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验论者到黑格尔的哲学发展脉络

时间:2022-06-26 06:23:25

从经验论者到黑格尔的哲学发展脉络

摘要

通过对从培根到黑格尔期间哲学发展脉络的梳理,得出这段时期哲学发展的主要特征:现代性。这种现代性既为哲学所体现,也为哲学所规约。

关键词

经验论者 唯理论 康德 黑格尔

以培根为代表的经验论者的出现,标志着中世纪哲学的终结和近代哲学的滥觞。

一、正三角:经验论

近代哲学的发端是以培根为代表的经验论者开始的,之后则有洛克、贝克莱等丰富和充实。经验论鼓吹“经验为一切知识的来源”,强调物质性。休谟提出怀疑论和不可知论。这两颗哲学炸弹,把人类长期以来建立的知识体系摧毁殆尽,而经验论也自然成为牺牲品之一。我们把经验论的理论框架比喻为一个正置的三角形:意即它看似有牢不可破扎实的经验材料作为其理论基础,但是正是这个牢固的基础,内部却包含了它发展的一个悖论――“(英国经验论的发展)表现为一种坚定不移地向着其逻辑彻底性迈进的历程,而这种逻辑上的彻底性恰恰成为了经验论哲学的墓冢”①――现在看来墓坑的挖掘者就是休谟,只不过最后可悲的是休谟自己也成了殉葬品。

二、倒三角:唯理论

唯理论的理论框架是个倒三角。唯理论的理论基础或者说前提就是那个“未被论证其是否存在”的上帝,这个基础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薄弱。但也就是在这个看似单薄的基础之上,经过笛卡尔、莱布尼茨和斯宾诺莎的发展,唯理论这棵树,确是枝繁叶茂。康德说:“人类理性在思辨中通常的命运是尽可能早地完成思辨的大厦,然后才来调查它的根基是否牢固。但接着就找来各种各样的粉饰之辞,使我们因大厦的结实而感到安慰,要么就宁可干脆拒绝这样一种迟来的危险的检验。”② 如果说唯理论哲学家们自以为在进行所谓的 “形而上学”构建的话,那么康德的这段话就是对其最好讽刺。因为这种“形而上学”在康德看来也只不过是“具有自然倾向的形而上学”,而非科学的形而上学。

三、一条小径(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不知道,法国是否有“哲学传统”之说。如果硬要扣上这个帽子,那么我想除了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唯理派以外,“18世纪法国哲学”将是这顶帽子的主料。而编制这顶帽子的能工巧匠包括: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拉美特利等。

四、两座大山

康德在哲学上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他与 “正倒三角”以及“小径”的关系应作如下理解:“前批判时期”信奉莱布尼茨-沃尔夫派的唯理论,“休谟……中断了康德的独断论的迷梦,从而使他按照卢梭的教导,去建立一门对人有用、可以确立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科学”。③可见,唯理论、经验论和十八世纪法国哲学都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康德以哲学营养。其中,休谟对康德的刺激和启发是最大的,因为休谟所标榜的怀疑论通过对因果律的否定使得人类科学知识体系遭遇到灭顶之灾的危险,这是康德所不愿看到的,因此他把研究的重心从自然科学领域拉回到哲学,试图通过对人类认识能力的批判来抚平休谟所造成的创伤。与康德的谦逊、平静和低调相比,黑格尔是狂妄和高调的。在他那里,哲学史终结了,他之后的哲学只不过是不同程度的重复而已。他确实是座“大山”,他的辩证法、逻辑学以及对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总结和开拓从某种程度来说“高扬人的自由和人的解放、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和首创精神的有力武器”。④但是,他之后,哲学没有终结,哲学也没有“死”。新的哲学思潮不断涌现,只不过像康德、黑格尔这样建立起来的全面而庞大封闭的哲学体系确实成为了“绝唱”,他们营造的这种盛况在后世哲学家的理论当中再也看不到了。

五、小结

由上所述,从培根到黑格尔期间的哲学发展可以概括为:一个正置三角、一个倒置三角、两座大山以及连接“三角”和“大山”之间的一条小径。透过这些琳琅满目的哲学观念,我们似乎可以隐约窥见其不同于之前哲学思想的地方,那就是三个字:现代性。

“现代性”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被提出来,首先就是为了与中世纪以及更早时期的思想特征加以区别。现代性的这种区别作用,在哲学上主要表现在:中世纪哲学概而言之是探讨人类主观精神世界的,而之前的,如古希腊罗马哲学,则侧重于研究客观物质世界,而发展到近现代,以培根为发端的西方哲学则着重研究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虽然最终各派都对主客观有所扬弃,但毕竟把二者的关系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因此,“现代性”的一个具有哲学意味的内涵和意蕴就应当表现在: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不断博弈、彼此取代以致互相融合统一的过程当中。

注释

①③④邓晓芒,赵林著.西方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页,第205页,第260页.

②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参考文献

[1]杨祖陶,邓晓芒著.康德指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罗素著,马元德译.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上一篇:浅谈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 下一篇:如何写好日语文章的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