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精品意识强化陈列艺术中的创造性思维

时间:2022-06-25 03:51:28

树立精品意识强化陈列艺术中的创造性思维

[摘要]树立博物馆陈列艺术精品意识,要解决艺术思维的方法问题,艺术设计者必须实现由传统性思维模式向创造性思维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精品意识;博物馆;灵感思维;艺术思维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125-02

陈列展览作为博物馆的主要宣传教育形式,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的双重要求。树立精品意识体现在陈列艺术方面,首先必须解决艺术思维的方法问题。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国人的物质及精神生活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进入本世纪20年代,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使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的科技文化事业面对世界显现出一种多元化交流、兼融和发展的趋势。所有这些,致使国人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法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转变,以往那种封闭性、求同性、超稳定性的传统思维模式,正在向开放性、求异性和创造性思维模式转化。尤其在文化艺术创作领域中,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逆向思维等多向思维的选择,亦逐渐被专业技术人员所接受,亦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因此,要想举办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细的陈列展览,艺术设计者必须实现由传统性思维模式向创造性思维模式的转变。

那么,作为一名博物馆的艺术设计者,怎样才能树立精品意识,实现陈列艺术设计的传统思维模式,给观众以全新的时代感受和审美需求呢?首要的问题是必须改变那种常规的、习惯的、单一的、保守的思维方式,启发强化创造性思维。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艺术创作中,形象思维是主导性的思维方式,而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是由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组成,艺术设计是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它与一般的艺术创作有着很大区别。作为一名艺术设计者,在实践中不仅要注意到形象思维的运用,也要重视逻辑思维(理性思维)方式的运用。设计者除了要加深自身的美学修养,提高具象思维的能力,掌握艺术思维法则,同时也要加强科学的抽象思维。其实,理性思维与形象思维有很多的相通点。两者除了具有鲜明的自身规律外,还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和统一性。

伟大的德国作家歌德曾说过:“不论你的头脑和心灵多么广阔,都应装满你的时代的思想感情。”现代博物馆陈列应具时代特色,主题鲜明,极具新意,体现出展示内容的深刻内涵和艺术形式的精湛完美。而传统的艺术思维模式,只承习于一般的思考问题,不敢突破多年习惯的思维规律,因此思路很窄、很平,这就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多年来,在陈列展示设计者的心中往往只注意到展厅内的“全方位”布展而忽略了大环境的展室外部气氛的综合思考。我们设计师的眼界、思路应更宽些、更高些。

由于博物馆的陈列受自身特点的决定,其“精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容选题、环境营造和精美文物的充分展现。陈列内容的充实,文物的精美,可以弥补某些陈列形式的不足。但成功的陈列,内容必须依靠形式,成功的陈列形式本身就是内容。形式是主题内涵表之于外的客观实体,创造形式比设计内容更为艰难。现代陈列就是以创造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为目的。对陈列内容主题吃透消化充分理解,对文物文献充分掌握,做到主题突出,层次分明,设计师尤如大乐队的总指挥,牢记“总谱”,发挥指挥家的聪明才智,调动整个乐队,才会演奏出极精美的乐曲。多次的艺术设计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要想实现陈列的突破与创新,首先必须在思维方法和习惯上有新突破,变单一的思维模式为多向性的思维方法,力求形象思维模式、逻辑思维、灵感思维的聚合。不但要善于常规的顺向思维,还要善于常规的逆向思维,对陈列内容要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和理解,用艺术家独特的眼光去透视陈列内容,在一般人熟视无睹的东西上发现美,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上创造出美好的陈列作品。应该说,美的东西是到处都有的,重要的是设计师的眼睛不能缺少对美的发现。

联想是形象的特征之一,在陈列艺术设计中是必不可少的有效思维方法。对于艺术家来讲,有时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为是无限的,它可以囊括世界万物,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形象思维中最活跃的心理活动就是联想,有丰富的联想,才会有更完美的形式设计。想象力是艺术家的翅膀。

精品意识与灵感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整个艺术思维的过程中,灵感思维作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瞬间聚合的产物,它能给设计者创造出一片新的艺术天地。灵感不同于激情,激情人人都有,人人都能以不同方式表达感情,而灵感却往往是在艺术家形象思维最美妙的阶段才能来临。灵感是设计实践中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此时的思维活动最为活跃,极具偶然性,思路通畅豁然开朗,常常造成常规思维的“断裂”,有时突发奇想,这种奇想便是精品意识开启的瞬间。

所谓“灵感”,并非凭空而来,是艺术家长期多学科的知识积累储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修养、素质。这是引发设计灵感的条件和前题。灵感和联想不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而是设计者有目的地长期思考,使大脑思维形成形象优势,逐渐形成一种强烈的兴奋中心。它是一种潜在的朦胧的意象,突然间被一缕情丝所引发,于是形成、色彩、结构便呼之欲出,随手拈来,这是灵感具有多发性的关键:长期知识积累有如堆薪,灵感的触发有如点火,可谓长期修养偶然得之。这里应该指出的是,艺术设计的成功与否不能单靠灵感,设计者的思维活动,应是多元的全方位的构想,是在对陈列主题、内容研究分析、思考规划、环境空间、自身条件考察之后,提出多种方案和设想,然后排列、比较、优选。如果就思维行进意义上去理解,它是以思维的爹向性、不稳定性,逐步转向思维的目的性和定向性的过程。就其行为而言,就是由思考方案到制定可行性方案的过程。设计者的艺术思维,表现在现代思维上就是多向思维,全方位设想、不守旧。设计中常有在顺向思维中出现逆向思考;在常规设计上出现思维中的折反与断裂,探索与追逐。陈列设计的艺术追求,是一个永不定居的思维旅程。为了找到理想的思维归宿,人们一直在实践中求索着。

设计者的崇高使命,就是把静止的感性形态注入活力,就是以特定的多元思维方式传递和表达种种力的节奏,就是把形式构成产生的力及其相对应的力交织在一个静态关系内,通过外部造型得以扩展,显现成为最佳展示形象,以一种强有力的美去感染观众。设计者展现出的可视世界被赋予浓烈的主观意念和性感内涵,通过这一可视形象,给人们以视觉愉悦,使观众体味到更深层次的艺术魅力。

在展示设计中最忌平淡无味,展示要有起伏,有高潮,有重点。首先,设计者要有激情,这样才能使你的情感波及观众。博物馆的陈列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有其自身的展示特点、规律和手法,但它不应是沉闷的呆板的。它的展示是统一在一个“度”上的反差和“活跃”,这就需要设计师的思维应是全方位的,感性的、理性的、顺向的、逆向的等等。只有这样,陈列才会有新意,才会是生动的。

在陈列的艺术思维过程中,朦胧的含蓄,又称模糊含蓄,也是一种表现手法,艺术设计通过有限的形象提示,引发观众无限的联想。丰富的内涵,深刻的思想,往往要用巧妙的构思和含蓄的手法来启迪观众自己去思忖和领悟。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博物馆陈列连壁柜展示模式风行一时。陈列的每个单体都很完整,一样的衬板,一样的灯光,但看完后总给人一种喝了温度相同的温开水的感觉,既不发热出汗,也不像吃冰糕那样提神。当然这也是一种展示形式,但人们更需要一些由新的思维方法创造出新的陈列艺术设计。我们每个陈列艺术设计人员,必须树立精品意识,练就敏锐感悟周围环境和新事物的本领,运用创造性思维,开启智慧和灵感之门,创造出更多更美的博物馆陈列设计精品奉献给人们。

[参考文献]

[1]展览知识手册,武汉出版社,中国展览馆协会编,第58,89,158页

[2]艺术与设计,2010年5月,2010年10月

[3]赵幼强,红色油画记忆,点燃观众激情,中国博物馆通讯,2009年,第7期

[4]王建平,浅议《中华百年看天津》陈列艺术设计,博物馆研究,2007年,第2期

上一篇:信用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 下一篇:全球金融危机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