多了,不再整日焦虑不安,失眠情况得到了改善,学习也恢复到了以前的状态,对未来满怀希望。②家长评估:求助者情绪明显好转,最近的学习状态不错。③心理测验复测:《焦虑自评量表》:粗分39分,标准分48分,测验结果正常。④咨师的评估:求助者在情绪,认知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均有提高,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目前学习、生活一切正常。

5 总结

本案例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表面上似由高考压力引起,真正原因是来自于求助者自身对于高考的不合理认知和信念。合理情绪疗法是一种着重认知取向的方法,它对那些年纪较轻、智力和方化水平较高、领悟力较强的求助者更有效果[5]。本案例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求助者以合理的认知、信念代替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使求助者减少或消除情绪困扰,强化其自身心理素质,健全人格,达到了增强求助者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光立,徐宜江.青少年抑郁症的心理治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16(2):176.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3]谭友果,张光毅,刘成文,等.高三学生考试焦虑心理干预对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1):40-42.

[4]曾瑞华,项玉林.青少年学生焦虑抑郁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的分析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4):100-102.

[5]张国胜,梁泰岭,王书田,等.团体心理治疗对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疗效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3):385-386.

上一篇:水库防洪调度研究发展趋势 下一篇: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识别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