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教育研究中的科学想象

时间:2022-06-26 09:02:22

小议教育研究中的科学想象

作者简介:赵政(1983—),男,贵州遵义,多年担任中小学班主任,西南大学教育管理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要:以西方近现代主流哲学从笛卡尔、逻辑经验主义到认知心理学、行为主义、人工智能等为哲学基础的教育研究过分强调理性和逻辑的力量,这样一种唯智主义倾向从根本上是反对在教育研究中进行想象的。但事实是想象不管是从现有的时展要求、教育研究活动和思维本质特点看,都是和应该是教育研究中的一种思维形式,都应该在教育研究中站有相应的位置,发挥该有的作用。在论述了以上观点后,本文还着重探讨了教育研究中的想象——研究性想象应该具备现实性和科学性、整体性和多样性、自由和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等特点。

关键词:教育研究;想象;研究性想象

一、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教育研究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按理对想象是要引起相当的重视并切实落实到具体的教育研究活动中去,但目前我们面临的是:教育研究中普遍存在着的唯智主义倾向,这是一种从根本上反对想象的哲学思想。

西方近现代主流哲学从康德、笛卡尔、逻辑经验主义到认知心理学、行为主义、人工智能等是一脉相承的,强调纯粹理性、概念、规则、逻辑、信息的输入、重组、输出等等。教育研究主体们信奉:宇宙万物所有方面都可通过科学方法来认识,科学能够而且应当成为新的宗教。他们主观上根本就是怀疑、否定、拒绝想象,认为想象是一个不可捉摸的虚狂的魔鬼,认为“想象——它是人生中最有欺骗的那部分,是谬误与虚幻的主人;而它又并不总是在欺骗人,这就越发能欺骗人了;因为假如它真是谎言的永远可靠的尺度的话,那么它也就会成为真理的永远可靠的尺度。”《理性主义者帕斯卡尔》。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种站在根本对立的立场去看待想象走极端的做法是走不远的。教育研究活动中无数人的经历也表明:在研究活动中如从始至终都死保着理性主义的“规则”和“逻辑”,往往使研究主体的思维陷入既定的理论体系中饱受束缚,始终很难走出前人的理论框架。所以,如果让“唯智主义”变成习惯,成为教育研究主体思维的主宰,这是不利于教育研究的腾飞和继续的。

二、想象是教育研究中实然和应然的存在

(一)创新的时代主题要求教育及教育研究中应有创造性的想象

进入二十一世纪,国际竞争更趋激烈,其中最核心的话题就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而教育要发展,根本在改革和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就是改革和创新。要创新即是意味要改革。为了不断深化改革,推进创业教育,就要不断深化教育科学研究,从而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教育研究强调原创,原创是教育研究的生命力所在。深化教育研究,提高教育研究水平,产出具有创造性和适切性的研究成果,关键在于培养和提高教育研究主体的研究水平,归根揭底是要求研究主体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而作为人类特有的原创思维形式,想象是人们深入认识事物时进行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其显著特征就是创造性。作为人类思维中最富创造性的思维形式之一,想象正是教育研究主体所需要引起重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关注创造就是要关注想象。

(二)想象的本质及与逻辑思维的关系要求其成为教育研究的一种重要思维形式

当然,强调想象的重要性并不是像笛卡尔否定想象那样否定逻辑思维在教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想象所属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都是人类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划分它们不是要拆散它们,只是出于理解的需要。在人们的思维活动过程中,它们谁也不能代替谁,而是同时或交互进行的,也只有这样,它们才能优势互补,人脑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功能。“钱学森之问”萦绕我们脑海之际,我们应该好好思量他这句话,钱学森认为:逻辑思维与想象所属的形象思维都是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思维手段。列宁也谈到:甚至在数学上也是需要幻想的,甚至没有它就不可能发明微积分。那种“逻辑思维是科学家的思维,形象思维则属于文学家,艺术家的思维。”完全是对思维活动的一种误读。总之,教育研究中,研究主体都要自觉地重视想象思维、掌握和应用想象思维,使其实实在在地为教育研究的进步提供动力。

三、教育研究中的想象应该具备的特点

想象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脑对过去形成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组合而产生新形象的过程。根据想象主体是否是自觉进行想象,想象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在有意想象中,根据新颖性、独创性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以及幻想。其中,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根据与现实的关系及实现的可能性的大小,幻想又可分为理想和空想。空想是指客观规律和社会条件不允许实现的幻想,它是无法用解释和证实加以纠正的病态的妄想,我们的教育研究当然不需要这样的空想。理性主义哲学认为想象是“人生中最有欺骗的那部分,是谬误与虚幻的主人”“是一个不可捉摸的虚狂的魔鬼”,我认为,这倒是可以作为对这种“天方夜谭式”的空想的描述,但不应该因此而否认其他想象成分在教育研究中的积极作用。那么,教育研究中的科学的想象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呢?

(一)现实性与科学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坚持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以重大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我们的教育研究要有意义和获得生命力,就得紧扣现实问题。教育研究中的研究性想象也不能是凭空的脱离现实的想象,想象之光必须照进现实,这样的想象也才是有意义和充满生命力的。其实,脱离现实的想象也是乏力的,天生瞎子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大象的具体形象。研究性想象必须要有依凭。教育研究中研究主体研究性想象的依凭就是对教育相关经验和理论的一定积累。有这样依凭的研究性想象所得出的假设和猜想也才有具备科学性的可能,即可实证的可能,成为科学理论的可能。

(二)整体性与多样性

教育研究中的研究性想象应该是对想象客体的各种要素和关系的整体想象,即要按全面的、发展的和联系的的思路进行想象。通过这样一个有机整合的想象过程,使研究主体对教育问题模糊的、无规则的、片面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认识转化为清晰的、立体的、全面的认识,实现对教育问题整体的把握和真正的领悟。

整体和多样的研究性想象要求教育研究主体不但要追忆过去、关照当下的既成世界,更要指向未来和未知的世界,这也是教育研究本质上要求其必须要有前瞻性的表现。整体和多样的研究性想象还要求教育研究主体要从多个角度对研究对象进行想象,获得对对象的立体性认识。整体和多样的研究性想象同样要求教育研究主体不仅要想象理想的教育形态,更要想象可能存在的各种缺陷,这也是教育研究活动取得成功的保障因素。当然,想象主体和想象活动组织形式的多样必然会带来想象成果的多样。聪明的教育研究主体都知道,有十个想象总比一个好,有一个又总比没有好,这样的多样性为我们的教育研究及构建理想的教育体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总之,作为教育研究活动的主体,要充分认识研究性想象在教育研究中的特殊作用,并通过学习和具体的研究活动去把握这种想象,体验由此带来的快乐。我想,快乐地研究应该是每个研究主体的理想。当然,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们对想象和教育研究领域中的研究性想象的认识还有待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认识。(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上一篇:多媒体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互联网模拟教学软件开发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