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作业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

时间:2022-06-26 12:08:25

实现作业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堂教学要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业岂能仅仅是督促和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手段呢?教师应在作业上进行创新,使作业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得以实现。下面以初中生物为例,谈谈笔者对作业的

处理。

一、作业应具有典型性,以体现优质高效的效能观

典型性是指作业应在重“双基”的前提下,注重能力、情感目标的挖掘,使各方面的目标有机结合。作业的典型性应体现以下几方面:(1)重视训练学生对知识加工、联

系、拓展和重组的能力。例如,通过“为什么说植物吸收水分最活跃的是根的成熟区?”这一思考题,让学生根据成熟区的结构特点,分析水分代谢和矿质代谢的联系,理解水分吸收、运输的原理。(2)创设新情景,创设思维碰撞的条件,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师生讨论分析了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之后,笔者随后就布置了思考题:“阳光灿烂的正午,植物的光合作用却减弱了,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呢?”这可以引导学生变换思维角度,转换策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3)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当地的实际,笔者让学生讨论:“生活污水使东门塘富营养化,池塘中将发生什么变化?对附近居民有何影响?你认为将如何治理?”然后写一篇短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以及社会知识去完成这一作业。典型的作业优质高效,体现素质教育的效能观。

二、作业应具有实践性,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体现素质教育的质量观

作业不仅要有认知目标,还应有技能、能力和情感目标,具有培养良好品德、提高多种能力的功能。作业的实践性就是把作业跟实验、调查、参观和实习等活动结合起来,既体现教学的现实功能又锻炼学生的能力。初二生物课,笔者让学生在第一学期完成的作业是:每人种植一种植物或饲养一种动物,通过实践了解生物的生活习性,掌握一定的种养技术,并针对某问题写一篇小论文。第二学期的作业是社会调查,要求学生组成3~6人小组,开展关于生物资源或环境状态的调查,最后写出调查报告或环境治理方案。学生通过实践性的作业去理解和应用知识,提高技能和能力,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群体合作。

三、作业应具有主体性,以体现以人为本、鼓励创新的教育观

作业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譬如,学习了无性生殖的知识,许多学生提出想更进一步了解这些生殖方式。于是教师提出了这样的作业方案:(1)自己培养水螅或酵母菌、霉菌,观察出芽生殖、孢子生殖。(2)学习扦插、嫁接技术。(3)参观组织培养室,了解组织培养的过程。这些作业并不是为了寻求一个统一的答案,学生为了完成这些作业,积极主动地去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实验的仪器和材料、联系兄弟学校、邀请专家举办有关讲座。作业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实现自我教育,体验创新。

四、作业应具有灵活性、开放性,以实现面向全体,发展个性的教育价值

灵活性是指作业的内容、形式以及评价标准等均是灵活可变的。这给学生提供了思维活动的空间,给学生主动探求未知世界的实践机会。每学期我们让学生完成的课外作业,允许学生自选题目。这能照顾到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各自的特长,在作业中体现个性。学生完成作业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发挥了各自的特长,而且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到了期末,学生作业的展示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实验设计或仪器的创新方案,还有板报、讲座等。评价这些作业,教师要从学生的态度、作业的质量以及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收获等方面灵活地给予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作业。

此外,作业应具有计划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考虑不同学习阶段学生延续发展的整体性,循序渐进、科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使作业以较少的投入发挥较高的教学效能。作业还应具有思想性,在作业中渗透爱国主义、国情教育,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作业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避免作业处理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当作业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将从被动学习到积极探求。当作业具有实践性和灵活性,学生将从单一学习到多重学习,从被动掌握知识到主动发展智力,使学生潜在的创造性得到发现和开发。而作业的典型性、计划性和思想性则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导向作用。当教师把作业视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业的教育价值就能充分体现出来。

(作者单位 广东省开平市港口初级中学)

上一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效率意识的尝试 下一篇:新课改理念下的理想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