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芦山人!”

时间:2022-06-25 08:07:15

灾情发生后,雅安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启动地震应急I级响应,市级领导分别深入受灾一线,组织干部群众、武警官兵、民兵预备役、各级应急救援队伍,争分夺秒抢救受伤和被困群众,做好受灾群众的临时安置工作,确保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同时,还抓紧抢修“生命通道”,排查地质灾害隐患,做好群众的思想疏导工作。

第一时间抢救伤员

雅安市人民医院统一对收治伤员、后勤物资等进行安排部署。住院的1200多名患者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被及时转移到了空旷安全地带进行安置。在医院急诊科和新门诊大楼设置了临时手术室,方便伤员进行手术治疗。中午11时许,从芦山县转出的伤员陆续送入市人民医院,早已做好救援准备的医护人员立即投入到救治伤员的紧张工作中。

4月20日早晨9点52分,在临时搭建的产房里,一名7斤半的女婴顺利出生,母女平安,孩子被妇产科医护人员亲切地称为“震震”。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在雅安市受灾情况通过各级媒体出去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成都363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医院也在当天派出了专家和医护人员赶到了雅安市,共同救治伤员。

作为雅安市人民医院医疗救助小分队一员的脑外科主治医师朱成明,在地震发生后同20余人的医疗救助队一起及时赶赴重灾区芦山第一线。就在他启程途中,81岁高龄的母亲陈桂秀因病危正在医院进行抢救,但他得知消息后没有犹豫,仍然继续前行。

雅安市医院心内科主任、主治医生张海波介绍说,陈桂秀患有严重的胰腺炎、胆囊炎等多发疾病,病情很不稳定,在抢救中先后两次停止心跳,最终陈桂秀脱离了生命危险。医护人员表示,要尽最大的努力挽救陈桂秀,从而让参加一线救治伤员的朱成明放心。

记者电话连线朱成明,半小时后接通了他的电话。他说:“我们的伤员比较多,现在源源不断地有伤员送来救治,我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我的母亲能够平安。”电话中他还激动地告诉记者,“我们医生正在处理伤员的时候,总理来到我们中间关心问候,这让我们很受鼓舞……”

“我们为家而战斗!”

随着芦山县抗震救灾工作的展开,随着无数来自全国各地救援力量的到来,芦山,这个震中受灾县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和温暖。而在这些温暖和力量中,无数人把自己当作“芦山人”,他们或是抢救运送伤员、或是尽自己的力量向灾区运送一箱箱、一件件饱含深情的救灾物资。而他们每每面对镜头,都有着这样共同的话语:“我们都是芦山人!我们为家而战斗!”

镜头一:汶川医院治疗队三天诊治各类患者1000多人。

震后三天,在芦山县龙门乡卫生院(青龙场村点),由汶川县人民医院治疗队、红十字医疗队、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共同组成的医疗服务队已在这里连续工作48个小时以上。

“我孙子已经连续咳嗽两天了”,“我有高血压,这几天头特别疼”,“放心,我们会尽快帮助你们治疗好伤痛的”……伴随着一句句关心的询问,一张张诊单的开出,以及一份份配齐的药物,每一位前来看病的村民都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截至4月22日下午4时许,龙门乡卫生院三个医疗点已诊治各类患者1000多人。

“5年前的汶川特大地震,雅安人民为我们提供了无私真诚的帮助,体现了血浓于水的真情。今天,在雅安,在芦山,我们也用真诚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服务,因为此时此刻我们都是芦山人。”汶川县人民医院治疗队负责人的话让大家非常感动。

镜头二:志愿者徒步进入龙门,帮助受灾群众。

4月22日,为保证救援通道畅通,芦山县城到龙门乡出口封锁。大部分车辆无法进入,不少志愿者决定徒步进入龙门乡支援。

上午9点30分,志愿者们在关卡处集合,其中有一个队准备为龙门乡送去矿泉水。他们找来绳子和木棍,将一件件矿泉水捆绑好。有的一个人背,有的两个人抬,开始向龙门乡进发。据了解,该队伍成员来自成都、江油等地,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

“这次听说雅安发生地震,我就请假过来了。因为我们是一个民间组织,所以我们大多时候是徒步走进来的。”一名看起来有些瘦小的志愿者告诉记者。

镜头三:救援队从危房内搬运出老百姓物资。

4月22日,成都空军司机训练大队派出9个小组,深入龙门乡村组为百姓修复道路,搬运危房内的生活生产物资。

早上11点35分,来自龙门乡青龙场组的村民找到该部队,请求支援。在部队统一部署之后,派出了一个20人小队前往青龙场组。

沿途的房屋有不少已经倒塌,即使依然“站立”的房屋也是摇摇欲坠。截至22点16分,该小队已帮助20户居民从危房内搬运出粮食、家具、衣物等各种生产生活品。

镜头四:互帮互助,共渡难关。

瞬间破碎的家园和亲朋猝然离去的现实,让每一位处于震中的人们内心充满了悲痛。此时此刻,面对各路救援力量不知疲倦、不顾安危的奔波和辛劳,他们中的许多人也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的行列中,为每一位前来的施救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大家一起共渡难关。

在位于龙门乡青龙场村桥头的一侧,街道上、房屋上一处处夸张裂纹无言地向人们诉说这里曾遭受过的灾难。然而就在这条街道上,一位始终不愿说出自己名字的王大姐率先于震后打开了自家商铺,利用仅存的土豆、火腿肠等食材做饭,为饥肠辘辘的救援者提供简单但却温暖的食物。

“我没有多少文化,但我知道他们是为拯救我们的家园而来,所以他们就是我们的亲人。”面对记者的采访,王大姐朴实的话语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个人。

两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摆起了不大的水果摊,香蕉、西瓜、苹果、梨、枇杷等可谓是一应俱全。“我这里的水果每斤价格比地震前要便宜1至5元。”面对前来购买水果的村民或救援队,老人都不忘清晰地报出价格,并时不时递上一个水果供对方解渴。

“水果没卖出多少,却送出去不少!”老人的老伴在一旁稍显戏谑地说。对于相濡以沫几十年的丈夫的举动,她也是双手赞成。“出门在外不容易,大家都是来帮助我们的,我们也该尽力为大家解决实际困难。”

在芦山的每一个救灾现场,相似的事例和感受还有很多。无论是受灾群众,还是救援者,他们之间已在无形之中达成了一种默契,融为了一体。这是一种没有任何陌生感的默契,这是一种只有家人才有的亲情和温暖。

上一篇:试析军队院校教学内容体系的概念和特征 下一篇:探究工程监理在工程造价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